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已經82歲高齡的乾隆皇帝撰寫《十全記》,以此紀念自己登基以來的重大軍事行動,即所謂的“十全武功”。然而,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水分較多, “降緬甸”就是典型的例子。
清緬戰爭前后共進行了4次交鋒,前3次都是緬甸占優,尤其是第3次,緬甸可以說是大獲全勝;而第4次,最終也以平局收場,只是讓清朝勉強保住了“天朝上國”的顏面而已。
緬甸無論軍力還是國力,都無法與當時正值“康乾盛世”的清朝相比。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乾隆眼中的“蠻夷小邦”,卻將堂堂“天朝”弄得狼狽不堪。連一向極好面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乾隆
緬甸不過是一個東南亞小國,又長期處于邦國林立的狀態。11世紀中葉,緬甸眾邦國之一的蒲甘王國崛起,以武力統一緬甸,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蒲甘王朝。
蒲甘王朝曾與當時割據中國西南的大理國爆發戰爭。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從1277年開始,多次派兵進攻蒲甘國,最終于1287年征服蒲甘國,使其成為元朝的藩屬。
到了16世紀中葉,緬甸中部的東吁國崛起,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二個統一王朝——東吁王朝。明朝晚期的萬歷年間,緬甸與大明因為邊境領土問題爆發戰爭。緬甸雖然戰敗,卻趁大明問題繁多、對西南邊疆鞭長莫及之際,迫使一批土司部落臣服,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及至明末清初,南明永歷帝朱由榔為躲避清軍追殺,逃入緬甸。1662年,清朝平西王吳三桂率領大軍進入緬甸,強迫緬甸國王將永歷帝交出,是為清朝與緬甸最早的接觸。
此后的100多年間,由于清朝的幾代統治者都不關注緬甸局勢,緬甸與清朝的官方往來很少。直到1751年,已經瀕臨滅亡的東吁王朝派遣的使團來到北京,希望得到清朝支持,乾隆皇帝接見了使團成員,但拒絕介入緬甸局勢。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東吁王朝滅亡,之后經過一系列混戰,貢榜國崛起,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三個統一王朝——貢榜王朝。
貢榜王朝的第一代國王雍籍牙是一個野心勃勃的人,他屢屢興兵,甚至一度率軍攻到暹羅(今泰國)的首都阿瑜陀耶附近。在東北方向,雍籍牙也不斷派兵向中緬邊境擴張。
雍籍牙
緬甸東吁王朝強盛時,曾迫使孟定、孟連、耿馬、車里等土司臣服。這些土司被迫向緬甸繳納貢賦,即所謂的“花馬禮”。東吁王朝衰弱之后,這些土司逐漸獨立,后又被清朝納入版圖。
貢榜崛起后,一直試圖恢復東吁鼎盛時期的疆域與勢力,不斷對外用兵,中緬邊境上的各上司部落自然成了緬甸新王朝征服的對象。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雍籍牙去世,他的長子莽紀覺繼位,繼續奉行擴張政策。乾隆二十七年,緬甸軍隊2000余人在緬將普拉布的率領下侵入清朝轄下的孟定,孟定不敵,其土司罕大興被緬軍擒獲。
緬軍強迫他當向導,又侵入耿馬索要貢賦。當時,耿馬土司罕國楷正在孟連,其部屬拒絕了緬軍的要求,緬軍于是在耿馬大肆燒殺劫掠后離去。
時任云貴總督吳達善希望息事寧人,強令清朝永順鎮總兵田允中不得追擊緬軍。但罕國楷聽聞自己的土司部落慘遭緬軍血屠,便聯合了附近礦廠的武裝護衛在滾弄江(薩爾溫江支流)江口伏擊緬軍,成功擊敗緬軍并殺掉普拉布。
乾隆皇帝接到有關此事的奏報后,認為這不過是邊境上的小沖突,并沒有放在心上。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之后緬甸軍隊對清朝邊境各土司部落的襲擾愈演愈烈,相關的奏報不斷送達京城。
吳達善雖一度消極避戰,但面對緬軍的屢次入侵也難以容忍,于是下令調集元江的土練(地方土司軍隊)去剿殺緬軍。不過,元江的土練還未趕到,緬軍就已經撤退了。
