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少聯(1917-2003)
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是著名的將軍縣,這里一共走出了223位共和國將軍,一直有著“二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的美譽。其中,就有這樣一位特殊的將軍,他是貧苦農家子弟,很早就參加紅軍,一路烽火、半生戎馬,雖不曾當過指戰員,但靠著救死扶傷的精湛技能和卓越功勛被授予少將軍銜。這位紅醫將領,只上過8個月的小學,從醫前竟從沒學過醫,能夠成長為全軍公認的外科專家,將軍的傳奇經歷令人刮目相看。他就是詹少聯將軍。
1917年1月26日,詹少聯出生在黃安縣二程鎮一個赤貧家庭,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病故了,父親詹重坤給他取名詹才國,希望這個“才”字輩的娃長大后能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才。詹重坤帶著7個子女和孩子們的奶奶一道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一家人一年到頭都是吃糠咽菜。詹才國一年四季沒有鞋穿,即使寒冬臘月也只能光著腳丫,凍得一個口子接一個口子……
1927年11月13日晚,出身黃埔軍校的共產黨員潘忠汝、吳光浩帶領2萬余人舉行起義,僅幾個小時就把紅旗插到了黃安城頭,宣布成立農民政權。詹重坤家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在“一切權力歸農會”的口號聲中,詹重坤當上了鄉蘇維埃主席,10歲的詹才國成了鄉兒童團團長。于是,詹重坤在同事吳樹勛的勸說下,將詹才國改名為詹少聯,以表達對革命理想的向往。因為表現優異,1928年,11歲的詹少聯在尖屋嘴村加入了共青團。
詹少聯入團后沒多久,組織上便安排他到列寧學校讀書。詹少聯欣喜若狂,雖然學習底子差,但天資聰穎加勤奮刻苦的他,每次考試總能位居前列。就在以為自己能夠繼續學業時,一紙命令讓詹少聯中斷了學業。組織上先后安排他擔任河口縣學聯主席、二程區少共區委會組織部部長等職務。就這樣,在列寧學校的8個月,成了詹少聯一生中唯一一次接受正規文化教育的時光。區里的工作相當瑣碎,從建立黨團組織到組建赤衛隊再到“擴紅”,從打土豪、分田地到辦識字班再到宣傳自由結婚,大大小小的任務不可勝數,但詹少聯都全力以赴去完成。期間,詹少聯還與他的上級、區委書記兼童子團大隊長劉華清建立了革命友誼。兩人年齡相仿、志趣相投,劉華清只比詹少聯大一歲,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詹少聯非常佩服。他們相互之間配合得十分默契,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終于,表現出色的詹少聯再次得到了組織的肯定,1930年末,他與十幾位少年一道,如愿成為紅軍的一員。
詹少聯滿懷激情地參加紅軍,對自己的去向充滿了憧憬。他晚年興致勃勃地對前來采訪他的記者說道:“當時我參加紅軍,我的愿望是:第一,想當一名號兵,司號員,手中拿著軍號,我一吹,千軍萬馬都要聽我的指揮。第二,想當一名文藝兵,就是當一個宣傳隊員,打快板兒,作宣傳鼓動工作,到處跑,挺適合我的脾氣。第三,希望到連隊里面去,當一個戰斗員,真刀真槍和敵人干……”不過,詹少聯面對的現實則是,組織上分配他到11師32團1營當傳令兵。雖然是一名傳令兵,但詹少聯仍然和戰友們一樣,經受了生與死的考驗。詹少聯個子小,又很瘦弱,但行軍途中仍然要負重1支馬槍、19發子彈、1副綁腿、1條米袋子、1個挎包、1個鐵碗,這些裝備幾乎五花大綁在他身上,上面重下面輕,走起路來搖搖晃晃。為了避敵鋒芒,紅軍經常是夜里行軍,13歲的詹少聯帶著幾十斤重的裝備,為了不掉隊,拼著命高一腳低一腳地趕路。每當部隊休息時,他就像得了一場大病,站立不穩也睜不開眼,一宿營就倒頭便睡,睜眼醒來后,渾身上下又像是被千萬只螞蟻噬咬般難受。生性要強的詹少聯咬牙堅持,逐漸像老兵一樣,腿腳也硬棒了,夜行軍也習慣了。1931年8月,部隊南下作戰,他從傳令兵變成了勤務兵,可還沒當多久就突然病倒了。
