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日本敢介入臺海戰爭,14億中國人不會放過日本,徹底清算之!”
臺灣時事評論員賴岳謙的這句話,在東亞局勢日益緊張的今天,不再是簡單的政治表態。
就在昨天,日本防衛省發布2025年版《防衛白皮書》,首次將中國稱為 “有史以來最嚴峻的戰略挑戰” ,聲稱國際社會已進入“新的危機時代”。
這份長達500頁的文件專門用39頁篇幅描述中國軍力發展,特別關注中國在臺灣周邊的軍事活動。
日本一邊渲染中國威脅,一邊大幅提升軍備開支。今年日本國防預算高達9.9萬億日元(約合684億美元),占GDP的1.8%,逼近其設定的2%目標線。
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政府正在對“加賀”號護衛艦進行航母化改造,使其能起降F-35戰機。
歷史傷疤,日本從未真正反省的戰爭罪責
日本在臺灣問題上有著無法逃避的歷史包袱。從1895年到1945年,整整五十年間,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
日本在臺推行同化政策,通過教育和制度徹底改變臺灣民眾思想,培養了一批親日派——這些人成為日本日后干預臺海問題的潛在棋子。
二戰期間,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造成數千萬中國人傷亡。戰后統計顯示,中國人口從戰前四億銳減十分之一。
按照1947年同盟國提出的賠償要求,日本應賠償540億美元,其中40%(216億美元)應歸屬中國。
然而1951年,美國繞過中國與英國、澳大利亞等國討論日本賠償問題,最終將日本欠中國的戰爭賠款一筆勾銷。
更令人憤慨的是,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在美化侵略歷史。日本教科書將侵華戰爭描述為“文明開化、和平解放”。這種歪曲歷史的行為,讓中國人民的歷史傷痛難以愈合。
賴岳謙指出,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留下深刻烙印,部分臺灣人至今仍存親日情結,成為日本干預臺海問題的重要籌碼。
正是這種歷史聯系,使日本在臺海問題上異常活躍。
日本為何緊盯臺海不放?
日本最近十年軍事擴張的步伐不斷加快。2022年,日本軍費預算突破5.4萬億日元,同比增長8.8%;
到2025年,這一數字已攀升至9.9萬億日元。
在美國特朗普政府施壓下,日本甚至面臨將軍費提升至GDP5%的要求。
日本如此關注臺海,背后有著多重戰略考量。
臺灣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全球大部分半導體芯片、電子產品都通過這條航道運輸,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這相當于“經濟呼吸管”。
日本擔心一旦中國統一臺灣,將掌控日韓的海上生命線和能源通道,導致美國退出西太,第一島鏈主導權重回中國手中。
這種局面下,日韓很可能倒向中國——對日本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戰略前景。
日本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賴岳謙分析認為,日本其實是在尋找機會,希望美軍和解放軍好好打一仗,讓兩強兩敗俱傷,從而使日本在東亞崛起成為真正強國。
日本高層認為,像日本這樣資源匱乏的國家,在和平環境下難以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中日實力懸殊的現實
賴岳謙直言:日本早已不是中國的對手。從軍力對比看,中日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陸軍方面,中國總兵力約200萬,日本陸上自衛隊僅13.7萬人;中國擁有99A主戰坦克、04A步兵戰車等先進裝備。
空中力量,中國空軍擁有約1400架戰斗機,日本航空自衛隊僅300架左右。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艦艇超過400艘,包括3艘中大型航母;日本海上自衛隊僅有100余艘艦艇。中國055型驅逐艦、054A護衛艦等先進艦艇已形成強大戰斗力。
最關鍵的戰略威懾力量上,中國是擁核國家,擁有多種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核潛艇;日本既無核武器,也無戰略核潛艇。
賴岳謙甚至表示,對付日本,解放軍北部戰區就足夠了。
日本正努力提升“反擊能力”,計劃為海上自衛隊裝備美制“戰斧”巡航導彈,發展防區外打擊武器。但這些增量無法改變中日軍力對比的基本格局。中國國防預算約2520億美元,遠高于日本。
中日對抗的新熱點
臺海之外,釣魚島成為中日博弈的另一焦點。中國海警已實現對釣魚島的常態化管控——前年巡航336天,去年352天,今年可能實現全年巡航。
賴岳謙預測:“日方船只今年若再來釣魚島,或就要被拖走審判了”。
日本近期在東海動作頻頻。今年前六個月內,日本連續18次派遣YS-11EB電子偵察機靠近中國東海,創下歷史新高。
7月初,一架日本偵察機在釣魚島附近活動時關閉應答系統,試圖躲避中國雷達監測。
中方反應迅速而強硬。中國派出殲轟-7A“飛豹”戰機掛載霹靂-5導彈,以極快速度逼近日本偵察機,最近距離僅有幾十米。
在高空對峙十幾分鐘后,日機不得不撤離。
中國在2013年就宣布設立東海防空識別區,要求外來飛機進入必須提前報告。但日本屢次以“國際空域”為由進行偵察,這種說辭被專家視為公然撒謊。
美國角色,日本背后的推手與制約
日本在東海和臺海的冒險行為,背后都有美國的影子。美國通過“印太戰略”將日本和菲律賓等國捆綁,使其成為反華急先鋒。美國向日本松綁軍事限制,重新整合駐日美軍司令部,增設美日聯合小組,強化軍事協調。
但美國對日本并非完全信任。賴岳謙指出,美軍頂級戰機在日本附近墜海時,五角大樓會立即封鎖周邊,禁止日本自衛隊靠近,防止日本人獲取核心信息。
美日同盟存在相互防范的現實。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面臨兩難。賴岳謙分析認為,若臺海沖突爆發,美國直接下場的可能性很小
更可能的是逼迫日本充當代理人,在西太平洋打一場“類烏克蘭戰爭”。
但關鍵在于:美國會為日本犧牲自身利益嗎?在“美國優先”戰略下,美方可能只提供有限支持,而不會直接參戰。
日本若冒險介入臺海,很可能淪為美國戰略棋局中的棄子。
新仇舊賬一起算的可能性
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歷史罪責不容回避。
國臺辦曾明確警告日本應深刻反省歷史,慎重處理涉臺問題。若日本執意介入臺海,將面臨嚴重后果。
賴岳謙強調:如果日本敢介入臺海,中國不僅會追究新賬,更要將舊賬一起算。這里的“舊賬”不僅指二戰期間的侵略罪行,還包括日本在殖民臺灣時期的歷史包袱。
日本欠中國的216億美元戰爭賠款,雖被美國單方面抹去,但中國人民的記憶不會消失。3500萬人的傷亡和超過50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些歷史創傷若遇新仇,必將引發強烈反彈。
日本右翼勢力修改和平憲法、擴充軍備、美化侵略歷史的行徑,已引起中國民眾的強烈反感。一旦臺海爆發沖突且日本介入,這種情緒將如火山般噴發。
日本在賭中美沖突,卻忘了中國有句老話——玩火者必自焚。
14億人的集體記憶與現代化軍隊的結合,不是幾艘改裝航母或美國“戰斧”導彈能平衡的。當YS-11EB偵察機再次逼近東海,迎接它的將是掛著實彈的中國戰機。歷史從未走遠,它只是等待一個清算的時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