到了第二年,緬軍卷土重來,侵入遮放,后因緬王莽紀覺去世而撤走。莽紀覺死后,緬甸王位由雍籍牙次子、莽紀覺之弟孟駁繼承。孟駁同樣繼承了家族的擴張傳統,在他統治期間,緬甸進入了大擴張時代。
緬甸的兵鋒先后染指南掌(今老撾)、曼尼普爾(今屬印度),甚至一度滅掉了暹羅的阿瑜陀耶王朝,占領了暹羅的大部分領土。
龐然大物的清帝國與緬甸
在東北方向,由于此時緬甸正與暹羅交戰,孟駁對中緬邊境的各個土司部落采取剿撫并用的策略,繼續襲擾云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緬甸派出130余人的使團,試圖勸說車里土司歸順緬甸。
新任云貴總督劉藻接報后,派兵將這個緬甸使團驅逐出境。到了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軍侵入西雙版納,但在猛旺、猛烏、猛臘等土司部落的抵抗下撤走。
之后,緬甸或派兵入侵,或派人赴土司部落索要貢賦,讓各土司部落苦不堪言。雖然絕大部分土司都拒絕了緬甸方面的無理要求,但孟艮土司卻因內斗導致緬軍介入,緬軍兵分兩路再度攻入云南。
云貴總督劉藻急忙調集清軍對付緬軍,但緬軍機動靈活,在燒殺劫掠之后就撤走了,清軍追剿只俘虜緬軍5人,戰果甚微。但劉藻卻將其視為自己派兵征剿的功勞,以“大捷”上報清廷。
讓劉藻沒想到的是,到了十月,緬軍復來,侵入車里,云南的局勢再度緊張起來。緬甸軍隊對云南的一再入侵,引起了乾隆皇帝的憤怒,也就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八九月間,乾隆皇帝正式下達了對緬甸作戰的旨意,開啟開端。
然而,屢次入侵云南是緬甸貢榜王朝的軍隊,由于乾隆皇帝對緬甸的情況缺乏了解,以為是東吁王朝滅亡后的殘余勢力——“莽匪”(東吁王朝國王名字多帶“莽”字 )“襲擾邊境。
在這樣嚴重誤判之下,乾隆皇帝和劉藻都對戰事沒有足夠的重視。乾隆皇帝將統率軍隊作戰的事交給劉藻,并沒有從內地調兵派將支援前線。
云南的武裝力量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一是清廷派駐云南的綠營軍隊;二是各土司手下的軍隊,被稱為“土練”;三是各礦廠的武裝護衛,被稱為“廠練”。
劉藻接旨后,先后調集綠營兵3000余人,會同部分土練與廠練征剿緬軍。緬軍避開清軍正面鋒芒,不斷在側翼襲擾清軍。由于不懂軍務,劉藻在軍事指揮上的表現一塌糊涂,以致清軍在與緬軍作戰中屢戰屢敗。
中緬交界地區
清軍雖然收復了不少失地,但基本都是緬軍主動放棄,對緬軍的實際殺傷十分有限,反而多次被緬軍擊敗。但清軍將領們為了邀功,不斷以“大捷”上報。劉藻也不詳察,就屢屢向清廷報捷。
就在清軍上下忙著吹牛報功之際,緬軍卻在調整后進行集結,準備再給清軍迎頭痛擊。十二月二十一日,參將何瓊詔、游擊明浩率領600余名綠營兵在渡瀾滄江時突遭緬軍伏擊,死傷近百人,全軍潰散。
此戰引得乾隆皇帝大怒,下令將劉藻降為湖北巡撫。劉藻內心恐懼,自殺身亡。這是清緬第一交戰。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乾隆皇帝任命自己器重的楊應琚為云貴總督,負責作戰事宜,希望他能終結邊境戰事。沒想到的是,楊應琚的表現卻讓他失望透頂。
楊應琚到任時,緬軍已基本撒出云南。詳細了解情況后,清軍兵分兩路進攻整欠和孟艮。整欠、孟艮兩土司不敵清軍,先后被征服,讓緬軍失去了兩個重要的前進基地。
征服整欠、孟艮后,清軍委任當地的部落首領治理地方,并留少量軍隊防守,主力則撤回云南腹地。之后,楊應琚開始謀劃進一步對緬作戰。
同年七月,木邦土司因受到緬甸貢榜王朝的橫征暴斂而派人向清朝表達歸順之意。楊應琚趁機向乾隆皇帝上疏請求接收木邦。
乾隆皇帝此時的他雖然想征服緬甸,但又不想大舉調兵費餉,于是給了楊應琚“便宜行事”的權力。木邦提出歸附請求之后,蠻暮、正賣、景線、景海等土司部落也都提出歸附請求。
楊應琚接到皇帝的回復之后,派3600人的清軍赴木邦附近的遮放駐扎,接受了木邦的歸附。之后又派副將趙宏榜率永順、騰越清軍300余人出鐵壁關駐屯新街,接受蠻暮土司歸附。
除此之外,楊應琚還派人接受了正賣、景線、景海等部的歸附。至此,中緬邊境地帶原本向緬甸貢榜王朝臣服的大量土司部落轉而被納入清朝版圖。
