這南開大學的兩位教授,倒像是學術殿堂里突兀生出的兩株野草——不似那精心修剪的盆景,倒帶著幾分市井的煙火氣,竟在鋼筋水泥的學術森林里,惹得眾人駐足圍觀。
胡教授的簡歷,活似一本“學術自嘲錄”。他寫自己“博士后及訪問學者研究,主要是當時找不到工作”,坦言“水刊”發文,連審稿人身份都要補一句“被人強拉進去的”。研究方向?他笑稱“目前火得一塌糊涂,其實都是為了生存”。這般直白,倒像是撕開了學術圈那層“深耕”“突破”的錦繡綢緞,露出底下“混口飯吃”的粗布衣裳。更妙的是,他連“榮譽稱號”也不放過——“2006年時代周刊年度風云人物”(獲得者是“所有網民”),這般自嘲,倒比那些“享受國務院津貼”“國際知名學者”的標簽更鮮活,仿佛在說:“瞧,我也不過是這人間煙火里的一粒塵埃。”
陳教授則更顯“灑脫”。他寫自己“應該拿不到諾獎”,稱個人榮譽“都是浮云而已”,甚至直言“不會幫學生找工作”。這般“不端著”的姿態,倒像是學界的一股清流——不裝高深,不擺架子,只把科研當“智力游戲”,把學術當“飯碗”。這般坦誠,倒讓那些把簡歷寫成“功德碑”的學者們顯得可笑——他們堆砌“國際領先”“重大突破”,卻忘了,學術的本質,終究是人與人的對話,而非人與神像的膜拜。
校方對此的包容,倒也值得玩味。他們說這是“日新”精神的體現,是“去魅化”的嘗試。可細想,這“日新”二字,何嘗不是對學術圈形式主義的無聲反抗?當“享受國務院津貼”被網友P成“享受食堂免費湯”,當院士的簡歷被解構成“段子集”,公眾的戲謔背后,何嘗不是對學術平等的渴望?他們厭煩了那些“神化”的學者,渴望看到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會為生存妥協,會為課題發愁,會自嘲“混口飯吃”的普通人。
這兩位教授的走紅,恰似一面鏡子,照出了學術圈的荒誕與真實。那些把簡歷寫成“頌歌”的學者們,或許該問問自己:我們究竟是在做學問,還是在演一場“高人一等”的戲?而公眾的追捧,也未嘗不是一種提醒——學術從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壇,而是人間煙火里的一盞燈。它該照亮的是求知的路,而非學者臉上的光環。
如今,這“自嘲式”簡歷已成風潮,某985高校甚至將“說人話”寫入新教師培訓手冊。這倒讓我想起魯迅那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學術圈的“去魅化”,或許正從這兩份簡歷開始——撕掉錦繡,露出粗布,方見真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