因為病情很重,部隊便把詹少聯送到了位于黃安縣大塘灣的紅軍總醫院五分院,未曾想詹少聯這一次住院竟促成了從醫這一終身職業。紅軍戰士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五分院院長吳子南見詹少聯聰明伶俐,上過小學,認識不少字,便提出把詹少聯留在醫院當看護員的要求。詹少聯得知消息后,滿心不愿意,他想在前線殺敵立功,對后方救護的壇壇罐罐一點都看不上,而且他覺得自己沒學過醫,怎么能護理好傷病員呢?但在吳子南耐心的思想工作下,詹少聯想通了,愉快地服從了安排,成了一名看護。當時,五分院傷病員很多。為了盡快上手,詹少聯天天跟在老看護后面學習,一有空就找醫官問這問那,一點一點地往自己的小本子上記,很快就成了合格的看護。
1931年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七里坪成立,黃麻起義隊伍之一的紅31師被編入四方面軍。在接下來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四方面軍接連打了4個大勝仗,殲滅國民黨部隊6萬余人,粉碎了敵人對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但由于張國燾機會主義路線的干擾以及軍事路線上的偏差,四方面軍終究未能抵擋第四次“圍剿”,被迫向川陜方向突圍。1932年10月,鄂豫皖蘇區的地方武裝與紅25軍的兩個團整編合并,留在蘇區繼續戰斗,其中就包括詹少聯所在的紅軍醫院。此時的他已成長為看護隊的中堅,詹少聯還用自己在以前戰斗中學到的經驗,幫助戰友們數次躲過敵機轟炸。
就是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吳子南還不忘給醫務人員惡補專業知識,但他所能用的教材也就一本《實用藥物學》,書里面記錄了上千種藥物的名稱、性狀、功效、用法。考慮到大家藥學基礎普遍不高,每次學習都是一個人照著書念一句,眾人就跟著念一句。詹少聯學得很認真,除了給傷病員換藥,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苦讀從書中抄下來的內容,最終竟然全部記住了書中的上千種藥物,還在院方組織的考試中得了一等獎。
1933年底,鄂東北游擊總司令部打算調詹少聯擔任特務連指導員。吳子南卻認為衛生骨干更精貴,堅決不同意。最后游擊總司令部同意了吳子南的建議。吳子南便趕緊給詹少聯下了看護長的任命。1934年11月,紅25軍帶著紅軍總醫院五分院開始長征。長征途中,紅25軍奉命撤銷師一級編制,詹少聯任224團醫務所看護長,該團撤編后他又調任223團看護長。1935年9月,紅25軍歷經艱辛抵達陜北蘇區的永坪鎮,與紅軍劉志丹部勝利會師并整編為紅15軍團。更讓詹少聯高興的是,紅軍的勝利會師也為自己帶來了雙喜臨門:一是他被組織上從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當時沒有預備期),二是他接到調令要去一線部隊當營政委。詹少聯的夙愿就是在前線戰天斗地,一接到命令,便立刻去政治部報到。不料,軍團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出面了,他認為詹少聯人小鬼大,從事醫務工作有4年了,已經成長為業務骨干,不能離開醫療系統。就這樣,詹少聯被調任紅78師衛生部部長。歷史就這樣固執地將詹少聯留在了軍隊醫療衛生崗位上。
1952年,詹少聯在莫斯科
詹少聯做夢都想在正規醫校接受系統訓練,但一直都沒能如愿。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合后,打了著名的直羅鎮戰役,紅1軍團在北,紅15軍團在南,合力全殲了國民黨1個整編師和兩個團。這天晚上,紅1軍團派了宣傳隊到紅15軍團慰問演出。詹少聯看戲的時候,無意中聽說中央紅軍有所醫務學校,培養了很多醫務人才,便立刻萌生了去上學的想法。他向錢信忠提了自己的想法,錢信忠說上醫校要考試,可詹少聯連50個西藥名都掌握不了,怎能通過考試?詹少聯沒有爭辯,纏著錢信忠寫了50個西藥名,花了一個月時間全部背了下來,可等他背完,卻已經錯過了招生時間。