由于乾隆皇帝和楊應琚對緬甸的實力缺乏清醒的認識,想當然地認為緬甸只是一個很好對付的“蠻夷小邦”。因此,大舉接受邊境土司的歸附,準備以積極主動的姿態來遏制緬甸的侵略野心。
清緬邊界的清朝武裝士兵
孟駁接到大量土司部落歸順清朝的消息后,怒不可遏,他下令從暹羅調回部分軍隊,又集結緬甸境內的留守兵和轄下的各土司兵,組織起數萬大軍,分水陸兩路向云南殺去。
緬軍首先進攻木邦,木邦敵不過緬甸大軍的進攻,土司線翁團被迫逃入清軍駐扎的遮放避難。攻占木邦后,緬軍又向水陸要沖之地新街殺去。
然而此時楊應琚十分輕敵,只派水順鎮都司劉天佑和騰越鎮都司馬拱垣率兵4000余人支援新街。十月,緬軍先頭部隊3000余人開始向新街發起猛攻。
趙宏榜率清軍拼死抵抗與緬軍血戰兩天一夜。然而由于實力懸殊,清軍力戰不支,最終被緬軍擊潰。劉天佑戰死,趙宏榜、馬拱垣率殘兵抄小路從野人寨退回鐵壁關,蠻暮土司也率余部退入云南。
新街失守,可謂一記猛棍將楊應琚打醒,急火攻心的他連忙調集云南各地兵馬共計14000余人對付緬軍。清軍兵分兩路:東路由永順鎮總兵烏爾登額率領,駐扎宛頂,準備收復木邦;西路由永北鎮總兵朱侖率領,駐扎鐵壁關,準備收復新街。云南提督李時升駐杉木籠進行調度指揮。
攻占新街后,緬軍再次兵分兩路:一路進駐鐵壁關附近的楞木;一路沿伊洛瓦底江北上,經神戶、萬仞關進入云南。清軍情報不明,一味關注楞木的緬軍,卻不知道另一路緬軍已經從水路包抄到自己后方,很快陷入大麻煩。
十一月十五日,李時升親臨鐵壁關,部署對楞木緬軍的進攻。十六日,朱侖率軍出擊楞木,并于十八日抵達楞木附近的高地。十九日,朱侖部清軍與楞木緬軍展開激戰,兩軍槍炮對射,亂箭如雨,共持續激戰了四天三夜之久。
朱侖因為戰事不利,派人向李時升求援,李時升又調兵400余人前往增援,清軍依舊沒能攻克楞木。就在清緬兩軍在楞木較量時,另一路緬軍進展神速,先后攻克盞達、銅壁關,清軍游擊班第戰死。
李時升聽聞后方起火,急令游擊馬成龍和臨沅鎮總兵劉德成率軍進攻后方緬軍。結果劉德成到達木崖之后猶豫觀望,馬成龍率部孤軍迎戰緬軍,兵敗身死。
緊接著,這支處在清軍后方的緬軍又攻占了清軍的后方重地戶撒,使西路清軍腹背受敵。李時升急忙又調兵近3000人前往戶撒擊敵。緬軍與清軍交戰失利,轉而退回銅壁關。楊應琚又向清廷奏報獲得“大捷”。
由于后方受到威脅,李時升下令在楞木作戰的清軍撤回鐵壁關,后又放棄鐵壁關,退入隴川。楞木緬軍跟進,又開始攻打隴川。
緬軍原本以為清軍已經無力抵抗,輕率出擊,結果先頭部隊在隴川陷入清軍包圍。然而,還沒等清軍全殲包圍圈內的緬軍,緬軍援軍已經趕到,突然從密林中沖出。
清軍與緬軍交戰
清軍大敗,被迫退往隴川北部的杉木籠。戰局糜爛至此,楊應琚為了避免被清廷追究責任,居然還諱敗為勝,向清廷發出捷報。
李時升為了挽回敗局,先集中兵力攻擊后方緬軍,后方緬軍不支敗走,清軍先后收復銅壁關、盞達等地。穩定后方局勢后,李時升又集中兵力三面圍攻隴川。
但是此時連續作戰的清軍已經疲憊不堪,難以再收復隴川。見緬軍在隴川被圍,于是緬甸方面派人向清軍提出議和。楊應琚想盡快結束戰爭,在沒有奏請清廷的情況下就與緬甸議和。
雙方約定各自退兵,木邦、蠻暮仍歸緬甸所有。之后,清軍解圍,隴川緬軍取道猛卯向木邦方向撤退,后方緬軍則經銅壁關、鐵壁關向蠻暮方向撤退。
清軍在援軍趕到后追擊緬軍,結果又被緬軍擊敗,傷亡慘重。之后緬軍在撤退途中到達木邦時,又遭清軍近萬兵力追擊。緬軍在木邦抵抗一番后敗退,清軍進占木邦。
然而,此時的木邦已被緬軍洗劫一空,清軍占領木邦后一無所得。而緬軍又化整為零,不斷襲擊清軍的后勤運輸隊。木邦清軍得不到物資補給,處境日益困難。
第二次清緬交戰示意圖
雖然楊應琚一再報捷,但乾隆皇帝還是逐漸獲悉西南前線不利的情況。正好楊應琚得病,乾隆皇帝派御醫到云南給他看病,讓自己的親信侍衛福靈安隨行,調查前線戰況。
福靈安到達云南之后,明察暗訪,很快摸清了戰況,并將詳情匯報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勃然大怒,決定懲治辦事不力的官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二十九日,下令將楊應琚革職查辦,后賜自盡。五月二十五日,于北京處死李時升。其他相關的文官武將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懲處。
乾隆皇帝大開殺戒之際,清緬戰爭還在進行,而戰局對清朝越來越不利。同年五月,緬軍見時機已到,組織反擊,木邦清軍糧食耗盡,被迫放棄木邦。
