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者和朋友聊天、說起醫患關系時,朋友講了其家人2017年在省城某三甲醫院經歷。這個醫院是省城最好的醫院了,入圍“全國頂級醫院100強”。可就在這家頂級醫院里,他遇到了種種匪夷所思的不如意。
思考者聲明一下:朋友受過良好教育,不是小肚雞腸、胡亂猜疑或吹毛求疵的人。
朋友父親年近八十,一段時間以來經常頭暈,在當地醫院診斷時懷疑是頸動脈狹窄,保守治療了一段時間。因為情況一直沒有好轉,所以就想做頸動脈內膜切除;因當地醫院不具備手術條件,于是就轉到省城的頂級醫院。
拿著在當地醫院做的CT在省城醫院神經外科就診時,專家看了CT后說:頸動脈狹窄的問題不大,關鍵問題是因為基底動脈太窄、現在只有像線一樣細了,情況非常嚴重、隨時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在醫院住院中心排上隊,等了三天、然后住院到了該院的神經外科病房。
做了各種檢查后,進行了一次造影。經過造影,確定基底動脈狹窄;專家說要轉神經內科介入手術,也就是放支架。思考者聽到這里,有了疑問:看CT時,專家不是說了確定是基底動脈狹窄嘛,怎么還要做一遍造影、再確定呢?
朋友搖了搖頭,說自己也不懂、醫生讓做就做唄。
考慮到老人年歲已高、行動不太方便,朋友不大愿意轉病房。于是就問專家:神經外科能不能做基底動脈的內膜切除手術?專家說:要切基底動脈的內膜,那就不叫手術了、叫解剖。
神經外科、神經內科
轉了病房后,神經內科的專家首先下醫囑、做檢查。
醫囑里的一項檢查前兩天剛在神經外科做過,于是就問醫生:為什么重新再做?而醫生竟然不知道這個檢查已經做過。朋友這么一問,醫生把這項檢查給撤了。
這時,朋友也猛然意識到:在這個醫院做的所有檢查,醫生都未主動說明結果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聽到這里,思考者想起來之前的一個新聞。
2014年12月,一個四川女子在廣州市某三甲醫院產檢時查出梅毒,但醫生并未將結果告知她,導致生下的孩子先天梅毒陽性。
看樣子,給病人做檢查卻不告訴病人檢查的結果,莫非是醫院的慣例?
朋友還納悶:轉入病房醫生接受轉來病人時,難道不需要了解一下病人病情、不需要看看病人的身體情況,就直接下醫囑?
接下來的手術也沒有成功。
手術醫生說,在神經外科時,通過左側手腕做過造影,所以這次手術只能選擇右側手腕插入導絲,可這一側的迂曲太多,多次嘗試、導絲也無法到達目標位置,眼看麻醉即將失效,所以只能放棄手術。
醫生確實盡力了,朋友也表示理解。
這次手術是在周四。第二天,手術醫生向朋友進一步說明了手術情況、計劃下次手術時,選用下肢動脈插入導絲,以盡量減少迂曲、提高成功率。
考慮病人身體情況,約定下周四再手術。
本來這個事情以為就這樣說好了,但又出現了變故。
腦部的基底動脈等
病房的護士長不同意讓病人住到下周四手術,要求病人必須下周一前手術;否則必須出院,等手術前、再重新住院進來。她說這是醫院的規矩,病人不能在醫院里呆這么長時間。
朋友驚呆了:年僅八十的老人,一次手術失敗后,讓其在三天之后再次手術?
他給護士長再三解釋,但護士長毫不為動。
眼看沒有商量的余地,朋友只要請護士長和手術醫生溝通提前手術時間的事情,但也被拒絕了。
病房護士長這邊沒有任何余地。朋友只能自己找手術醫生提前手術時間。
但手術醫生說他也無能為力:周一的手續排滿了,最早只能是周四了。手術醫生建議說:實在不行,就先出院,回家吃一段時間藥、先保守治療。
手術失敗陰影未散,就被要求出院?!
此時,花銷已近十萬,然后什么結果也沒有、就這樣出院?!......
朋友說了當時的種種考慮:護士長說的倒好,等手術時再住進來;可是,誰又能保證排上手術時病房一定會有空閑床位、一定能住進來呢?
再說,病人是轉院過來的。涉及到醫保問題,這次轉院就求爺爺告奶奶的、很費一番周折。如果等下次手術再來住院,還得再辦轉院。
這就不只是麻煩的問題,而且能不能再辦成都是問題。如果此時出院,幾乎就意味著已經花掉的近十萬費用就打水漂了。難道在這里白扔十萬,一無所獲地回家?
護士站,圖文無關
朋友給護士長好說歹說,就差下跪了,但一點兒也沒有效果、護士長根本不為所動。
護士長堅持,除非周一手術,否則必須出院。
當時的情況,我朋友說,他領教了什么是冷漠無情、什么是不可理喻。如果他還年輕,肯定會發怒、甚至動手……
朋友說的情況,思考者感同身受。
對普通家庭來說:十萬塊錢啊,就這樣打了水漂?擱在誰身上,能心平氣和地乖乖出院回家呢?!
事過一年多了,朋友說起來仍氣憤難平。
思考者不僅問:這件事情上,你是受害者。你覺得誰是害人者、是誰讓你的十萬塊血汗錢差點兒打了水漂?是那個醫生手術沒成功?還是護士長非要讓出院?
朋友搖了搖頭,說:醫生已經盡力了;護士長也說,自己也只是執行規矩。好像大家都沒做錯什么。
思考者說:如果大家都是按醫院的規定來的,都沒有壞醫院的規矩,那么害人的就是醫院的規矩。
那么,醫院里真的有這個規矩,不能讓一個病人長時間(如果住兩周算是長時間的話)住院嗎?
后來,這個朋友通過醫院內部打聽了一下,真實原因是:病人等待手術期間,每天的住院花銷只有三五百元;遠遠低于該病房每張病床的平均收入水平,影響了科室經濟效益!
思考者為此感到震驚:這是發生在國內頂級醫院里的事情,其他一般醫院的情況也就不難想像了!
就在那一刻,思考者對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似有所悟了。病人和家屬本來以為醫院是“以救死扶傷為中心”的,而醫生和護士其實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等到有一天,病人和家屬知道了真相,發現自己“誤會”了醫生、護士,錯把他們當成“白衣天使”時,肯定會覺得被騙……騙和被騙之間,難道還有關系不緊張的?
有句話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讓住房回歸其本來屬性。那么,對于醫院來說,是不是也要回歸其“救死扶傷”的本來屬性呢?!
如果醫院不回歸"救死扶傷"的本來屬性,那么醫患關系的緊張就無藥可治。
思考者這么認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