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AI浪潮中,當多數創業公司仍在追逐風口與資本的熱浪時,一個平均年齡僅24歲的年輕團隊,卻做出了一個“反共識”的決定:主動拒絕百萬元級別的大單。
他們的創始人,95后翟星吉,將此歸結為一種“滑跪”哲學——在認準的方向上無比篤定,一旦發現錯誤或偏離,則能以最快的速度“跪倒”認錯,迅速迭代。
憑借這種獨特的清醒與務實,他和他的公司“語核科技”,在成立不到一年半的時間里,不僅贏得了上海儀電集團、唯捷創芯等行業巨頭的訂單,更在2024年10月就實現了盈虧平衡。這不僅是一個關于技術與商業的故事,更是一個關于新一代創業者如何在大時代中定義自我、堅守價值并野蠻生長的范本。
上海漕河涇,奇績創壇的校友中心,是中國新一輪AI創業浪潮的縮影。在這里,空氣中彌漫著代碼、咖啡因和野心的混合氣息。
在一個會議室,我見到了95后的翟星吉,語核科技的創始人兼CEO。他精力旺盛,語速極快,邏輯清晰,言談間流露出一種超越年齡的篤定。很難想象,這位執掌著一家高速成長、服務于世界級客戶的AI公司的年輕人,在兩年前,還是一家大型SaaS公司的產品經理。
完整的內容,也可以到小宇宙app搜索“犀利財經”,里面有“夏麗巴人”,可以訂閱收聽,歡迎評論。后續也會有視頻更新,關注視頻號哈。
“Aha Moment”反共識的選擇
故事的起點,始于2023年初那個被ChatGPT點燃的春天。
“當時我正在整理大約60個用戶需求,這是一個繁瑣的、純粹的腦力勞動,”翟星吉回憶道,“我嘗試把原始需求丟給GPT,發現它不僅能出色地完成場景還原和歸類,甚至還能生成像樣的產品原型。那一刻,就是我的‘Aha Moment’。”他意識到,一種全新的、能夠大規模替代重復性腦力勞動的基礎設施已經誕生。
恰逢此時,前百度總裁、Y Combinator中國(現奇績創壇)創始人陸奇博士正在全國布道,宣講大模型的未來趨勢。陸奇的遠見與激情,像催化劑一樣,點燃了翟星吉早已埋藏心底的創業火種。
“我一直想創業,但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翟星吉坦言。他認為,真正的風口在于“反共識”——當一個機會成為所有人的共識時,它早已不屬于沒有背景和資源的普通人。“選擇比努力重要,你必須有魄力在眾人猶豫時做出那個反共識的選擇。”
他的創業啟動方式,也極具這個時代的特色。為了彌補自身在技術上的短板,他選擇了一條最高效的路——在代碼托管平臺GitHub上尋找熱門開源項目的作者,逐一發出郵件和好友申請。就這樣,他“捕獲”了他的技術合伙人、當時還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在讀生的池光耀。
“那天晚上,他在跟朋友吃飯,我跟他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全程沒談商業合作,只聊我們對技術、對產品、對未來的瘋狂想法。”翟星吉的激情和信念感,顯然打動了這位技術天才。第二天,他便從無錫請假奔赴上海,在一家咖啡館里,兩人一拍即合,語核科技的雛形就此誕生。
學費,換來戰略的清醒
然而,創業之路從非坦途。語核的第一個產品,是一款面向大學生的C端桌面助手CopyAsk。產品體驗出色,在短期內吸引了近10萬用戶,甚至有用戶在付費功能上線第一天就購買了“十年大會員”。
但看似成功的開局,卻隱藏著商業模式的硬傷。“這是我們交的第一筆昂貴的學費,”翟星吉對此毫不諱言,“我們從產品層面做得還不錯,但從頂層戰略設計上,選擇了不適合初創團隊的群體:大學生群體。他們有無限的活力和可能性,但是對價格敏感,不適合創業公司養活初期團隊。這是典型的思考不成熟。”
這次挫折,讓團隊意識到,生產力工具的價值,取決于使用它的人的價值。在客戶群體選擇上,或許更好的選擇,是服務那些為效率提升不惜成本的組織——企業。
2023年9月到2024年3月,是語核科技的“迷航期”,也是“蛻變期”。在奇績創壇的系統性方法論指導下,團隊幾乎停止了CopyAsk的迭代(但至今仍維持運營,以對付費用戶負責),將全部精力投入到尋找PMF(Product-Market Fit,產品與市場契合點)上。
“那段時間,我看了五六十本書,技術、經濟、管理、心理學……什么都看。”翟星吉回憶。更重要的是,他們啟動了“百家客戶訪談計劃”,在一個季度內與超過100家來自各行各業的企業決策者深度交流,不為簽單,只為探尋一個問題:你最核心的業務流程是什么?你最痛的痛點在哪里?