緬軍不僅在木邦發起反擊,還頻頻派出小股部隊進攻其他地區,先后攻占打洛、猛混、猛籠、孟連、耿馬、孟定、猛臘、小猛侖等地,以靈活機動的戰術打得清軍暈頭轉向。
不過,由于此時緬軍主力仍在暹羅,能用于云南的兵力有限,因此,其統帥奈謬澤都決定見好就收,不久后下令各路緬軍撤回孟艮一帶。清緬戰爭的第二次交鋒就此結束。
這時,乾隆皇帝又派出戰功赫赫、深受賞識的明瑞接替楊應琚擔任云貴總督,決心與緬甸打一場大戰。雖然之前對緬甸的作戰情況并不理想,但乾隆皇帝依舊把緬甸視為“蠻夷小邦”,對征服緬甸有著必勝的信心。
在出兵之前,他就在考慮征服緬甸后該如何治理。還考慮到如果屆時緬王逃入暹羅,應盡力追捕,根本不知此時暹羅已被緬甸滅亡。乾隆皇帝對緬甸的情況茫然無知,還十分自大,最終只能自食惡果。
乾隆皇帝雖然自大,對此戰的準備卻不可謂不認真。他總結之前清軍失利的教訓主要在兩點:一是將帥無能,劉藻、楊應琚皆是文官,不懂軍務;二是云南當地的綠營兵戰斗力太差,以致屢戰不力。
為此,乾隆皇帝不僅派悍將明瑞出馬,還調集了3000滿洲八旗兵、8000四川綠營兵、1萬貴州綠營兵和5000云南綠營兵。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二十四日,各項準備工作完畢,清軍自永昌啟程征緬。
明瑞
此次出兵,清軍兵分三路:云貴總督明瑞率1000名八旗兵、7000名綠營兵從宛頂向木邦前進;領隊大臣觀音保率900名八旗兵、3000名綠營兵從猛古向猛浦前進,不久后與明瑞會師;參贊大臣額爾景額、云南提督譚五格率剩余部分兵馬從鐵壁關向猛密前進。
緬甸國王孟駁得知清軍大舉進攻的消息后,立即進行了部署。針對清軍來勢洶洶的特點,決定堅壁清野,暫避清軍鋒芒,待清軍疲困之際再伺機予以殲滅。此時緬甸征服暹羅的戰事已經結束,得以調集大量軍隊回本土防御。
同年十月,明瑞部清軍抵達木邦。由于緬軍早已撤走,實行堅壁清野,清軍在木邦沒能獲得任何物資。明瑞在木邦期間,正好參贊大臣珠魯納率4000綠營兵趕來會合。
明瑞于是讓珠魯納率本部兵馬駐守木邦,自己繼續率領大軍前進。明瑞部清軍出發后,攻克舊小,架設浮橋渡過大疊江,又攻克錫箔,一路擊敗小股緬軍。
明瑞從俘虜中得知有一批緬軍集結于蠻結,便又率軍于十一月十二日直逼蠻結。蠻結是緬軍的一大重鎮。緬軍在蠻結設下16座營寨,寨外浚溝,溝外又環以木柵,還擁有一批象兵。
明瑞率軍到達后,自己統兵居中,以部將紫拉豐阿、李全據東山梁,以部將觀音保、長青據西山梁。緬軍眼見清軍列陣,于是主動出擊進攻觀音保、長青部清軍,觀音保、長青率軍力戰,明瑞督中軍進擊。
清軍騎兵憑借巨大沖擊力,將緬軍沖得七零八落。緬軍損失200余人,敗退回木柵之后。初戰失利后,緬軍固守營寨不出。明瑞決定直接攻擊緬軍營寨,將軍隊分為12隊,主攻西面的緬軍營寨。
清朝騎兵
戰斗開始后,明瑞親自率軍沖鋒陷陣。緬軍依托壕溝與木柵防御,清軍的大炮很難擊中緬軍,而緬軍從木柵縫隙處開槍、放箭、投鏢,卻很容易擊中清軍。清軍屢攻不克,死傷慘重。
明瑞本人也在戰斗中負傷,但他不顧傷痛,依然繼續指揮清軍作戰。就在戰局陷入僵局時,緬軍的大象受驚,紛紛反奔踐踏緬軍士兵。清軍趁機突擊,一邊戰斗,一邊拆毀緬軍的木柵。緬軍大潰,殘部四散而逃。
到了十二月初二,各營寨相繼被清軍攻克,蠻結之戰以清軍獲勝告終。捷報送入京城,乾隆皇帝十分高興,下旨加封明瑞一等誠嘉毅勇公。
相比明瑞部清軍的大勝,額爾景額部清軍進攻不利。其實這一路清軍早在十一月十六日就已經進至金沙江險要處老官屯。然而老官屯緬軍早已豎立好木柵等防御工事,依托木柵死戰不退。
額爾景額部清軍屢攻不克,士氣日益低落,加之水土不服,軍中患病者甚多。不久后,額爾景額本人亦病死,乾隆皇帝以其弟額爾登額接任統帥。
額爾登額率軍繼續攻擊,卻依舊難以攻克,總兵王玉柱亦戰死。如此一來,額爾登額沒信心了,以誘緬軍出戰為名,率軍退到40里后的旱塔。
紫拉豐阿、觀音保聽聞額爾登額退兵,頓感局勢不妙,勸明瑞也退兵。但此時的明瑞正陶醉在蠻結之戰的大勝中,根本聽不進他們的建議,執意率軍繼續前進。
經沙場的明瑞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犯孤軍深入的低級錯誤。而不久之后,他就為自己的錯誤決定付出了極為沉痛的代價。
同年十二月,明瑞率軍逼近天生橋。天生橋是架設在懸崖絕壁上的一座木橋,十分險要。緬軍占據山巔豎立木柵防守,自以為萬無一失。
