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最近干了一件“破天荒”的事,直接發函要求日本、澳大利亞在臺海沖突中明確表態:“如果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你們打算派多少兵、出多少裝備? ”
這可不是普通的外交試探,是美國首次對盟友提出“戰時參戰清單”式的要求。結果日澳雙雙拒絕,日本防衛省直接回復“無法回答假設性問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則在中澳貿易談判桌上公開表態“不討論假設性危機”。
而面對美方"必須表態"的威逼,外相巖屋毅在王毅面前賭咒發誓:"咱們1972年簽的聯合聲明,日本死守立場! "字字句句都在躲子彈。
防衛省更使出"拖字訣",搬出憲法當擋箭牌:"這事得看情況"——潛臺詞是:休想讓我們簽軍令狀。
日本這么慫有它的苦衷。 安倍晉三2021年吼出"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時,中國駐日大使館的抗議電話差點打爆東京外務省。 前車之鑒猶在眼前:挑釁中國紅線的后果,輕則貿易制裁重則導彈瞄準。
澳大利亞更是嚇破膽。中澳貿易額占其總出口30%,光是鐵礦石買賣就養活半個西澳州。 阿爾巴尼斯前腳剛在北京表態"反對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后腳就被自家國防部補刀:"現在派兵? 等打起來再說吧! "
中美臺海軍事態勢早已逆轉。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日益完善,美國所謂“靠實力實現和平”的論調越發蒼白,日澳看得明白:跟著美國蹚渾水,只會淪為“炮灰”。
事實上,這并不是美國第一次試圖在臺海問題上拉幫結派,拜登政府時期就曾多次向日本提出相似問題,彼時的岸田文雄始終三緘其口。
而這一次,特朗普政府的鷹派三號人物科爾比,選擇了更激進的方式,甚至不惜破壞戰略模糊政策,公開要求盟友站隊。
但可惜的是,美國并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答案,反而目睹者澳總理阿爾巴尼斯帶著一支龐大的商業代表團,遠赴中國進行洽談。
據澳媒報道,中澳貿易額在2024年已突破2000億美元,而阿爾巴尼斯此行的核心目標,就是進一步穩固這個經濟命脈。
對于正在推進連任議程的他來說,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顯然比在臺海問題上充當美國急先鋒更為重要。
美國焦慮
特朗普政府此次施壓,暴露出深層焦慮。 一方面,美國試圖復制“烏克蘭模式”——讓盟友充當馬前卒,降低自身介入成本。
例如,日本此前通過北約“綜合援助計劃”向烏克蘭提供6700萬美元支持,如今美國希望將同類角色移植到臺海。
另一方面,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正與盟友利益激烈沖突。 7月9日“關稅豁免期”到期后,特朗普對日本鋼鐵加征25%關稅,撕碎了東京對美日“特殊關系”的幻想。
從日本和澳大利亞最新的表態來看,兩國的想法幾乎都是一致的,希望臺灣問題“保持現狀”,反對中國武力統一,因為這讓他們作為美國的盟友需要承擔的壓力最小,也能跟中國發展正常的貿易往來。
烏克蘭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更是在提醒所有人:別做夢了。臺灣是一座孤島,沒有戰略縱深。它的電網、港口、機場,全都是擺在桌面上的明牌。
烏克蘭用無人機癱瘓基輔電網的戰術,解放軍早已學得爐火純青。一旦開打,全島電力撐不過三天,已是公開的秘密。
再看看臺軍內部,逃兵率高企,軍官拿著氣槍逼迫新兵訓練的鬧劇,與烏克蘭街頭“抓壯丁”的慘狀,何其相似。
美國承諾的武器遙遙無期,現役的主力防空系統還是爺爺輩的古董。盟友們看著烏克蘭被一步步消耗成焦土,誰還愿意把自己的國家推上火線,成為下一個被榨干的“代理人”?
所謂的“豪豬戰略”,聽起來很硬氣,實際上,不過是把臺灣武裝成一個更易燃的火藥桶罷了。
特朗普那句“口誤”,或許才是最真的實話
就在華盛頓的戰略家們苦思冥想,如何才能“體面退場”時,特朗普一句“我希望他們能和平解決”,如同平地驚雷,讓白宮的“戰略忽悠局”嚇出一身冷汗。
這看似一句隨口的胡話,甚至有點政治不正確。但仔細品味,這或許是美國精英層內心深處,那份不便明說的無力感的無意流露。
一個精明的商人,最懂得何時該在牌桌上收手止損。當硬碰硬的代價已經大到無法承受,換個姿態,放低調門,不失為一種聰明的策略。特朗普這句話,就像一根針,輕輕刺破了那層“全力保臺”的窗戶紙。
它雖然刺耳,卻讓臺當局和美國內部的鷹派們,第一次聽到了來自權力頂層最真實的心聲。它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漣漪,或許預示著一場遲早要來的戰略轉向。
總之,特朗普政府突然對日本和澳大利亞提出這樣的要求,本質上是對中國人民海軍日益走向強大,并突破美方耗費巨額代價打造的“島鏈戰略”產生焦慮。最后奉勸美方,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也是中美關系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
這場圍繞臺海的壓力測試,與其說是為沖突做準備,不如說是撕開了新現實的一角——舊的游戲規則正在失效,盟友們不再是簡單的棋子,他們有了自己的盤算,自己的重心。太平洋的風向確實變了,它吹來了未知,也吹散了那些曾經的想當然。
結語:
這場大國之間的較量,早已不是單純的軍事力量對抗,而是一場綜合了經濟實力、外交手腕、科技水平、國內韌性和民心士氣的全面博弈。
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國所展現出的這種強硬和不確定性,更像是焦慮之下的虛張聲勢,是霸權相對衰落背景下的最后掙扎。而它的盟友們,也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對美國言聽計從的年代了。
在中美之間,不選邊站,明哲保身,置身事外,可能不是所謂的“不負責任”,反而是基于國家利益的、唯一理性的歸宿。
這場大國博弈正在進入新的階段,曾經被視為棋子的小伙伴們,他們的自主意識,正在成為影響棋局走向的,最大的變量。
當華盛頓的政客們還在用冷戰時期的陳舊劇本,試圖勒索和綁架自己的盟友時,他們得到的回答,只會是那句擲地有聲的——“主權優先”。
因為當棋子們開始思考棋盤的歸屬時,這盤棋,其實就已經結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