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臺價值1.43億元的ASML光刻機靜靜躺在淮安工廠角落,周圍散落著飼料盆和家禽羽毛——這個充滿荒誕感的畫面,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最后一座300毫米晶圓廠的時代芯存公司最真實的墓志銘。
廢墟上的百億晶圓廠
前不久,江蘇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法院的一紙公告宣告了一個價值130億的半導體夢想的終結:江蘇時代芯存半導體有限公司(AMS)重整投資人華芯杰創嚴重違約,重整計劃執行失敗。
這標志著中國半導體行業最后一座爛尾的300毫米晶圓廠正式“死亡”。
時代芯存的股權處置方案顯示,原股東權益已依法歸零,由淮安淮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承接全部股權。這座曾計劃年產10萬片相變存儲器的晶圓廠,在經歷了近十年的掙扎后,最終在廠區養雞鴨的荒誕場景中走向終點。
將時間軸撥回到9年之前的2016年10月,江蘇時代芯存半導體有限公司落戶淮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項目總投資高達130億元。作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新星,它肩負著打破國外存儲技術壟斷的使命。
時代芯存曾擁有令人艷羨的技術資本。2019年,該公司發布首款基于相變材料的2兆位電擦除可編程只讀相變存儲器,號稱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2021年,又推出二期相變產品MLC、3D XPoint以及神經網絡智能存儲產品,技術路線直指國際前沿。
工廠建設也曾快速推進。2018年3月22日,時代芯存搬入首臺設備,進入生產設備調試階段。一臺價值1.43億元的ASML光刻機被引入廠區,象征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新希望。
然而2020年成為轉折點。資金鏈突然斷裂,公司無力支付設備尾款、工程費用與員工工資,項目迅速陷入癱瘓。
危機如雪球般越滾越大。截至破產前,時代芯存累計收到145張裁判文書,被列為82次被執行人,被執行總金額高達8.63億元。債權人包括設備供應商、工廠承包商、貨運公司,甚至還有被欠薪的離職員工。
最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工廠停擺后:空曠的廠區內,有人圈地養起了雞鴨,價值上億的光刻機旁回蕩著家禽的鳴叫。這個荒誕畫面成為中國半導體產業“爛尾潮”中最具象征意義的縮影。
半導體狂熱的代價與警示
時代芯存的死亡并非孤例,它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爛尾潮”中的最后一環,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近年來,德淮半導體、武漢弘芯及南京德科碼等項目均出現類似問題。
這些項目共享著相似的死亡基因:盲目追求大規模投資和產能擴張,卻忽視了市場需求和自身資金實力。
2017年,格芯宣布在成都建造12吋晶圓廠,規劃投資總規模超過100億美元,成為大陸西南部首條12吋晶圓生產線。僅僅兩年后,該項目便因出資分歧和格芯全球戰略調整而擱淺。
成都政府實際投資達69.3億元的巨大項目,最終淪為空蕩的廠房。直到2023年7月,擱置五年之久的格芯成都工廠才被華虹集團接盤。
時代芯存的失敗更暴露了地方產業政策的盲動。淮安曾自豪地宣稱成為“全國地級市中唯一同時擁有兩個12英寸高水準項目(另一個為德淮半導體項目)的地區”,如今這兩個項目均成廢墟。
技術路線的選擇也是問題關鍵。時代芯存押注的相變存儲器(PCM)雖具前瞻性,但市場化進程緩慢。當資金耗盡時,產品尚未形成有效營收。
這些百億級的教訓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半導體產業需要長期投入和技術積累,單靠資本狂熱和政府補貼無法催生健康產業生態。
廢墟上的反思,中國半導體需要什么樣的新生
時代芯存的徹底“死亡”,并非僅僅是一個項目的終結,它更像是一聲沉重的警鐘,宣告了中國半導體產業上一個特定發展階段——“爛尾潮”的落幕。這個曾經耗費巨額資金、承載宏大夢想的300mm項目最終化為泡影,清晰地標志著那個盲目追求規模、忽視技術與市場規律的“跑馬圈地”時代結束了。
然而,這聲警鐘的回響,恰恰發生在全球半導體競爭格局加速重塑的關鍵節點。數據顯示,全球300mm晶圓廠設備投資正持續創下新高,而中國,憑借其龐大的市場需求和持續投入,正日益成為全球產能版圖上的核心力量。
預計到2026年,中國在全球300mm晶圓產能中的份額將達到約25%。這意味著,時代芯存的“死”,并不意味著中國半導體擴張的停滯,而是預示著擴張方式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從“野蠻生長”邁向“理性重構”。
這種重構首先體現在產能結構的優化上。未來的中國300mm產能擴張,將更顯著地由具有技術積累、市場基礎和穩健經營能力的內資頭部企業主導。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企業正穩步推進擴產計劃,重心從單純的數量堆砌轉向提升技術實力、保障供應鏈安全和滿足實際市場需求。
其次,重構也帶來了國產替代的深層機遇。過去爛尾項目的慘痛教訓,使得產業界和政府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產業鏈關鍵環節的脆弱性,特別是在上游材料和設備領域,如大尺寸硅片、高端光刻膠等核心材料的國產化率仍然較低,對外依賴度高。
爛尾潮的終結,客觀上釋放了資源(資金、人才、政策關注),為真正具備技術實力、聚焦解決“卡脖子”問題的國產供應鏈企業騰挪出發展空間。未來的資源傾斜和政策支持,必將更加精準地投向這些能提升產業韌性的關鍵環節。
點評:死亡背后的新生
時代芯存的“死亡”,是中國半導體狂熱時代的墓志銘。但它并非產業的終點——而是野蠻生長終結與理性重構的開始。當全球300mm晶圓產能向中國聚集時(2026年中國大陸產能預計占全球23%),唯有技術敬畏、資本理性與監管護航,方能避免“爛尾”二字再次刻上中國芯片的墓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