明瑞仔細了解地形后,派一支軍隊出大道,做出將要奪取渡口的姿態來迷惑緬軍,自己則率軍從小路繞至天生橋上游,在霧氣的掩護下渡過河流,突然進至山梁。
清軍在叢林中行軍
清軍猶如神兵天降般突然出現在側后,讓天生橋附近的緬軍將士大驚失色,惶恐之下四散而逃。清軍趁勢追殺,緬軍一路潰敗,清軍趁勝推進至宋賽。天生橋天險,就這樣被清軍輕易突破。
十二月十六日,明瑞部清軍進至邦海。到了第二天,明瑞部清軍的前鋒更是已經前進至相孔,距緬甸首都阿瓦(今曼德勒)僅70里。
然而此時由于清軍后勤補給跟不上,緬軍又很好地實行了堅壁清野的策略,清軍一路戰無所得,人病馬死,物資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明瑞部清軍已經是饑餓與疫病交加,戰斗力大減,實在難以繼續前進。
明瑞聽說猛籠有大量糧食,于是率軍趕往猛籠。此時的明瑞仍然對額爾登額部清軍抱有幻想,希望他們能來猛籠、猛密一帶接應。結果友軍沒來,敵軍倒是來了。
緬軍偵知清軍糧食耗盡被迫撤退,尾隨清軍不斷襲擾。明瑞及觀音保等人率軍殿后,一路且戰且行,日行不過30里。清軍到達猛籠時,已是除夕。
當時,猛籠土司已逃走,清軍發現窖中藏有糧食2萬石,終于暫時解決了缺糧問題。在猛籠休整三日后,明瑞又率軍前往猛密,緬軍依舊尾隨襲擾不停,讓明瑞十分厭煩。
不久后明瑞又率軍到達蠻化,清軍駐扎在山頂,尾隨的緬軍駐扎在半山腰。明瑞料定緬軍必會發起攻擊,下令在山頂設伏。
到了第二天,緬軍果然殺了上來,結果正中清軍埋伏。緬軍大敗,損失4000多人。清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不僅損失了一批士兵,總兵李全也被緬軍用火槍擊中身亡。
蠻化之戰過后,緬軍不敢再對明瑞部清軍緊追不舍,每晚只敢在距離清軍20里外的地方扎營,形勢對清軍來說似乎略有好轉。然而就在明瑞率軍與緬軍且戰且走之際,另外幾路緬軍加緊了切斷其歸路的行動。
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正月初二開始,緬軍先后將之前明瑞派駐在天生橋、蠻結、錫箔等地的小股清軍殲滅。正月初八,緬軍又開始圍攻木邦。
珠魯納率軍苦戰10日后兵敗自殺,總兵胡大猷、胡邦佑相繼戰死,道府銜楊重英(楊應據之子)被俘。木邦失守,標志著明瑞部清軍的歸路被徹底切斷,想要回國已十分困難。
第三次明瑞征緬示意圖
緬軍圍攻木邦期間,云南巡撫鄂寧曾連續多次催促額爾登額率軍支援木邦。但額爾登額懼怕緬軍,以各種理由推諉敷衍,轉而又率軍退到蠻籠,竟坐視木邦失陷。
切斷明瑞部清軍的歸路之后,各路緬軍開始集中圍攻這支孤軍。由于來時的各處要道被緬軍節節把守,明瑞無法攻克,只得轉而經昔日明朝遺民的銀礦舊址尋機突圍。
到了同年二月初七,一路且戰且走的明瑞率軍至小猛育,被緬軍5萬余人團團包圍。此時的明瑞部清軍不僅嚴重缺糧,連火藥都已經耗盡,槍炮難以打響。
到了二月十日夜間,明瑞下令突圍,由達興阿、本進忠分兵先行突擊,明瑞本人率軍殿后。紫拉豐阿在血戰中被緬軍火槍擊中身亡,觀音保用弓箭射殺緬軍,戰至最后用僅剩的一支箭自殺。
明瑞在作戰中負傷,帶傷行進20余里,最終自覺無救,選擇自縊身亡。明瑞死后,其殘部潰散,輾轉回國。明瑞兵敗身死,給乾隆皇帝的征服緬甸計劃畫上了巨大的黑色休止符。
乾隆皇帝接報后,既震驚又憤怒。他下旨賜明瑞謚號“果烈”,并在北京建旌勇祠以紀念,還親自主持明瑞的葬禮。辦完明瑞的后事之后,乾隆皇帝開始追究責任,將畏戰不前的額爾登額及其麾下的譚五格均逮捕治罪。
乾隆皇帝對額爾登額恨入骨髓,覺得砍頭太便宜他了,于是下令將其凌遲處死,親屬流放新疆。譚五格則被斬首棄市。此為清緬第三次交戰,清朝完敗。
明瑞死后,乾隆皇帝又任命傅恒為經略,阿里袞、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鄂寧為云貴總督。先后調集駐京八旗兵6000名,駐荊州、四川八旗兵4000名,貴州兵9000名,駐京火器營兵4500名,健銳營兵2500名,福建水師兵2000名以及其他部分兵馬,準備再征緬甸。
傅恒
傅恒,滿洲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子,明瑞的叔父;其姐姐孝賢純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第一任皇后,雖然早逝,但一直被乾隆皇帝緬懷。
