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利川市檢察院檢察官與法官、辦案民警前往某垃圾回收站,就被扣押的涉案假包進行集中銷毀過程開展現場監督,防止其再次流入市場。
“你看,這個手提包外部雖然有名牌商標,但用手摸能發現質感不同……”近日,湖北省利川市檢察院檢察官在某垃圾回收站的假包銷毀現場,與市法院法官、辦案民警一起現場面對面、手把手教周邊群眾辨別真假名牌包。
在該院辦理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打著某名牌皮包招牌,宣稱售賣的是該名牌包廠家生產出來的殘次品(通常被稱為尾貨),售價降到幾百元。真的是名牌包嗎?隨著利川市檢察院辦理的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案塵埃落定,“名牌尾貨包”的偽裝被揭穿。
明知是假貨,仍當正品賣
某品牌包由廣東省某皮具公司生產,售賣價格在每個千元左右。2019年,長期在廣東從事皮具行業的譚某見很多皮革廠效益不佳、瀕臨倒閉,便想著收購一些快倒閉工廠里的皮具拿來倒賣。經與企業協商,譚某以每個40元的價格批量購買了5030個非品牌皮包。因批量轉賣不成功,譚某便將該批皮包運回利川,存放在住處,準備零售。
購買時,譚某根據自己多年的從業經驗,結合購買價格、皮具外觀等,已判斷該批皮包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但為了高價轉賣賺取利潤,2022年始,仍通過網絡售賣,參照正品標價減半。售賣過程中,譚某主要負責接單,其兒媳楊某負責發貨。
為將假包順利出售,譚某在包裝和話術上下足了功夫。先是購買大量紙箱,參照正品皮包外包裝內容和款式,委托他人進行印刷。隨后,在客戶咨詢皮包是不是正品時,譚某從不正面回答,而是聲稱“是正規廠家生產出來的,只是產品不合格,屬于殘次品,所以售價比正品便宜”。經過精心包裝,譚某共計出售假皮包500余個,銷售金額11萬余元。
引導偵查突破取證難題
2023年4月,利川市市場監管局接到上海市長寧區市場監管局移送的線索,稱利川轄區某民宅有人涉嫌在網絡平臺銷售假冒品牌包。隨后,利川市市場監管局與利川市公安局組織人員對該民宅進行檢查,現場查獲未銷售的皮包4524個。經商標權利人廣東某皮具公司鑒定,該批皮包均為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
在公安機關立案后,由于網絡售假犯罪手段隱蔽,取證查處難度較大,根據與利川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等多部門簽訂的《關于加強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工作的意見》,利川市檢察院應邀依法介入該案。
為精準打擊犯罪,該院引導公安機關結合犯罪嫌疑人對銷售情況的供述,調取發貨清單、網絡交易記錄、轉賬憑證等證據,從物流鏈、資金鏈、信息鏈等三方面環環緊扣,查清銷售金額。針對犯罪嫌疑人提出的“刷單”辯解,該院結合購進數量、存貨數量、資金流水等進行準確判定,并引導公安機關對現場查獲的皮包進行分類統計,結合標價做好貨值金額認定工作。
2024年5月,公安機關將該案移送利川市檢察院審查起訴。承辦檢察官梳理發現,除前期查明的銷售金額之外,楊某在某支付平臺的交易流水里有部分特定金額的收款來路不明。二人是否在其他網絡平臺還有銷售假包的行為?帶著疑問,檢察官決定開展自行補充偵查。經對犯罪嫌疑人開展針對性訊問,充分闡明認罪認罰的法律后果,楊某最終承認自己在另一網絡平臺銷售了部分假包。經梳理統計,共計銷售金額1萬余元。
促成和解為企業挽損
2024年12月,利川市檢察院以涉嫌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對譚某、楊某提起公訴。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以劣質商品低價擠占市場,既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也損害被侵權企業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本案被告人無正當職業,家庭條件一般,若非其自愿賠償,企業很可能贏了官司也拿不到錢,徒有一紙判決。”承辦檢察官認為,要更好維護被侵權企業合法權益,唯有促使被告人認罪認罰,推動雙方當事人達成和解,才能實現辦案的最佳效果。
“我最多只能拿出6萬元。”起初,被告人就賠償金額存在較大分歧。利川市檢察院與法院組織雙方多次調解,傾聽訴求,向譚某、楊某耐心闡釋其行為給被侵權企業帶來的危害。最終,雙方達成和解意見,譚某、楊某一次性賠償被侵權企業20萬元。
結合全案事實、情節及兩名被告人認罪認罰態度,今年4月,法院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分別判處譚某有期徒刑一年七個月,緩刑二年,并處罰金12萬元;判處楊某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并處罰金3萬元。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