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年南海局勢最緊張的時候,中美軍艦頻繁相遇,雙方如臨大敵,劍拔弩張。2025年7月,美澳19國史上最大規模的"護身軍刀"軍演轟轟烈烈開場,中國卻只派了兩艘軍艦去"圍觀"。
說句不好聽的,就這兩艘船的出現,讓美軍為"重返太平洋"演習砸下的5.326億美元都顯得有些尷尬。從三大艦隊全力以赴到兩艘軍艦淡定圍觀,9年時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從被動應對到主動出擊,從如臨大敵到從容不迫,這個巨大反差背后,藏著中美力量對比的根本性變化。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看看這9年來到底誰的牌越打越好了。
當年也是拼了命的
回到2016年,那時候的南海可真是一觸即發的火藥桶。美國在南海問題上頻頻發聲,軍艦也是三天兩頭地在南海"自由航行",中美兩軍艦船在海上相遇時,氣氛緊張得像拉滿的弓弦。
當時的中國海軍,說句實在話,面對美軍的挑釁確實有些吃力。美軍的技術優勢明顯,特別是在遠海作戰能力上,我們確實還有不小的差距。那時候每當美軍軍艦靠近南海敏感區域,中國海軍基本上都要傾巢而出,東海艦隊、南海艦隊、北海艦隊的主力軍艦輪番上陣,生怕在海上吃了虧。
最典型的就是2016年的幾次大規模對峙,中方往往需要調動數十艘各型軍艦,從驅逐艦到護衛艦,從潛艇到補給艦,幾乎是把家底都掏出來了。那個場面,說是"三大艦隊馳援"一點都不夸張,因為當時我們確實需要用數量優勢來彌補技術代差。
怎么看?當年的這種應對方式,雖然展現了中國維護主權的決心,但也暴露了我們在裝備技術和戰術運用上的短板。美軍一艘航母戰斗群,我們就得用半個艦隊去應對,這種"以多打少"的局面確實讓人有些憋屈。
不過,正是這種壓力,逼著中國軍工開始了史無前例的技術大躍進。從那時起,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055型萬噸大驅、殲-20隱身戰機等一系列"殺手锏"裝備開始密集服役,中國海軍的底氣也一天天足了起來。
現在只有兩艘船
時間快進到2025年7月,畫風完全變了。美澳"護身軍刀"軍演聲勢浩大,19個國家、3.5萬兵力、從印度洋到南太平洋6500公里的演習范圍,這規模確實夠唬人的。按理說,面對如此大陣仗,中國應該高度緊張才對。
結果呢?中國海軍派出的陣容讓人大跌眼鏡:一艘815A型電子偵察船"天王星"號,一艘052D型驅逐艦"桂林"艦,就這么兩艘船,悠悠然地開到澳大利亞附近"圍觀"去了。這份從容淡定,和9年前的緊張兜兜轉轉形成了鮮明對比。
別小看這兩艘船的組合。815A型電子偵察船被軍迷們戲稱為"海上街溜子",滿載排水量超過6000噸,船上密密麻麻的天線陣列就像長了刺的刺猬。這家伙的電子偵察能力那是相當了得,能夠截獲各種雷達信號、通信信號,甚至連數據鏈都能給你監聽個七七八八。
052D"桂林"艦更是不得了,這是中國海軍的主力驅逐艦,滿載排水量7500噸,配備346A型有源相控陣雷達和64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說句不客氣的話,這一艘052D的綜合作戰能力,能頂得上某些小國的整個海軍。
最關鍵的是,這次中國海軍的表現實在太淡定了。面對菲律賓海警船的"無線電驅離",中方連理都懶得理,直接讓052D起飛了一架直-9直升機,用行動告訴對方誰說了算。這份自信,和2016年時的如臨大敵簡直是天壤之別。
從軍事角度看,這種"輕裝上陣"恰恰說明了中國海軍實力的質的飛躍。不再需要用數量優勢來堆,兩艘船就能讓對方如坐針氈,這才是真正的實力體現。
最怕被一鍋端了
美軍為什么對中國這兩艘船如此緊張?說到底,還是被中國的"殺手锏"武器給嚇壞了。這些年,美軍最大的噩夢就是被中國導彈"一鍋端"。
先說說讓美軍夜不能寐的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據公開報道,這玩意兒的突防速度達到了10馬赫,末端還能變軌,變軌幅度超過20G。什么概念?就是說這導彈從1500公里外發射,美軍航母上的薩德系統還沒反應過來,導彈就已經砸到臉上了。