傅恒能在朝中官運亨通,固然與家族關系有關,但他本人也確實能力出眾。乾隆十三年,傅恒督師平定大金川,獲封一等忠勇公。
除了戰功之外,傅恒在擔任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右侍郎、山西巡撫期間均有不錯的表現。乾隆十九年(1754年),準噶爾內亂,乾隆帝打算對其用兵,滿朝文武幾乎全部反對。當時正在軍機處任職的傅恒卻堅決支持皇帝出兵,并為平定準噶爾盡心竭力,讓乾隆皇帝對其大加贊賞。
除傅恒之外,阿里袞、阿桂、舒赫德、鄂寧也都是素有政績與功勛的文官武將。乾隆皇帝構建起這樣一個豪華團隊,似乎很快就要與緬甸來一場大對決了——其實不然。
在明瑞死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乾隆皇帝對是否要再一次征伐緬甸處于猶豫不決的狀態。一方面,幾次征緬失敗讓乾隆皇帝意識到,想要徹底征服緬甸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喪師辱國之敗讓乾隆皇帝覺得顏面盡失,不再次出兵又無法挽回“天朝上國”的尊嚴。
內心矛盾之下,乾隆皇帝開始尋求外援。早在前幾次與緬甸交戰時,就有一些官員提出可以聯合緬甸宿敵暹羅夾攻緬甸。
但乾隆皇帝卻認為以“天朝上國”之力對付緬甸易如反掌,借助外力有失威嚴,對此置之不理。明瑞死后,乾隆皇帝終于放下面子,開始認真考慮聯合暹羅一事。
于是,乾隆皇帝向兩廣總督李侍堯了解情況,得知暹羅被緬甸所滅的情況,于是放棄了聯合暹羅的念頭。實際上,此時暹羅人民反抗緬王統治的斗爭愈演愈烈,鄭信領導的暹羅吞武里王朝已經崛起。
由于此時的緬甸正面臨著暹羅人民的反抗浪潮,緬王孟駁為了避免兩線作戰,也希望能與清朝罷兵休戰,多次派人試圖與清朝議和。
阿里袞
同時,被乾隆皇帝派往云南籌備再次征緬事宜的舒赫德、鄂寧商議后,聯名向皇帝上奏反對再次征緬,提出招撫緬甸的建議。
乾隆皇帝的態度雖然一再表態強硬,卻又留有余地。表示只要緬王或者其手下大頭目來談判,自己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極好面子的他還是覺得被舒赫德、鄂寧的奏折戳中了痛處。
結果舒赫德遭革職,鄂寧被降為福建巡撫。如此一來,官員們不敢再勸諫,只得硬著頭皮投入到征緬的準備工作中。到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乾隆皇帝終于下了再次征緬的決心。
同年二月,傅恒率軍離京,踏上征程。傅恒到達云南之后,得知蠻暮有座名叫翁古的山,山上多樹木,旁邊又有一個叫野牛壩的地方,涼爽且沒有瘴氣,于是派遣一批士兵和工匠赴野牛壩打造戰船,又召集茂隆銀廠附近的炮工為清軍鑄炮。
七月,各項準備工作完畢,清軍兵分兩路出發:一路由傅恒率領出萬仞關,經猛拱、猛養進攻;另一路由阿桂率領出銅壁關,經野牛壩、蠻暮水路并進。
清軍全軍共31000人,但為了防止緬軍遷回包抄,傅恒下令派3500名士兵駐普洱,派1500名士兵駐宛頂,派4400名士兵駐各處隘口驛站。所以清軍實際投入進攻的只有2萬多人。
傅恒率軍出發后,于八月十八日到達猛拱。猛拱土司向清軍獻上牛百頭、糧數百石。九月十六日,傅恒部清軍又到達猛養。猛養土司也向清軍獻上一些物資。
由于各土司不敢抗拒清軍,傅恒部清軍兵不血刃地前進了2000多里。不過清軍在途中屢遇暴雨,山路泥濘難行,以致行軍十分緩慢。
阿桂部清軍在行軍途中也屢遭暴雨,騾馬累死、病死甚多,軍糧供應十分困難,直至九月十四日才到達蠻暮。九月十八日,阿桂部清軍水陸部隊在金沙江遭遇緬軍20艘戰船。
阿桂
福建總兵伊昌阿率清軍戰船迎戰,雙方火炮對射,激烈交火。一番激戰之后,緬軍落敗,13艘戰船被清軍擊沉,其余戰船逃走。
傅恒原本計劃率軍從木疏至緬甸首都阿瓦,但由于道路十分難行,人馬又水土不服病死甚多,只得改變計劃,轉而與阿桂部清軍會師。
九月二十九日,兩路清軍在哈坎會師,此時阿桂部清軍已經進占新街。十月初二,傅恒過江,開始部署進攻緬軍重地老官屯。
十月十日,緬軍水師出動30艘戰船,陸軍也沿江兩岸向清軍發起猛攻,試圖奪回新街。但緬軍水陸配合不佳,東岸緬軍先至清軍陣前,被清軍擊敗。
緊接著,緬軍水師也不敵清軍,6艘船被清軍奪取,死傷2000余人。東岸緬軍與水師都落敗后,西岸緬軍孤立無援,被阿里袞率清軍騎兵攻破兩道木柵,損失1500余人。