正是這種近乎苦行僧式的探索,讓語核科技的商業模式逐漸清晰:不做大而全的平臺,而是聚焦于特定崗位的“數字員工”,直接解決企業最核心的業務痛點,并以清晰的ROI(投資回報率)來衡量價值。
我們不接三五百萬的單子
“我們去年4月份的第一個客戶,是一家留學教育機構,他們的線索轉化率長期徘徊在5%。”翟星吉舉例,“用了我們Agent驗證后,這個數字提升到了7%。這意味著20%的營收增長,就一周時間,老板幾乎沒有猶豫就簽了單。”
這套打法的核心,在于語核科技堅持的“結果即服務”(Result as a Service)理念。他們賣的不是一個需要員工學習和適應的軟件系統,而是一個能直接上崗、為業務結果負責的“員工”。
“傳統的SaaS軟件賣的是一個美好的‘餅’,你得說服管理層相信,上了我的系統,效率就能提升。但我們是直接把ROI拍在桌上,你買我的數字員工,能幫你多賺100塊,你分我10塊,這筆賬誰都算得清。”
為了堅守這一核心價值主張,翟星吉甚至為團隊定下了一條看似匪夷所思的規矩:“我們不接三五百萬的單子。”
他解釋道,數百萬級別的大項目,往往意味著大量的定制化開發、復雜的邊緣系統集成和漫長的決策流程。在這些項目中,產品和技術的核心價值很容易被稀釋,最終淪為以“關系”和“服務”驅動的傳統乙方。“我們寧愿不賺這個錢,也要確保客戶買單的核心原因,是我們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我們只想賺最硬核的、最體現技術價值的那部分錢。”
這種決絕的“取舍”,在當下的創業環境中顯得尤為珍貴。它背后是翟星吉對公司長遠發展的深刻思考:只有構建可復制、可規模化的標準化產品,才能在AI時代真正建立起護城河。
上一秒“篤定”,下一秒可以“滑跪
如果說戰略上的清醒定義了語核的航向,那么翟星吉獨特的領導哲學,則為這艘高速航行的快船注入了靈魂。他的一位朋友曾用一個詞精準地形容他——“滑跪”。
“就是上一秒,我可能還在非常篤定地表達我的觀點,顯得有些自負,”翟星吉笑著解釋,“但下一秒,只要你拿出足夠有力的證據和邏輯說服我,我能立刻承認自己錯了,馬上調整。創業,不要臉很重要。”
這種看似矛盾的特質——極度的自信與極度的開放——構成了他快速迭代的核心能力。
在一個華為的創業營活動中,他看到前一位分享者條理清晰的總結,立刻意識到自己記錄的“流水賬”相形見絀。輪到他發言時,他第一句話就是:“前一位同學總結得太棒了,我做得簡直像一堆垃圾,但我會努力調整一下。”隨后,他一邊講,一邊當場在白板上重構自己的邏輯框架。
這種“現場復盤,即刻迭代”的能力,貫穿于他工作的方方面面。而支撐這種能力的,是他旺盛的精力、天生的樂觀以及強大的內心。他從不內耗,即使做錯了選擇,也會想辦法“努力把這個選擇變成一個正確的選擇”。
平均年齡24歲的特種兵軍團
翟星吉的個人特質,也深刻地烙印在了語核的團隊文化中。這支平均年齡僅24歲的團隊,被他稱為“特種兵”。
“我們招的每一個人,都像是CEO,”他坦言。語核的招聘標準很特別:極客精神、理想主義氣質和強大的綜合素質。他希望團隊成員對世界有足夠的好奇心,愿意為了長期愿景犧牲短期利益,并具備極強的自驅力。
“我面試最后一輪,聊的都不是業務,而是動機。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的內在驅動力來自哪里?”他相信,只有找到那些與公司價值觀同頻共振的人,才能在早期構建起最堅實的戰斗力。
他認為,AI Agent這個時代,對年輕人尤其友好。“它不像傳統機器學習那樣需要深厚的學術背景,過去的經驗甚至可能成為包袱。它最需要的是創造力和聰明的腦子。”在語核,計算機系、金融系、法學系甚至戲劇系的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他們足夠優秀、足夠渴望成長。
如今的翟星吉,將一半以上的時間投入在團隊建設上,他享受這種“戰略性偷懶”——搭建好舞臺,激發每個人的潛能,然后抽身出來,思考更長遠的方向、品牌和融資。
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向未來行進
“你總有一天會被現實吊打的。”這是翟星吉從小到大聽得最多的一句話。但每一次,他都用結果做出了回應。
今天的語核科技,正穩健地走在一條自己開辟的道路上。他們與行業巨頭同行,在最復雜的場景中打磨技術;他們堅持校招,相信年輕人的潛力;他們規劃著出海,立志將中國的AI應用能力輸出到全球。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成功不再僅僅依賴于資源和經驗,更取決于認知的深度、迭代的速度和選擇的魄力。做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既能腳踏實地,清晰地計算每一份ROI,也能仰望星空,為了一個宏大的愿景而放棄眼前的誘惑。
翟星吉堅信,自己所做的事情的價值,終將被世界看到。“我只要確定我做的是對的,就好好做,做到第一名!”
本文是首發新聞晨報官網
同時,“犀利財經”的微信群正在建設中,有興趣的,可以入群討論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