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紅燒肉
魯菜乃是八大菜系之首,很多魯菜流傳到外地以后,經過改良、成了其他菜系的看家名菜。下面就介紹兩種。
2018年9月,宮保雞丁同時入榜“中國菜”之貴州十大經典名菜、四川十大經典名菜。可是,如果追根溯源,就會知道這道菜最早是山東菜。
清朝時,貴州人丁寶楨到山東任巡撫。此人對烹飪頗有研究,嗜辣、且喜歡吃雞和花生米。當時,山東有道名菜叫做“醬爆雞丁”;丁寶楨對此進行了改進,讓家廚宋駝背將雞丁和紅辣椒、花生米一起下鍋爆炒。這就成了宮保雞丁的雛形。
這道美味本來是丁家的私房菜,后來逐漸傳到了市井當中、深受歡迎。在這道菜的出現和流行中,“山東大花生”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山東的花生如果不好吃,丁寶楨就不會喜歡;不喜歡吃花生,就不會把花生放到菜中,也就不會有宮保雞丁的誕生。
宮保雞丁
“宮保”二字,其實是丁寶楨的榮譽官銜。丁寶楨為官剛正不阿,多有建樹;死后,清廷為了表彰他,追贈“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宮保”之一,于是,他發明的這道菜由此得名“宮保雞丁”。
“宮保”是明、清各級官員的虛銜,由高到低依次是:太師、少師,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少師,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
丁寶楨本人曾經在山東、貴州、四川等多地為官,所以這道菜流傳很廣,山東菜、四川菜、貴州菜里都有“宮保雞丁”,做法也各有不同。山東版的突出醬香,貴州版的是糊辣味,四川版的是麻辣味。
山東還有一道菜是因大文豪蘇東坡而流傳外地的,那就是紅燒肉。
紅燒本是魯菜最具代表性的烹制手法之一,山東燒雞及九轉大腸等知名魯菜都是以紅燒手法制成的。時至今日,在山東民間仍然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紅燒肉。只是,現在魯式紅燒肉的知名度,遠遠趕不上蘇式紅燒肉(淮揚菜)和毛式紅燒肉(湖南菜)。
非常出名的淮揚名菜“蘇式紅燒肉”,其實就是在魯式紅燒肉的做法基礎上改良的。蘇東坡早年山東為官,學會了做魯式紅燒肉;被貶黃州后,黃州豬多價廉,于是他就改進了魯式紅燒肉做法,制成了流傳至今的“東坡肉”。
東坡肉
再后來,蘇東坡又到杭州為官,因為整治西湖、修筑蘇堤而受到百姓愛戴。民眾知道他愛吃豬肉,就在過年時送給他。蘇東坡愛民如子,就把收到的豬肉做成紅燒肉,送給疏浚(jùn,意思是疏通、挖深)西湖的民工。民工非常愛吃,"東坡肉"有人由此而名傳天下、流傳開來。
除了上面兩道,還有很多其他菜系的菜都源自山東,留在以后的文章中再和大家介紹吧。各位看官,您如果對這方面的話題也有所了解的話,歡迎留言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