清軍獲勝之后,于十月二十日進抵老官屯。孟駁早就在老官屯這個清軍的必經之地布下重兵。駐防老官屯的緬軍又依托地形在江兩岸建立起十分堅固的營寨,并用木柵將江隔斷。
東岸緬軍見清軍進逼,于是主動出擊,做了一次試探性攻擊,被清軍擊退。緊接著,雙方火炮對射。清軍原本希望用火炮轟毀緬軍的工事,但清軍火炮命中率不高,緬軍的木柵又十分堅固,折損不多,少數折損的又被緬軍迅速修復。
十月二十二日,清軍偵查發現營寨內的緬軍不多,于是發起猛攻。其實,緬軍士兵為了躲避清軍的炮火,大多躲藏于濠溝坑洞之中,眼見清軍進攻紛紛竄出迎戰。
緬軍依托工事槍炮齊放,并射出大量箭矢。清軍被緬軍的木簽、壕溝、木柵所阻,傷亡慘重,總兵德福在帶兵進攻時被緬軍火槍打中陣亡。清軍猛攻一日,直至傍晚仍無法突破,只得收兵。
清緬交戰
清軍將領們意識到,不毀掉緬軍的木柵,是無法取勝的,于是又組織士兵砍伐老藤,在上面系以鐵鉤,組織敢死隊在夜間鉤緬軍的木柵。緬軍發現了清軍行動,將清軍的藤鉤砍斷,再次讓清軍受挫。
傅恒又決定用火攻,下令制作100多面厚重的大盾牌,并以10多人為一組,2名士兵在前舉盾牌掩護,其余士兵每人拿一束薪柴。行動時,清軍共100多組同時在盾牌的掩護下不計傷亡向前推進,一直到緬軍營寨前放火。
然而清軍運氣不好,空中突然刮起西南風,清軍放的火反而燒向自己。傅恒無奈,只得下令撤退。火攻失敗后,傅恒又命士兵挖掘地道,一直通到緬軍的木柵底下。清軍在地道中放置火藥,試圖將木柵炸毀。
但是緬軍的木柵是根據地形豎立在山坡上的,而清軍的地道是平行挖掘的,所以木柵下的土石依然很厚。結果清軍引燃火藥后,木柵下的地面只震動不開裂,木柵雖被震起,落下后卻依舊挺立。這下,清軍無計可施了,只得繼續與緬軍對峙。
陸上清軍想盡辦法破敵的同時,清軍水師也在江中與緬軍水師交鋒。經過數日苦戰,緬軍水師因船小且少而落敗,其船被清軍擊毀20艘,俘獲2艘。緬軍的水上補給線亦被清軍切斷。戰況開始有利于清軍。
然而到了十一月初一,西安突然出現大批緬軍援軍。這批緬軍生力軍一到就對西安清軍發起猛攻,并用火炮猛轟江中的清軍水師戰船。清軍在西安的陸上部隊與水師猝不及防,損失慘重,只得向后撤退。勝利的天平又開始向緬軍一方傾斜。
清緬兩軍在老官屯激戰期間,清軍將士因水土不服而大量染病,不僅士兵大量病死,將領們也紛紛染病倒下。總兵吳士勝、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后病故,甚至連阿里袞也染病身亡。傅恒本人亦染病,臥床不起。
相反,緬軍本土作戰,不僅能適應環境,援軍和物資還不斷抵達前線,讓清軍取勝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傅恒眼見取勝無望,將前線戰況寫成奏折,派人送往北京。
據傅恒奏報,此時其磨下清軍由于大量戰死及病故,已經僅剩13000余人。乾隆皇帝閱后,知道取勝無望,于是下令撤軍。
第四次傅恒征緬
就在清軍打算撤退之際,緬軍統帥摩訶梯訶都羅派人到清軍大營提出議和。至此,清緬戰事實際上已經結束,雙方進入議和階段。
“老官屯議和”是在十分倉促的情況下談成的,對于清緬雙方來說都屬于艱難苦戰之后的無奈選擇,兩國君主對此也都有不滿。在清緬雙方的史料記載中,對于是哪方提出的議和,以及雙方約定的內容都有較大出入。
十一月十七日,清緬雙方談判完畢。十一月十八日,清軍毀炮焚舟,開始撤軍。十一月二十一日,清軍全部撤離老官屯,班師回朝,清緬戰爭徹底結束。
傅恒在老官屯前線時就已染病,回京后不久病情惡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病逝。乾隆皇帝親自灑酒祭奠,并賜予謚號“文忠”。
在清緬戰爭結束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清緬兩國的關系是極差的,甚至可以說只是從“熱戰”變成了“冷戰”。在乾隆皇帝看來,和議達成及清軍撤軍之后,緬王孟駁就該派使者帶著貢品恭恭敬敬地來拜見自己,向自己奉表稱臣了。
而孟駁則認為,既然是雙方互派使者,那么乾隆皇帝沒有派使者來見自己,自己自然也不會派使者去見乾隆皇帝。而且,孟駁還多次派人通知云南的清朝官員,要求清朝歸還三土司和開放邊境貿易。
乾隆皇帝左等右等都不見緬甸的貢使前來,反而得到云南官員關于緬甸要求歸還三土司和開放邊境貿易的奏報,氣得七竅生煙。
