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們,晚上好。
“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每逢畢業季,都有一大批畢業生投身基層。談及他們的選擇,“情懷”是繞不開的一個詞。基層需要充滿干勁的年輕人,年輕人也渴望遼闊的成長。踏上工作崗位后,面對背井離鄉、事務龐雜等實際情況,單靠“不怕吃苦”的熱情、“樂于奉獻”的胸懷,能否支撐年輕人堅定地在基層留得下、干得好?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初來乍到,難免“水土不服”。遠離城市的生活相對單調,一些地區環境艱苦,基礎設施配套落后,有人忙了一整天后洗個熱水澡都難……若是思想上沒有充分準備,很容易產生動搖。復雜局面,也會“本領恐慌”。初入基層,容易陷入與群眾溝通不暢、推進工作沒有章法等問題:有的專業不對口,農業補貼政策不懂、特色產業規劃不明;有的聽不懂方言,想用普通話宣傳政策村民卻不買賬……若是情懷被焦慮情緒占據,難免產生“躺平”“出走”等消極想法。
適應成熟,逐漸“墩苗壯骨”。多數沉下心的年輕人才告別“新手村”,收獲著成長、成就的正向反饋。在第一次負責項目的忙亂中,學會了統籌協調;在處理矛盾糾紛的碰壁中,訓練出換位思考的能力;在應對檢查考核的壓力中,倒逼出更扎實的工作作風……“風吹雨打”的來時路,都化作獨當一面的磨刀石。情懷在成就感中得到滋養,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具體問題中更加濃郁。
一般來講,這兩個階段,來到基層的年輕人都曾經歷過。基層的廣闊,確實能讓情懷得以播撒。但更多的支撐保障、關心愛護,才能讓年輕人的情懷,不在基層的條件約束與繁瑣復雜中消耗褪色。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越來越重視基層人才的成長與發展。職務職級并行制度打破基層“天花板效應”,松綁減負推動基層“專注落實”,實施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人才支持項目……一系列舉措正在創造基層人才成長發展的良好條件。同時也要看到,將政策鋪就的前景轉化成現實的土壤,還需在落實落細上再加把力。
筆者曾在一次采訪中遇見這樣一位鄉村教師:十多年時間里,她一直在偏遠的鄉村小學給孩子們教授知識,也格外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而當提及自己數月才能見一回的女兒時,眼眶不由泛起了淚光:“某種意義上講,她也是個留守兒童。”除了難以顧及家庭生活,許多基層人才還面臨不少挑戰。基層工作任務繁重,往往需要身兼數職,壓力不小;基層機構規模較小,職務職級數量相對有限,也影響著年輕人的職業信心與自我認同。
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道路上,每個人對于歸屬、生活等需求都有著強烈渴望。如何在薪酬待遇、發展空間等方面進一步滿足基層人才的現實需求,讓年輕人真正扎下根來?一方面需糾正“引而不用、用而不育”的用才“短視”,另一方面也要進一步完善“既壓擔子、也搭臺子”的育才“良方”。
比如,空有一身本事使不上勁怎么辦?
價值發揮有賴供需適配。推動項目、資金等資源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傾斜,推動高校專業設置與地方產業特色深度融合,才能讓各類人才干事有舞臺、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根據基層人才的專業特點和發展潛力,優化當地“育、管、選、用”培養體系,才能實現基層與人才的同頻共振。
再如,擔心“一輩子困在鄉鎮”如何解?
成長階梯要靠制度搭建、執行排障。持之以恒的堅守是基層工作的底色,正因如此,更要重視基層人才在工作生活中所面臨的住房保障、子女教育、職業發展瓶頸等實際困難,以暖心政策、到位落實來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除此之外,也要在考核評價、職業發展等方面多出招、出真招。例如,破除論資排輩的窠臼,建立“唯實績”的晉升機制;優化薪酬體系,激發干事創業活力……通過構建系統化、長效化的制度體系,吸引更多人才“來了就留下”,扎根奉獻、實現理想。
情懷很重要。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沒有這股子勁頭是很難沉下去的。但也不能止于情懷,還得在禮贊之外,給予物質和精神上足夠的關懷。如此,才是對成長負責,也是對事業盡責。
這正是:
天地廣闊,青春無問西東。
梧桐可棲,安心志在四方。
大家晚安!
(文|曹怡晴)
圖片來源:長江大學微信公眾號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