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與馬斯克之間的矛盾再度激化!
僅僅一票的差距,使得兩人從盟友迅速轉變為對立面。
特朗普準備將馬斯克驅逐出境,而馬斯克則宣布成立一個新政黨以抗衡。
在這樣的局勢下,連奧巴馬也公開表達立場,他究竟支持誰?為何當前的美國政治氛圍如此動蕩不安?
大而美法案
7月1日,一份長達940頁的立法文件在美國參議院引發激烈爭論,并最終以51比50的微弱優勢通過。
副總統萬斯投出決定性的一票,使這份被命名為“大而美”的法案成為美國社會必須面對的一份沉重賬單。
這張賬單的第一項內容,是普通民眾的犧牲。超過一千一百萬名美國人將在該法案實施后失去醫療保險保障,數百萬依靠食品券生活的家庭也將面臨資金削減。
第二項內容,則是關于國家未來的代價。
該法案徹底取消了對新能源產業的所有財政補貼。此前每輛電動汽車可享受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政策,曾是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動力,如今卻戛然而止。
專家的預測冷酷而直接:在這場與歐洲和中國的新能源競爭中,美國或將逐漸落后。當然,有付出就有回報,這份法案也讓一部分人從中受益。
節省下來的每一筆資金,都通過減稅或補貼的形式,精準輸送給了傳統工業領域。石油、軍工、芯片制造等“舊時代”的行業巨頭成為最大贏家。
處于財富頂端的1%人群,將獲得約3%的稅后收入增長。
這份法案與其稱為“大而美”,不如說是一次赤裸裸的財富再分配。它明確地劃定了誰為這場“偉大”夢想承擔代價。
偉大美國
這張賬單背后,隱藏著一場關于美國發展方向的深刻分歧。特朗普的態度非常清晰。他希望通過這筆預算,重建他心目中的“偉大美國”。
資金流向邊境地帶,在1600億美元的撥款中,包含了特朗普長期主張的邊境墻項目。資金也流入軍工廠和油田,意在重振衰落地區的經濟活力。
這是一種回歸傳統的選擇,他堅信美國的強大應建立在堅實的制造業基礎之上,并輔以強大的軍事防御體系。
而馬斯克,這位曾經的合作伙伴,代表著截然不同的未來愿景。他的商業帝國建立在航天、電動車與人工智能之上,他所推崇的是由科技與創新主導的未來方向。當法案切斷新能源補貼時,實際上是在否定他所代表的一切。
這不僅僅是利益沖突,據估算,這項法案每年可能給特斯拉帶來超過30億美元的潛在損失。
更深層次來看,這是兩種發展理念的碰撞:一個是依靠石油和鋼鐵實現“再次強大”,另一個是依靠電池和代碼實現“持續強大”。
國會山的那次投票,正是這場理念對決的縮影。民主黨曾試圖用數百項修正案來拖延進程,但最終那一票,讓“傳統產業”暫時壓倒了“科技創新”。
私人恩怨壓倒政治體面
原本的政治分歧,由于兩位主角的特殊關系,迅速演變成一場毫無底線的個人對抗。誰能想到,就在不久前,馬斯克還是特朗普最有力的支持者之一。
他曾為特朗普的競選活動投入3億美元,并被任命為新設立的“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這個職位旨在利用科技手段優化臃腫的行政系統。
但“大而美”法案成了壓垮這段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馬斯克公開批評法案是“剝奪底層利益去滿足資本階層”,是對國家未來的不負責任。昔日的親密盟友,轉眼之間反目成仇。
特朗普的反擊迅速而猛烈,并且完全撕去了政治外衣。
他動用了國家資源,公開揚言要調查馬斯克早年簽證問題,尋找其是否存在“非法工作”的線索,甚至威脅要把這位已入籍的美國公民遣返回南非。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下令徹查馬斯克旗下企業的違規行為,而執行這一任務的部門,正是馬斯克親自參與創建的“政府效率部”。
用你打造的武器,攻擊你的防線。這已經不是政治博弈,而是赤裸裸的人身羞辱。
馬斯克的反擊
面對總統調動國家機器施加的巨大壓力,馬斯克的回應同樣震撼人心。
他沒有選擇游說國會,也沒有停留在輿論層面的爭執。他親自出手,掀翻現有格局。一個名為“美國黨”的新政黨橫空出世,目標直指兩黨交替執政的傳統政治結構。
這一舉動立刻在美國政壇掀起軒然大波。令人震驚的是,新政黨剛剛宣布成立,民調支持率就飆升至40%。這一數字足以令民主黨和共和黨同時感到緊張。
這表明,大量選民已經厭倦了兩黨輪流坐莊的政治模式。
“美國黨”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原有的政治格局。它不再是民主黨和共和黨的雙雄對決,一個掌握科技力量和廣泛民意的新勢力,強行加入了這場權力游戲。
分析人士開始重新評估選舉形勢。馬斯克的介入,很可能吸引那些對特朗普失望的共和黨選民,從而間接幫助民主黨獲得更多優勢。
一場因資源分配而起的爭端,最終催生了一個可能重塑美國政治生態的全新變量。
奧巴馬發聲
一向保持低調的前總統奧巴馬,罕見地公開發聲,措辭激烈地將“大而美”法案定義為“對普通民眾的背叛”。
他痛心疾首地指出,這項法案正在摧毀他在任期間八年構建的醫保體系。這不僅是對他政治遺產的否定,更是對一種社會共識的破壞。
他的言論,表達了對當前政治走向的深切擔憂。令人意外的是,就連同屬共和黨的前總統小布什,也對該法案表示反對。他認為,這種明顯偏向軍工和石油行業的政策,將給國家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
兩位來自不同黨派的前總統,跨越黨派界限,共同對同一份法案提出質疑。這種情形極為罕見。
他們的表態,如同一道沉重的陰影,從歷史深處投射到現在。它提醒所有人,眼前的這場較量,或許正在讓美國偏離一條被幾代人共同維護的發展軌道。
結語
法案尚未冷卻,仇恨的種子已然埋下。沒有人知道最終的勝利者是誰,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份寫給美國的賬單,才剛剛開始清算。
信息源:
1.光明網 《深度解讀|“大而美”法案的贏家與輸家》2025-07-03。2.金融界 《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瞄準80%中間選民 回應明年或參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