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從廣州到深圳一百多公里爛路,貨車顛簸數小時。
珠江口渡輪被臺風掀翻,幾十輛貨車沉入江底。
當所有人抱怨路況、嘆息災難時,一個香港富豪卻看到了這些現象背后的本質。
中國大陸的城市“骨架”沒有搭好,經濟被卡住。
這位普林斯頓畢業的工程師,決定親手重塑一片土地的經濟地理,修建廣深高速和跨海大橋,用行動回應外界的質疑和阻撓。
然而,他剛準備動手,就受到了李嘉誠的威脅......
港珠澳大橋
彌補城市不足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內地剛剛打開門縫,香港商人蜂擁而至。
他們看到的廣州,招待所破舊,處處土里土氣,結論是兩個字:沒戲。
但在胡應湘眼里,這不是窮,而是城市的“骨架”搭錯了。
這位普林斯頓畢業的土木工程師,看到的不是風險,而是巨大的結構性留白。
別人還在猶豫,他拉著一幫香港地產大佬,在廣州投建了中國大酒店。
合同里一句話,讓整個香港商界都炸了鍋,酒店收回成本后,產權無償送給國家。
所有人都覺得這位太子爺瘋了,讀書讀傻了。
后來酒店真的盈利,他也真的兌現了承諾。
胡應湘
他從廣州開車去深圳,一百多公里爛路,貨車能顛上七八個鐘頭。
別人抱怨路況差,他看到的卻是卡住整個珠三角經濟的“血栓”。
他決定修一條高速公路。
身邊人都在勸:“整個廣東才幾輛車?你修給誰跑?”
他的回答,在當時聽來像天方夜譚,他覺得路修好了,車自然就來了。
在他看來,人流和車流,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
如今回過頭再看,他不是在修路,他是在重塑一片土地的經濟地理。
幾年后,珠江口一艘渡輪被臺風掀翻,幾十輛貨車沉入江底。
報紙登出照片,觸目驚心。
眾人當新聞看,一聲嘆息就翻了過去,胡應湘卻把它看成一個致命的“工程缺陷”。
胡應湘
第二天他就飛到廣州,力主在虎門建一座跨海大橋,徹底干掉渡輪這種不靠譜的運輸方式。
這些投資,回報周期長得嚇人,風險極高,利潤也遠不如炒房炒股。
但胡應湘用一個工程師的眼睛,看穿了當時中國大陸最底層的渴望。
而有人埋頭造血,有人忙著抽血
胡應湘和李嘉誠,從來不是一路人。
當胡應湘在內地工地吃灰,把身家押在那些慢吞吞的基礎設施上時。
李嘉誠正在香港長袖善舞,用資本進行著一場又一場的收購、吞并與壟斷。
一個在創造價值,一個在控制價值。
在香港樓市股市的滔天巨浪里,李嘉誠扶搖直上,成了華人首富。
而胡應湘因為大量資金沉淀在內地,在財富榜上漸漸被甩開。
不是他能力不行,是他選了一條更笨、更苦的路。
胡應湘
1983年,胡應湘首次拋出修建伶仃洋大橋的構想,連接香港、珠海、澳門。
這一下,兩種商業哲學的沖突,被徹底擺上了臺面。
在胡應湘看來,這座橋是打通大灣區任督二脈的“天元之子”。
但在李嘉誠看來,這無異于一把刀,要插進他旗下港口業務的心臟。
當時香港的碼頭生意,大半壁江山姓李。
橋一通車,貨柜車直接從陸路過關,誰還來你的碼頭排隊中轉?這是要斷他的財路。
利益沖突之大,讓李嘉誠的頭號大將霍建寧在會上當場拍桌子,激烈反對。
他甚至撂下狠話:“你想建橋可以,但不能擋我財路,搞不好是會死人的!”
霍建寧
面對巨頭的阻撓和威脅,胡應湘展現了一個工程師的執拗。
他不吵架,不罵街,默默回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那就是用數據說話。
他花了幾個月,親自坐船跑遍伶仃洋,測風速,量水深,勘探地質。
最后,他拿出了一份磚頭一樣厚的可行性報告,把建橋的技術和經濟賬算得清清楚楚。
這份報告,是他對夢想的宣誓,也是對專業的捍衛。
資金上,他繞開李氏的商業帝國,轉身找到了李嘉誠的“對頭們”,
比如澳門的何鴻燊、香港的李兆基。
他用一句硬氣的話回應外界的阻撓:“香港不是某些人的提款機,整個大灣區需要有共同的心跳!”
這場戰爭,他一打就是二十多年。
李嘉誠
胡應湘的家國情懷
胡應湘為什么非要做這些“賠本買賣”?
他的根在廣東花都。
小時候隨母親回鄉避難,親身感受過大陸的質樸人情。
母親總對他說:“走到哪里,都不能忘本?!?/p>
后來他去美國留學,親眼看到現代化的公路、橋梁、電廠如何支撐起一個國家的強大。
再回頭看祖國的貧瘠,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抓住了他。
他學的土木工程,不正是祖國最需要的嗎?
李嘉誠和胡應湘
他給自己定了個原則。
所有在內地的投資項目,只要收回了建筑成本,產權和后續利潤,全部無償移交國家。
這幾乎是他所有內地項目的“標配”,與他母校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的校訓不謀而合。
他給母校捐了一億港元。
但在內地三十多年,他累計投資超過五百億,幾乎都遵循了這個“反商業”的約定。
當其他香港富豪在香港炒地皮賺快錢。
他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房產,借高利貸來推進廣深高速的建設。
后來高速公路開始盈利,他又做了一件讓所有人再次跌破眼鏡的事。
那就是主動拆掉部分收費站,大幅降低過路費。
他想讓這條路真正惠及民眾,成為經濟的動脈,而不是他個人的提款機。
李嘉誠和胡應湘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通車那天,典禮現場萬眾矚目。
但83歲的胡應湘沒有站在聚光燈下。
他穿著一件普通的夾克衫,一個人靜靜地站在橋頭的人群里,望著那條鋼鐵巨龍,眼神里滿是欣慰。
這個畫面,就是他一生的縮影。
不為名,不為利,只為把事做成。
胡應湘
他修的,不止是鋼筋水泥的橋,更是連接人心與未來的橋。
這些公路、電廠、港口,像一根根主動脈,為一個區域的發展注入了最基礎的生命力。
同一時期,他那位老對手,正忙著將一個個曾帶來源源不斷現金流的碼頭、公司,打包出售給外國資本。
這就是差距。
胡應湘參加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
結語
資本踏上一片土地,可以選擇落地生根,與之共榮。
也可以選擇隨波逐流,榨干最后一分利潤后轉身離去。
胡應湘和李嘉誠,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
如今,伶仃洋上的風,依然吹拂著那座宏偉的大橋。
它無聲地訴說著一個工程師的遠見,和一個“傻瓜”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