詹少聯便申請到軍團衛生部學習,他想著先繼續打基礎,后面再報考醫務學校也來得及。錢信忠這次倒是很爽快地同意了,但不久紅軍東征,紅78師的傷病員太多,錢信忠便讓詹少聯趕緊回去。詹少聯急得直哭,嚷嚷著:你就是把我職務撒了,我也要留下來學習!錢信忠見自己勸不動,便請了軍團長徐海東出面勸說。徐海東讓人找來詹少聯,兩句話就說得后者張口結舌:共產黨員,就要服從黨的需要。而且,你是一個軍人,服從命令為天職,有什么價錢好講!詹少聯啞口無言,只好打消學習進修的念頭,迅速回到師里投入緊張的工作。
全面抗戰開始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詹少聯所在的部隊被列編為八路軍115師第689團。經過一番考慮,師首長同意詹少聯到八路軍衛生學校學習。詹少聯接到命令的當天就動身了,直到天黑才趕到衛校的駐地,被編入第13期學員班。詹少聯還沒領到教材,八路軍總衛生部姜齊賢部長就找到他,說根據上級命令,第13期學員就地解散,全部回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同時,調詹少聯隨錢信忠一同去129師工作。詹少聯的進修夢再一次破滅。盡管學習機會一次次擦肩而過,但詹少聯憑借頑強的學習和工作實踐鍛煉,逐漸成為優秀的衛生領導干部。更讓人稱奇的是,詹少聯到129師報到后,接到的任務之一居然是創辦師醫生訓練隊。
雖然困難重重,但詹少聯還是毫不猶豫地接下了任務。此時的詹少聯,已深深認識到軍隊醫療衛生工作對于部隊的重要性,體會到醫務工作的崇高和偉大,便下定決心要把訓練隊辦出樣子來。
辦醫訓隊的第一件事便是定教材,詹少聯找到榆社縣的一家書店用石印的方式翻印《臨癥秘典》。印書的事情談妥后,詹少聯遍尋縣城的每一個角落,調查并動員全縣醫生來八路軍工作,最終說服了4名醫生到訓練隊任教。醫訓隊沒有教室,詹少聯先是找了一座大廟,后來干脆就不固定場所,地主家大廳、大祠堂、大樹下面,都被當成過教室,有時行軍間隙則干脆席地學習。就這樣,50多個學員加上幾個炊事員、1個司務長,129師醫生訓練隊便運轉了起來。
1948年4月,詹少聯(前排左二)與戰友們在一起
詹少聯身為醫生訓練隊的隊長,卻更像是學員,只要有時間,他就和學員們一道鉆研業務知識;每門課的考試他都參加,每次成績都在95分以上,總成績更是名列第一。8個月的時間轉眼就過去了,129師首長考慮到基層部隊急需醫務人才,決定讓訓練隊學員提前畢業,全部分配至救治傷員的第一線。于是,詹少聯的學習生涯就這樣結束了,這也是他一生中惟一一次半正規的專業學習經歷。
由于詹少聯的刻苦勤奮,他的醫療技術越來越好,從之前稍微復雜一些的手術都要請錢信忠主刀,到現在無論什么手術都可以自己獨自操刀。詹少聯的名氣越來越大,指戰員們對他的醫術非常信任,尊稱他為“太行山上一把刀”,但凡受傷總希望由詹少聯主刀。詹少聯發現,不管醫療技術怎么提升,戰斗中腹部重傷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將士們一旦腹部受傷就基本意味著生命倒計時,往往活不過4到10個小時。1940年黃崖洞戰斗中,太行軍區三分區100多名傷員大部分都得到了妥善治療,但3個腹部重傷員,醫務人員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犧牲。這種無力感深深地刺痛了詹少聯,他下定決心要攻克腹傷難關。
但詹少聯面臨的困難是巨大的:沒有參考書籍和資料,沒有合適的老師,更沒有專攻腹部手術的器械耗材……一切都是零,但一切都要從零開始。詹少聯拿出從戰爭中學習戰爭的本領,反復思考琢磨,終于摸索出了一系列實在管用的辦法。首先,為了弄清楚手術部位,可以通過解剖尸體來掌握胸腹部的生理解剖知識。對于手術難點的腸吻合,可以用米袋、狗腸、豬腸作“仿真腸管”進行反復練習。再次,為了能盡可能多地試驗,可以用一些土辦法解決手術器械不足的難題,比如,腸鉗可用無齒鉗子包上紗布來代替,腹部鉤子可用竹制的來代替,腹腔蓋布可用縫上棉花的細紗布來代替,等等。詹少聯不僅解決了這些醫技難題,還對傷員的早期處理、后方輸送、日常護理等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設計。上黨戰役中,詹少聯把自己的方法全面用于實踐,5臺腹部手術雖然只成功了1例,但這已經是破天荒的成績了,對他更是一個極大的鼓舞。1946年8月,晉冀魯豫野戰軍6縱在隴海戰役中攻克蘭封縣城,從敵衛生營那里繳獲了一整套美國外科手術器械及藥品,這為時任6縱衛生部長的詹少聯攻克腹部手術難題提供了更好的條件。
