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2025年7月15日,天津的夏雨沒能澆滅會場熱度。王毅外長端坐主位,目光掃過十國代表——包括首次以正式成員身份參會的白俄羅斯。這場上合組織外長會議不僅是8月峰會的預演,更成為區域外交破冰的舞臺。其中,印度外長蘇杰生時隔五年的訪華行程,尤為引人注目。
蘇杰生此行絕非臨時起意。時間撥回2024年10月喀山金磚峰會,中印領導人那次關鍵性握手,已悄然為雙邊關系松綁。此后印度外交秘書、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接踵訪華,直至蘇杰生完成“安全—國防—外交”三位一體的完整拼圖。這五年的外交沉寂,被1400億美元的年貿易額(2024年數據)無聲抗議——中國穩居印度第一大進口來源國,每天近4億美元的貿易流動,遠非政治寒流所能凍結。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印方的訴求直指現實瓶頸。會談桌上,解除稀土出口限制與恢復中印直航成為核心議題。前者關乎印度電子制造業命脈,后者則堵塞著人員往來與商業脈搏。微妙的是,就在蘇杰生抵京后,中方高層以“龍象共舞”喻示期待,印度外長亦在社交平臺積極回應“支持中國輪值主席國工作”。這種相互釋放的善意信號,與五年前加勒萬河谷沖突后的冰封狀態形成鮮明對照。
印度新德里電視臺14日提到,這是2020年6月兩國軍隊在邊境發生致命沖突后,印度外長首次訪華,而這次訪問距離印度防長辛格前往青島參加上合組織防長會不到3周。“中印關系正在加強。”“德國之聲”14日評論稱。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經濟引力無疑是破冰的關鍵引擎。莫迪政府第二任期面臨發展壓力,中國提供的醫藥原料、光伏設備等供應鏈血脈難以割舍。而邊境長期對峙的巨額消耗,更讓雙方意識到“斗則兩傷”的現實。當特朗普重返白宮推行“交易外交”,印度嗅到西方承諾的不確定性;同時,地區局勢的復雜性也迫使新德里重新審視——與中國協調遠比對抗更能保障自身安全利益。
上合組織巧妙扮演了緩沖帶角色。多邊框架下的雙邊接觸,為蘇杰生規避了國內民族主義輿論的鋒芒。當俄外長拉夫羅夫提前抵京與王毅共商國際熱點,當巴基斯坦代表與印度官員同處一室,這種低政治成本的互動空間,讓中印得以在反恐、氣候治理等議題上試探性靠近。王毅強調中俄“最穩定的大國關系”時,實則也為印度提供了一種非西方陣營的合作范式。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但結構性矛盾并未消散。就在蘇杰生啟程前,印度高官涉及敏感議題的言論仍激起波瀾。邊界爭端、戰略互疑,如同暗礁潛伏水下。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在南亞的延伸,始終被印度視為戰略擠壓。兩國關系的轉機,更多體現為從“對抗螺旋”轉向“競爭中共存”——在可預見的未來,這或許是最現實的相處之道。
隨著蘇杰生踏上歸途,更大的懸念已然浮現:8月底的上合峰會乃至“9·3”勝利日紀念活動,會否迎來莫迪總理的身影?五年來首次外長訪華已推開一扇窗,但若要讓“龍象共舞”從愿景走向常態,還需跨越諸多無形門檻。這場始于天津的破冰之旅,終究只是漫長樂章的前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