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2月的一個午后,伊拉克軍隊正在科威特至巴士拉的公路上行進。突然,30架美軍戰機如死神般逼近,投下150枚外形奇特的炸彈。這些炸彈在空中解體——75萬根鋼針如暴雨般傾瀉而下,瞬間覆蓋了大地。
公路上頓時響起撕心裂肺的哀嚎,坦克裝甲被扎成刺猬,士兵們成片倒下,鮮血染紅了沙地。短短十分鐘后,1000多名伊軍被刺穿身亡,2000多輛戰車癱瘓報廢,幸存者跪地舉起白旗,對著無線電哭喊:“求求你們不要再炸了!”
這條被鋼針覆蓋的公路,從此被稱為“死亡公路”。而這場慘劇,僅僅是海灣戰爭中現代武器屠殺的冰山一角。
海灣戰爭的爆發,源于中東石油利益的激烈博弈。科威特雖是小國,卻坐擁波斯灣豐富的石油資源,被譽為“海灣明珠”。而鄰國伊拉克因長期戰爭負債累累,其中最大債主之一正是科威特。
當伊拉克試圖通過減少石油產量來推高油價還債時,科威特卻反其道而行——加大開采力度,壓低油價,意圖逼迫伊拉克停止邊境摩擦。
談判破裂后,1990年8月,伊拉克三個師突襲科威特。這個富庶小國毫無招架之力,首都14小時內淪陷,全境一周易主。伊拉克公然將其劃為“第19個省”,宣稱“永不分割”。
這一侵略行徑震驚世界。美蘇罕見聯手發表聲明要求撤軍,但遭薩達姆無視。
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轟炸巴格達,“沙漠風暴”行動拉開戰幕。
面對伊拉克百萬大軍和數千坦克,美軍祭出“鋼針雨”殺招。一天伊拉克第3步兵師計劃偷襲美軍先鋒部隊。殊不知行動計劃早已被美軍截獲。美軍戰機群率先撲來,對伊軍實施覆蓋式轟炸。
隨后30架F-111/F-15E戰機抵達,攜帶的正是150枚GBU-107集束炸彈——每枚內藏5000根鋼針。
炸彈凌空爆裂,75萬根鋼針如瀑布瀉下。鋼針瞬間貫穿人體,士兵在痛苦翻滾中死去;坦克裝甲被扎成“金屬刺猬”,精密儀器千瘡百孔;幸存者精神崩潰,上萬士兵跪地舉白旗乞降。
然而屠殺并未停止。美軍又調遣120架A-10攻擊機,投下247枚各型集束炸彈,對撤退伊軍繼續追殺。整條公路化作煉獄,濃煙中遍布殘缺尸體。戰后統計顯示,美軍在伊拉克使用的集束炸彈造成約20萬平民傷亡,未爆彈至今仍在奪命。
美軍在伊拉克的“特殊武器”遠不止鋼針炸彈。貧鈾彈被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這種用核廢料制成的武器,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使用了94萬枚,總重315噸;2003年伊拉克戰爭中,聯軍三周內又傾瀉1000-2000噸。
當貧鈾彈擊中目標時,鈾金屬化為粉塵:粉塵隨沙暴飄散,污染水源和農田;巴士拉地區放射性超標84倍,癌癥發病率從戰前每10萬人40例飆升至1600例。
這些武器的毒性連使用者都未能幸免。參加海灣戰爭的5萬美軍老兵陸續出現“海灣戰爭綜合征”:長期疲勞、肌肉疼痛、失眠抑郁。醫學檢測發現他們血液、腎臟甚至精子中都含有貧鈾微粒。
目睹鋼針雨屠殺場景的美軍士兵,同樣深陷戰后創傷。長期失眠噩夢,閉眼即見“人體刺猬”;抑郁自殺率激增,精神折磨伴隨終生。
2008年,107國簽署《集束炸彈公約》要求銷毀此類武器。但主要生產國美俄拒絕加入。2023年俄烏戰場再現其身影,歷史悲劇循環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