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天氣酷熱,怎么避暑成了一個大問題。
古人夏天也愁啊!楊萬里也愁!
時至傍晚,暑氣猶未褪去,楊萬里來到荷池邊納涼,看到荷花藏在荷葉下,仿佛也耐不住暑熱,正撐碧傘遮陽呢。這個靈動的瞬間,被楊萬里捕捉到,并寫成《暮熱游荷池上》七絕。
其實,楊萬里這回覓涼,涼沒覓到,詩倒寫了不少,《暮熱游荷池上》足足有五首呢。來逐個看下: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楊萬里
其一
玉礫金沙一徑長,暑中無處可追涼。
獨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風水不香。
一開始,楊萬里來到了鋪著白色碎石的金色沙洲上(“玉礫金沙”),水邊自然要涼快些。可他的感受卻是“暑中無處可追涼”,全世界都一樣熱,哪里有涼可追?
不覺間,他踱到了荷池邊,試圖以荷花的高潔清凈之氣來蕩滌心中的煩躁不安,結果他又失敗了——“荷不生風水不香”,風不起,荷不香,心不靜,體不涼。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楊萬里
其二
寒甃【zhòu】千尋汲井花,病身一浴不勝佳。
追涼不得渾閑事,燒眼生憎半幅霞。
不涼快,那就沖個涼水澡吧。他從深井里取來一桶水,洗過之后果然暢快許多。他已經接受了“追涼不得”的現實,還故作曠達,稱其“渾閑事”(猶言尋常事),但這“接受”總歸是被迫無奈的,很難做到心平氣和,他開始憎恨眼前的晚霞,覺得它“燒”到自己的眼睛了。
“寒甃”,謂冰涼的井壁;“千尋”,古以八尺為一尋,千尋極言井深;“汲井花”,即汲取井花水,清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謂之井花水,中醫認為,此水有安神清熱之功效,這里泛指冰涼的井水。
末句“燒眼生憎半幅霞”,構思奇拔,用字尖新,表達效果卻驚人。“燒眼”即言晚霞紅艷,十分耀眼,而這種紅對不勝炎熱的人來說,無異于一團烈火,燒得人眼睛生疼。一個“憎”字,將畏熱的心理刻畫得十分真實生動。另外,稱霞為“半幅”,也可理解成這是畫上的晚霞,這樣翻進一層,似乎更顯作者筆力之驚人。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楊萬里
其三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第三首緊接第一首的“獨行行到荷池上,荷不生風水不香”,開始寫池上所見。
雖然,暮熱一時難消,但“披襟攔得一西風”之后,作者的心情也漸漸好轉起來。
他甚至有了底氣,敢同“殘暑”叫囂了!
他是怎么叫囂的呢?就在下一首詩里。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楊萬里
其四
也不多時便立秋,寄聲殘暑速拘收。
瘦蟬有得許多氣,吟落斜陽未肯休。
你這個氣焰囂張的家伙(“殘暑”),趕緊收斂些吧,等立秋一過,你的氣數也就盡了。
“速拘收”三字,帶著強烈的命令口氣,傳達出對殘暑的厭惡與不屑。
“瘦蟬有得許多氣,吟落斜陽未肯休”二句,是對殘暑的進一步警告:你看瘦蟬一天到晚吵個不停,不知哪來這么長的氣,太陽都快落了,還不肯罷休。
言外之意是說,殘暑跟暮蟬一樣,外強中干,只能猖狂得一時,等秋風一來,都得繳械投降。
《暮熱游荷池上五首》
宋·楊萬里
其五
空中斗起朵云頭,
旋旋開來旋旋收。
初作?【méng】松松樹子,
忽成髣髴【fǎng fú】柳花毬【qiú】。
最后,作者心情大好,看到晚云變幻只覺可可愛愛。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令人憎恨的“半幅霞”已經散盡,代指而來的是幾片白云。
“空中斗起朵云頭,旋旋開來旋旋收”,夏云千姿百態,卷舒自如,剛剛還像稀散的松子,忽然就變作隨風翻滾的柳絮毛球。
“?松”,稀散,不緊密;髣髴,隱約依稀貌,從字形上來看,它與“?松”(?鬆)相對應,給人一種毛茸茸、軟綿綿的感覺。
總之,楊萬里將夏天的白云描繪得可感可觸,萌態十足,有種獨特的美感。
詩友們,你們覺得是不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