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火車砸窗事件之后,又發生了一起集體破窗逃生事件,一輛本應載著乘客前往旅途的擺渡車,卻成了困住近百人的密閉空間,車門緊閉,空調未開。
圖片來自于網絡
近百人在車廂內汗流浹背,空氣稀薄到有人倒下,最終為了活命,有乘客砸碎了車窗,可令人意外的是,事后機場方卻來了一句:“空調一直開著,車窗也沒關”,這個回應讓所有親歷者感到無法接受!
一輛會移動的鐵皮罐頭
我們先別聊規定,只談感受,高溫天氣,還是深夜十點的高原,近百號人被塞進一輛擺渡車,車門一關,空調沒開,車窗緊閉。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司機下了車,在停機坪上納涼,把一車人忘得一干二凈,車里是什么光景?起初是悶,是那種衣服逐漸粘在身上的潮熱。
很快空氣就不夠用了,你吸進的每一口,都像是被上百人反復咀嚼過的,渾濁、稀薄,帶著別人的汗味和絕望。
圖片來自于網絡
高原的夜本就缺氧,密閉空間更是雪上加霜,有人開始用力拍打車窗,聲嘶力竭地喊,可厚重的玻璃隔絕了一切。
這種感覺,遠比單純的熱更可怕,它是一種精神上的凌遲,讓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被困住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圖片來自于網絡
車廂里的煎熬,在一位女乘客倒下時抵達了沸點,她毫無征兆地癱軟下去,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氣,這讓所有人的恐懼從一種模糊的不安,瞬間變成了具象的危機——下一個可能就是我。
“砸窗!快砸窗!”混亂中,有人抄起安全錘,奮力砸向那扇堅固的窗戶,緊接著,暈倒女子的丈夫也瘋了一樣,砸開了另一扇。
圖片來自于網絡
新鮮的、帶著涼意的空氣涌進來,像救命的甘泉,雖然司機聞聲趕來,空調終于開啟,急救人員也呼嘯而至,但一切都晚了。
比酷熱更傷人的,是謊言
如果說,關著不開空調是失職,那么事后的那份官方聲明,就是對近百名親歷者公然的羞辱,機場方面輕描淡寫地表示:空調一直開著,車窗也沒關,不開門是為了避讓飛機。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番話,把所有乘客都當成了傻子,空調開著,人會熱到汗流浹背、集體窒息?窗戶沒關,人們會冒著被處罰的風險去砸窗求生?網絡上那些視頻,乘客額頭的汗珠,聲嘶力竭的控訴,難道都是幻覺?
這種指鹿為馬、粉飾太平的回應,比事件本身更具殺傷力,它暴露出的,是一種骨子里的傲慢與漠視——我的地盤我做主,你的感受不重要,我的流程大于你的生命。
圖片來自于網絡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不久前K1373次列車上的那一幕,同樣是停車斷電,同樣是車廂酷熱,同樣有乘客中暑暈倒,也同樣有人砸窗自救。
但官方的回應卻截然不同,火車官方是盡一切可能的安撫客戶,但機場的這個回應,卻有推卸責任的說法。
在困境中還要遵守規則么?
停機坪不能隨便開門,這規定或許有它的道理,但任何規則的設立,終極目的都應該是為了保障人的安全與利益,而不是反過來,讓人為僵死的規則陪葬。
圖片來自于網絡
當車里近百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當已經有人因高溫缺氧而倒下,所謂的“操作流程”和“安全規定”,是否還應該像鐵板一塊,容不得半點變通?
制定規則的人,有沒有想過,在極端情況下,應該給一線執行者留出人性化的裁量空間?還是說,制度的設計本身,就是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為了服務于人?
圖片來自于網絡
司機或許也很無辜,他只是一個龐大系統里,被設定好程序的螺絲釘,他被告知不能開門,于是他就不開門,他的困境在于,一邊是冰冷的規定,一邊是滾燙的人命,系統沒有給他第三個選項。
圖片來自于網絡
砸窗,當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優解,但在那個特定的“移動囚籠”里,它是唯一的解,法律最終對火車上砸窗的乘客免予處罰,這本身就是一種表態:在生命權面前,其他一切都可以也應該讓路。
結語
機場砸窗的兩聲脆響,是兩記響亮的耳光,抽在那些自以為是、漠視生命的官僚主義臉上,它更像一個警報,提醒所有手握公共權力、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
圖片來自于網絡
在這個信息透明的時代,別想糊弄,真誠地承認錯誤,遠比拙劣地掩蓋真相更能贏得尊重,更重要的是在你們設計的每一個流程,制定的每一條規則背后,請始終記得,你們服務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
參考信息
乘客被關擺渡車有人暈倒,一男子砸窗通風,西寧曹家堡機場回應 2025-07-13 澎湃青海
又一起“破窗通風”?乘客稱被悶擺渡車暈倒 西寧機場回應 央廣網 2025-07-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