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業績是現任的,包袱是后人的。”二三十年后,保單能否兌現演示回報,恐怕已非當前管理層所關心。
“香港保險是精心設計的騙局。”
7月5日,香港中文大學前講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體“炮轟”香港保險“七大坑”,將火爆的赴港投保推上風口浪尖。
而在當天,香港各大保險公司的簽單室,甚至尖沙咀的酒店大堂,都擠滿了前來投保的內地客。
疫情之后的2023年,港險面對內地用戶重開,競爭白熱化,驅使險企將預期收益率越推越高。以港險“一哥”友邦保險(01299.HK)為首的“盈御多元計劃”,將“百年收益率”推至7%水平。
這里的“百年收益率”,指的是部分長期儲蓄型港險產品,通過復利計算所展示的潛在收益率,是基于假設100年的投資回報率。
為避免失控,香港保監局在今年出手壓降演示利率,不得超過6.5%。但友邦反應迅速,高調“卡線”推出新產品,轉而比拼“更快回本”和“更高早期收益”。
巨頭與監管的“貓鼠游戲”,凸顯激烈內卷下的焦慮與風險,以及港險高收益承諾背后的重重隱憂。
01 “朗說的誘惑”
郎咸平在視頻中,尖銳指出香港保險的核心問題:所謂7%的穩健回報難以實現、收益承諾不確定性高、提前支取懲罰重等。其言辭雖顯偏激,卻點中了要害。
“回報7%”,曾是港險銷售的金字招牌。郎咸平戲謔道,要看到這7%,得活到100歲,“難如登天”。
據金妹妹了解,情況確實如此。
港險市場自2023年以來,競爭達到白熱化。更高的收益、更靈活的保單提取和更華麗的功能,儼然成為產品的標配。
以“港險一哥”友邦保險為例,其主推產品盈御多元計劃,將百年預期收益率,從之前的6.5%推至7%的水平。
但這7%的預期收益率,正如郎咸平所說,不確定性極高。
不確定的原因,在于保單的收益來源大頭,被壓在了權益類資產上面。
例如,該產品保單的資產中,權益類投資比例高達75%。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拉升整體收益率的關鍵指標——演示回報率。
相應地,保單收益中的“確定性部分”——保證收益率被壓到極低。長期來看,該產品保證收益率年化不到0.5%,幾乎只能確保客戶拿回本金。
換言之,客戶在計劃書上看到的“美好前景”,大部分是建立在樂觀假設上的非保證收益。
包括非保證部分在內能兌現多少,還要看分紅實現率。
今年,友邦大規模宣傳的,多數是近幾年發售的產品,其2024年的分紅實現率高達10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其10年前發售的產品,收益表現已露疲態。
比如,友邦2015年發售的產品充裕未來,2024年的分紅實現率已從上一年的97%降至93%。
此外,就郎咸平所言,收益主要靠后期復利、提前支取會有“懲罰”,金妹妹也是認可的。
香港目前熱銷的保單,多為英式分紅機制。即紅利一部分直接派發,另一部分作為終期紅利以復利方式累積到保額中,令長線收益看起來如滾雪球般可觀。
但若提前支取,等同于放棄未來的復利增值部分。客戶實際拿到手的錢,將大打折扣。
同時,占大頭的終期紅利隨投資市況波動,只有在領取時才能確定最終金額。未來市場不佳時,這些漂亮的演示數字很可能“變臉”。
而郎咸平沒有提到的一點,也是更該警惕的,是港險“高收益”背后,風險被低估。
從香港保單的設計看,保單生效初期,現金價值(即退保時能拿回的錢)主要來自保證部分,相對穩定。但隨著時間推移,非保證部分占比增加,現金價值的波動性會顯著加大。
這種設計,導致客戶很容易忽視風險。在銷售時,代理人往往只強調7%復利的誘惑,對其實現條件和潛在波動,輕描淡寫甚至避而不談。
02 監管的“貓鼠游戲”
7%的演示收益率,不僅拉高了客戶預期,更引爆了香港保險市場的惡性競爭,最終招致監管干預。
今年2月,香港保監局發布《分紅保單利益演示利率上限指引》,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港元和非港元分紅保單的最高演示年回報率,分別不得超過6%和6.5%。此舉旨在遏制保險公司利用激進的投資假設進行營銷,推動行業回歸穩健經營。
保監局執行董事(長期業務)呂愈國撰文指出,近年來業界為了招攬業務夸大預期回報,如果放任這種趨勢,一旦投資環境轉差導致更多產品無法兌現高演示回報,勢必引發客戶投訴和信任危機,損害香港保險業的聲譽與穩定。
面對監管新規,友邦香港反應迅速,幾乎在6.5%上限生效的同一天,端出了一款“更誘人”的新品:“環宇盈活”儲蓄計劃。
這款產品,雖將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內,卻巧妙地調整了產品結構,主打“更快回本”和“更高前期收益”,號稱“重新定義儲蓄保險的價值標桿”。
官方宣稱,在第30個保單年度,該產品即可實現IRR(總內部回報率)6.5%,相比友邦過往旗艦儲蓄險產品,大幅提升了中短期預期回報。
然而,這一舉動,被業界視為“換賽道繼續卷”。
監管設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給無序競爭踩剎車,讓險企放慢乃至擺脫對“高收益噱頭”的追逐。
友邦卻在收益率上限“迫降”同時,轉而比拼回本速度和早期利益。這被市場人士質疑為變相違背監管意圖,通過新的營銷點刺激銷售,恐陷入“飲鴆止渴”的循環。
尤其是,對剛在6月搶買7%舊產品的客戶來說,看到較短年限內有更佳回報的新產品,不少人頗為意外和不滿,直呼“被背刺了”。
監管新規的效果因此被打折扣,消費者也陷入迷茫:今天買入的“最優”產品,明天可能就被更新的計劃超越。
03 “業績是現任的,包袱是后人的”
友邦激進的“環宇盈活”,只是港險市場“內卷死循環”的微縮景觀。
當下的香港保險市場,所有公司都卷入近乎搏命的肉搏戰,友邦也好,保誠(02378.HK)、宏利(00945.HK)也罷,無不在激烈廝殺中角力。
一旦有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不跟進,客戶和份額就可能流失,短期業績必然落后。結果就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軍備競賽”。
透視港險“亂戰”,不難發現友邦與一眾香港保險管理層的焦慮心態。
盡管保費規模和利潤連年增長,加上120 億美元回購計劃,友邦仍未能獲得資本市場的“掌聲”。
恒生指數水漲船高,友邦的股價一直持續震蕩。當前僅相當于2021年高點的70%。
究其原因,還是友邦的增長幅度放緩。
比如,反映公司承保業務質量的新業務價值,與2019年水平相當。為了交出亮眼的財報,繼續“卷”,成為友邦不得已的選擇。
在業績會上,友邦管理層也承認,香港等市場競爭激烈,各渠道需要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以保持領先。
至于二三十年后,這些保單能否兌現演示的回報,恐怕已非當前管理層所關心——若真有什么風險,管理層可能早已換了幾茬。
正如業內所調侃:“業績是現任的,包袱是后人的。”
短期業績爭奪戰,暗藏著行業長期風險。但在業績壓力下,“剎車”成了無人敢做的選擇。
在內地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赴港搶購港險潮,更需警惕狂熱后的風險余波。
監管層警告,內地客戶對港險產品并不熟悉,如果銷售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夸大收益,那么將來實際回報不達預期時,埋單的很可能還是內地監管——因為受騙的內地客戶,最終會尋求內地監管部門介入。(阿爾法工場金融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