更要命的是,東風-21D還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中國的火箭軍現在就像一個巨大的"導彈寶庫",從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到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各種射程的導彈密密麻麻地布滿了中國沿海。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那些基地,從沖繩到關島,基本上都在中國導彈的射程范圍內。
2024年美軍內部推演臺海沖突時,發現了一個讓他們頭疼的問題:駐日美軍基地離中國太近了。那霸空軍基地到福建平潭只有810公里,完全在東風-16導彈的射程內。更糟糕的是,中國的815A型電子偵察船長期在沖繩附近游蕩,美軍戰機一起飛就被定位,根本沒有隱蔽性可言。
所以美軍現在拼命推行"敏捷戰斗部署",說白了就是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了。原來美軍習慣把大批戰機集中在幾個大基地,現在害怕被"一鍋端",只能分散部署到各個盟友那里去。這次"重返太平洋"演習投入5.326億美元,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驗證這種分散部署的可行性。
問題是,分散部署也有分散部署的麻煩。戰機分散了,維護保障跟不上;指揮協調復雜了,作戰效率下降了。美軍現在是左右為難,進退兩難,這種焦慮從施耐德司令推動如此大規模軍演就能看出來。
誰說了算很明顯
從2016年到2025年,這9年的變化不僅僅是裝備的升級,更是戰略主動權的根本轉換。以前是美軍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中國只能被動應對;現在是中國主動出擊,美軍反而要考慮如何應對了。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中國在南海的話語權。以前菲律賓海警船敢對中國軍艦"無線電驅離",那是因為背后有美軍撐腰。現在呢?面對052D的直升機警告,菲律賓海警船只能灰溜溜地走人。這種變化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中國軍力持續發展的必然結果。
更重要的是,中國海軍的戰略思維也發生了根本轉變。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出擊,從近海防衛轉向遠海護衛。815A電子偵察船定期"圍觀"美澳軍演,就是這種轉變的最好體現。我們不再等著別人來挑釁,而是主動去收集情報,掌握對方的底牌。
說句不好聽的,美軍現在在西太平洋已經沒有了當年頤指氣使的底氣。拉攏19個國家搞聯合軍演,看似聲勢浩大,實際上正說明了美軍對單獨應對中國沒有把握。這種"抱團取暖"的做法,恰恰暴露了美軍實力相對下降的現實。
從技術層面看,中國這些年的進步確實讓人刮目相看。殲-20隱身戰機的服役數量已經超過200架,全部部署在東部戰區;055型萬噸大驅已經有8艘服役,每一艘都具備獨立對抗美軍航母戰斗群的能力。這種硬實力的提升,才是中國海軍底氣十足的根本原因。
當然,美軍也不是吃素的,他們的技術積累和作戰經驗仍然不容小覷。但是,時移勢易,西太平洋的主導權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移。中國從當年的"三大艦隊馳援"到如今的"兩艘船圍觀",這種自信從容的背后,是綜合國力的強大支撐。
結語
從2016年的緊張相對到2025年的從容圍觀,這9年的巨大反差說明了一個道理:真正的實力變化不在軍演規模,而在硬核技術。美軍砸再多錢搞聯合軍演,也改變不了力量對比的根本轉換。中國用兩艘船就讓19國聯軍如坐針氈,這才是實力的最好證明。
怎么看?接下來半年,隨著福建艦的正式服役和更多055大驅的下水,中國在西太平洋的主動出擊只會更加頻繁。美軍的"敏捷戰斗部署"能不能緩解被"一鍋端"的恐懼,還真不好說。畢竟分散部署有分散部署的代價,效率下降是肯定的。
你覺得美軍這種東拼西湊的聯合軍演還能撐多久?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記住一句話:槍桿子里出政權,導彈射程內皆真理。在這個實力為王的世界里,只有硬實力才能決定話語權的歸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