有了這套設備的加持,詹少聯做起手術來如虎添翼,一次就做了7臺腹部手術,成功救治了5位傷員。此后至解放戰爭結束,詹少聯一共做了300余例腹部戰傷手術,成功率達到85%以上。1946年底,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山東巨野、金鄉、魚臺一帶發起著名的巨金魚戰役。這是6縱戰史上的一場惡仗硬仗,雖然斃傷俘國民黨軍1.6萬余人,但我軍的傷亡也很大。詹少聯決定將腹部傷員全部留在縱隊衛生部治療。經過20多天不分晝夜的努力,31名腹部手術傷員中,有27名成功治愈并被送至后方康復療養。這里面,傷勢最重的要數17旅50團副團長馬寧(新中國成立后曾任空軍司令員),他的腸子被打了十幾個洞,鮮血、便污、蛔蟲蟲段、衣服碎片填滿了腹腔,就連脈搏也極其微弱……詹少聯立即實施了手術,輸血、剪切、清洗、縫合,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單一個縫合過程,就里一層、中一層、外一層反復了3次,手術做了整整一夜……最終,馬寧成功脫離危險。手術的成功極大鼓舞了6縱的醫護人員。
戰地記者張展聞訊,特地采寫出通訊《傷員的救星》,詳細報道了6縱救護腹部戰傷的情況。詹少聯和他領導下的衛生部從此聲名遠揚,贏得了廣大指戰員的高度信賴。1949年渡江戰役后,時任第二野戰軍3兵團衛生部副部長兼12軍衛生部部長的詹少聯,又親自做了十幾例重傷員的手術,其中便有3例腹部重傷手術。有一位營長的腸子被敵人打斷3處,出血很多,傷勢極重,詹少聯給他做的手術非常成功。這位營長后來還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
1949年9月,詹少聯調任軍委衛生部,先后擔任衛生部干部處處長、醫療局局長、總后勤部獸醫局局長兼黨委書記等。詹少聯一到北京,很多在協和醫院接受治療的志愿軍傷病員聽說后,就紛紛請求由他來做手術。詹少聯深受感動,特地跑到協和醫院看望傷病員,告訴大家協和醫院的技術和醫生都是全國第一流的,請大家安心治療。臨走時,他還不忘謙虛地說道:“我詹少聯這把刀子已經成為歷史了!”
1959年,詹少聯出任海軍衛生部部長。人民海軍創建于1949年4月,建軍較晚,醫療衛生工作基礎薄弱。在詹少聯的努力下,海軍有了自己的衛生學校,多發病防治、潛艇衛生保障、航空兵衛生保障、水面艦艇衛生保障等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軌,并形成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因為工作成績突出,詹少聯1961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1969年6月,詹少聯因胃癌做了胃切除手術;次年5月,他又因肺癌做了手術;1975年1月,詹少聯患大葉性肺炎,經搶救才脫離危險;1977年6月,他因膽結石做了膽囊切除手術。從兩度癌癥到急癥肺炎再到膽囊摘除,4次大病,詹少聯不僅沒有被疾病壓垮,反而樂觀曠達,與病魔搏斗之余,還拖著多病之身,撰寫回憶錄、練習書法,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2003年10月15日,詹少聯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將軍一生都在為人民軍隊醫療衛生事業拼搏奮斗,生動展現了醫者仁心的博愛與自強不息的革命精神。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南京大學哲學博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