當然,為了避免再發生戰爭,乾隆皇帝在考慮之后,最終選擇向緬甸歸還了孟拱土司,但拒絕了歸還其他兩土司和開放邊境貿易的要求。
緬王孟駁對此也十分不滿,認為清方背信棄義,不遵守協定,更不尊重自己,于是拒絕釋放戰爭中的清方被俘人員。緬甸不放戰俘,清朝自然也不放,兩國關系隨之越來越僵。
清緬議和
到了乾隆三十五年五月,乾隆皇帝為了打破兩國關系僵局,當然也為了讓緬甸派使者來“朝貢”,讓自己有面子,責令云南官員派人赴緬甸要緬王孟駁履行約定,遣使朝貢并釋放戰俘。
云貴總督彰寶于是派守備蘇爾赴緬甸傳達乾隆皇帝的要求。結果緬王孟駁根本不買賬,不但對乾隆皇帝的要求不屑一顧,還將蘇爾扣在緬甸不讓回國。
乾隆皇帝聞報后,惱火至極,意欲再對緬甸動兵,但終因之前征緬的慘痛教訓而作罷。不久后,孟駁在手下官員的勸說下放回蘇爾,但兩國關系沒有絲毫改善。
直到近20年后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緬甸貢榜王朝的第6任國王孟云派使者赴清朝,并送還楊重英等清朝被俘人員,清緬之間才恢復了官方往來。
曠日持久又未能成功的對緬戰爭,成了乾隆皇帝心中的隱痛。他或許到死都不能理解,為什么正值“康乾盛世”的大清王朝,卻連一個小小的緬甸都難以撼動。
其實,清軍在清緬戰爭中表現不佳,是由諸多因素導致的。其中的有些原因,當時的乾隆皇帝未必能理解,又或者是未必愿意去理解。
總的來說,清緬戰爭之所以會讓大清王朝如此尷尬與狼狽,就清朝本身而言,除了不察敵情、狂妄自大、將帥無能、官場腐朽等我們常講的原因外,還有路險難行,后勤不濟,以及氣候不利,造成清軍大量減員,嚴重影響了戰斗力。
但有兩個原因必須強調一下。一是乾隆皇帝極好面子。在明瑞戰死后,此時緬甸已經多次求和,乾隆皇帝本可順水推舟結束戰爭。不過,試圖挽回面子的強烈欲望最終還是戰勝了理性的思考,乾隆皇帝在猶豫許久之后選擇了再次出兵,結果還是以損兵折將卻徒勞無功收場。
二是清軍與緬軍在武器裝備上的差距。這或許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其實也不難理解。十七世紀以前,英、法、荷蘭、葡萄牙等國都已經在印度洋上開展殖民活動。
緬甸是亞洲國家中與西方殖民者接觸較早的國家,早在東吁王朝時期,緬甸就先后與荷蘭、英國、法國等國勢力有接觸,甚至與葡萄牙殖民者發生過戰爭。
到了貢榜崛起時,英法勢力均介入緬甸內戰,且有數百法軍士兵被貢榜軍隊俘虜。這導致了當時的緬甸軍隊大量購買和裝備了西洋槍炮。
采用西式火器和陣形的緬軍
當時的耿馬土司罕朝璣曾向清朝官員報告過緬軍武器裝備的一些情況:“槍炮聞系西洋人所造,其槍皆自來火,炮子有重至五六十兩者,鉛彈率五六錢以上。”
所謂“自來火”,是清朝人對燧發槍的稱呼。清朝并不是沒有燧發槍,但是被皇帝和貴族、官員們用于打獵與收藏,并未裝備軍隊。
清軍在清緬戰爭中使用的鳥銃,仍然是落后的火繩槍,與緬軍火槍的差距不言而喻。所以在清緬戰爭中,屢屢出現清軍將領被緬軍用火槍擊斃的情況。
除了火槍之外,緬軍在火炮上也有一定優勢。據魏源的《圣武記》記載:“(緬軍戰船)頭尾多置西洋大炮,旋轉如飛。”
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緬軍的火炮不像清軍火炮那樣安裝在固定的炮架上,是非常靈活的。遺憾的是,乾隆皇帝并沒有從清緬戰爭中吸取教訓,改善清軍的武器裝備。
相比清朝,緬甸參與此戰的國王與將領,都富有作戰經驗。而且,第三、四次交鋒,緬軍基本在本土作戰,不僅有天時地利的優勢,援軍、糧食、彈藥也源源不斷抵達前線,成了緬軍立于不敗之地的有力保障。
裝備火繩槍和弓箭的清軍
當時的緬甸一度基本征服了暹羅,卻因為招惹了清朝而導致清軍大舉進攻。大量的緬軍因此被牽制在清緬戰爭中,最終,暹羅復國成功,緬甸之前為滅暹羅所付出的努力付諸東流。
清緬戰爭耗時數年,清政府為此先后調兵近10萬人次,所征發的后勤民夫更是難以計數,光傅恒征緬耗費的餉銀就達到1300余萬兩。其耗時之長、規模之大、費餉之多,在清朝乃至中國古代戰爭史中都是比較少見的。
這場戰爭讓當時清朝的諸多問題暴露無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掀掉了“康乾盛世”的華麗外衣,也非常值得我們這些后來者深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