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煙籠罩敘利亞南部的蘇韋達省
截至7月15日,德魯茲派武裝與敘利亞過渡政府軍的激烈沖突已造成超過100人死亡、200人受傷,多條主干道被迫封閉,醫院擠滿傷員。
這場被國際社會忽視的局部戰爭,卻成為中東地緣政治棋盤上一枚滾燙的棋子。
以色列的領土胃口
當朱拉尼領導的沙姆解放組織(HTS)在去年阿薩德政權崩潰后匆忙組建過渡政府時,以色列軍隊早已以“庇護德魯茲人”為名,在敘利亞南部三?。ǖ吕炷翁乩⑻K韋達)建立實際控制區。
這片土地不僅連接著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咽喉,更控制著戈蘭高地——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被以色列強占的戰略要地。
今年7月初,大馬士革傳出秘密會談的消息,朱拉尼派出的代表在談判桌上提出“三份方案”,以色列歸還戈蘭高地三分之一領土,另三分之一租借敘利亞25年。
這一示弱性提案卻遭遇以色列的冷笑。以方國安顧問扎奇·哈內格比直接開出條件,敘利亞永久放棄戈蘭高地主權,同時承認以軍在南部三省設立緩沖區——當地敘軍僅能保留輕武器,坦克與重裝部隊被徹底驅逐。
面對這份割地文書,中東媒體一度斷言朱拉尼必將屈服。
畢竟他領導的過渡政府被內部稱為“分贓集團”,由HTS恐怖組織轉型而來,缺乏財政根基與政治威望,甚至坦克部隊還在使用阿薩德時代的T-55、T-62等老舊裝備。
以色列信心滿滿地在邊境增兵,仿佛南部三省已是囊中之物。
朱拉尼的裝甲鐵拳直擊以色列軟肋
7月13日,蘇韋達市郊突發一場“搶劫糾紛”。一名德魯茲商人遭貝都因部落武裝劫持,德魯茲民兵隨即報復性扣押貝都因人。
街頭摩擦在24小時內演變為全面交火——而這正是朱拉尼等待的契機。
兵貴神速
朱拉尼立即下令六個精銳師南下,T-72坦克縱隊從霍姆斯與大馬士革飛馳而出,BMP-1裝甲車穿插鄉間土路,火箭炮群占據發射陣地。
政府軍以“恢復秩序”為名,閃電包圍德魯茲派大本營蘇韋達市,當德魯茲“尊嚴者運動”民兵還在依托民宅布防時,敘軍坦克已碾碎路障沖入城區。
以色列情報系統出現重大誤判,他們認定朱拉尼政權“不敢挑戰緩沖區”,導致德魯茲武裝瞬間崩盤。蘇韋達電臺甚至播出“亡國宣言”,呼吁民兵放棄抵抗。
以色列北部防區直到14日凌晨才拉響警報——此時敘政府軍已控制蘇韋達七成區域。
以軍空襲能否扳回危局?
7月14日凌晨2點45分,以色列內瓦蒂姆空軍基地的F-16I“沖擊者”戰機呼嘯升空,在無人機精準引導下,20分鐘內鎖定敘軍裝甲集結點。
首輪制導炸彈將指揮型T-72炸成火球,后續打擊精準切斷油料車與補給線,敘軍倉促發射的四枚防空導彈全部脫靶。
空襲雖遏制政府軍攻勢,卻暴露以軍的戰略困境,德魯茲民兵在殘垣間用單兵導彈伏擊貝都因車隊,土耳其更用大巴車運送兵團參戰。
蘇韋達戰場已成“四國棋局”,以色列空天力量、土耳其地面部隊、德魯茲本地武裝、朱拉尼政府軍犬牙交錯。
更諷刺的是,當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宣稱“保護德魯茲人”時,朱拉尼政府卻在戰場繳獲以制武器。
這些標槍導彈與通信設備證實,德魯茲武裝早被以色列武裝為“邊境盾牌”。以軍的空襲絕非正義馳援,而是維護勢力范圍的止損行動。
?;鹬e言下的定時炸彈
當前所謂“?;稹敝皇敲造F彈,朱拉尼宣稱控制蘇韋達城區,德魯茲武裝卻展示繳獲的政府軍坦克。
電報頻道流傳著敘軍“內政部隊”遭民兵擊潰的視頻,而以色列F-35已在戈蘭高地常態化巡邏。
朱拉尼的困局折射敘利亞的悲劇,這個曾經的中東強國,如今GDP僅剩89億美元(不到戰前19%),政府年財政收入僅8億美元。
軍人月餉40美元,甚至買不起一箱汽油,朱拉尼唯有奪取南部水壩與農產區,才可能喂飽麾下軍閥——但這恰恰觸碰以色列紅線。
以色列同樣進退維谷
若放任朱拉尼剿滅德魯茲武裝,伊朗勢力將直抵戈蘭高地,但深度介入又可能陷入比加沙更復雜的游擊戰。
當美國軍火船仍在海法港卸貨,伊朗革命衛隊已向大馬士革派出顧問團。
蘇韋達的殘垣間,德魯茲民兵擦拭著以制導彈發射器、大馬士革的總統府內,朱拉尼凝視著南部三省地圖、特拉維夫的作戰室里,參謀官標記著下一輪空襲坐標。
三方勢力在敘利亞破碎的國土上,各自壓上命運賭注。
信息來源:
敘利亞南部發生武裝沖突,死傷人數升至約130人——北晚在線2025-07-14
以色列對敘利亞蘇韋達地區進行空襲——界面新聞2025-07-15
敘南部沖突持續 敘方強烈譴責以色列空襲——極目新聞2025-07-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