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界面新聞報道,菲總統馬科斯計劃訪美,趕在8月1日前與美方就關稅問題進行最后一輪談判,力爭回稅率。過去三年,菲律賓在配合美國戰略上表現得格外積極。從南海聯合巡邏到高頻次聯合軍演,從向美軍開放軍事基地到允許部署堤豐中導系統,再到讓美軍在菲領土建設彈藥庫、高價接盤退役老舊裝備,馬科斯政府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對美“忠誠”。這種“配合”在美方推進“印太戰略”時尤為突出——當其他地區國家在合作中保持謹慎時,菲律賓成了美方軍事存在的“前沿支點”。
馬科斯(資料圖)
但這份“積極”換來的,是一紙加稅通知。美國總統特朗普近期通過社交媒體宣布,自2025年8月1日起對菲律賓產品征收20%關稅。這個數字看似比加拿大、巴西等國低,卻戳中了菲律賓的痛點:其主要貿易競爭對手越南、新加坡等國的同類產品,實際享受著持平或更低的稅率。更讓菲方焦慮的是,自身經貿結構本就脆弱——2025年前四個月,菲律賓從美國進口的豬肉約1.4萬噸,雞肉4.3萬噸,這類農產品出口本是菲經濟重要補充,加稅后成本上升,競爭力必然受挫。
菲律賓不是沒想過辦法。菲出口商聯合會主席路易斯直言,當前最大問題不是稅率本身,而是“無牌可打”。菲方曾派團隊赴美溝通,試圖將稅率降至10%,并希望確保半導體等關鍵出口不被新關稅波及,但美方態度模糊。菲駐美大使羅慕爾德茲雖強調20%關稅屬“東南亞最低互惠水平”,卻也承認“如鯁在喉”——對依賴出口的菲律賓來說,這根“刺”扎得夠深。
于是有了馬科斯親自訪美的安排。菲外交部已宣布,馬科斯將訪美,目標明確:讓美方重新考慮關稅措施。這是菲方目前能拿出的最直接手段——畢竟,當經貿籌碼不足時,“外交牌”和“人情牌”成了主要選項。
馬科斯(資料圖)
但現實可能不樂觀。特朗普對盟友的強硬早有先例:加拿大、日本、韓國這些“核心盟友”在關稅問題上都沒能讓他松口,更別說菲律賓這種“邊緣跟班”。從美方過往行為看,加征關稅不僅是經濟手段,更是鞏固盟友“服從性”的策略——既然菲律賓長期配合,適當施壓既能測試其忠誠度,也能為美方爭取更多利益空間。
菲律賓的困境,本質是“戰略依附”帶來的代價。當一國將自身政策過度綁定另一個大國時,必然面臨對方政策調整的風險。過去三年,菲律賓在安全領域深度依賴美國,在經貿領域卻未建立對等議價能力,這種失衡最終在關稅問題上集中爆發。
現在的問題是,馬科斯此行能否打破困局?從特朗普的行事風格看,可能性不大。對美方而言,菲律賓的價值更多體現在軍事存在上,而非經貿利益。即便馬科斯“親自登門”,美方大概率會維持既有稅率——畢竟,一個“聽話”的菲律賓,比一個“有議價能力”的菲律賓更有用。
馬科斯(資料圖)
菲律賓的處境也給其他國家提了個醒:在國際合作中,過度依賴單一大國的戰略,最終可能反受其制。真正的平衡,來自多元的合作網絡和自主的發展能力。對菲律賓來說,或許該重新思考:過去三年“配合”換來的安全承諾,是否真的抵得上現在經貿領域的損失?
距離8月1日關稅生效還有不到半個月,馬科斯的訪美之行能否帶來轉機?答案或許很快就會揭曉。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關稅博弈”背后,暴露的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脆弱性——當“忠誠”換不來對等尊重時,重新審視自身戰略定位,或許才是更務實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