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航空最近發了一則通知:從航前簽到到航后講評結束,女乘務員全程可以穿自購平底鞋。
這事上了央視新聞,也上了熱搜。
有人歡呼“終于!”有人調侃“終于可以不帶兩雙鞋上班了”,更多人,則把這件事視作“女性職業群體的一小步”。
這一小步當然值得肯定,但我覺得還不夠。因為它只是第一步。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跟鞋幾乎成為空姐制服的一部分。航司要求穿、旅客默認穿,公眾審美也習慣用“黑絲高跟職業裙”來判斷一家航司是不是“有范兒”。
但那些每天要飛四段、走廊橋、上客梯、甚至跪地心肺復蘇的姑娘們知道:雖然高跟鞋是“優雅”的代名詞,但也是“疲憊”和“負擔”的同義詞。
它帶來的是足弓塌陷、下肢靜脈曲張、腰背勞損、跌倒受傷……最諷刺的是:所有航空公司都知道這些問題,但大家默認“要美就得吃苦”。
春秋航空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湖南航空早在2024年就取消了高跟鞋要求,吉祥航空也允許自由選擇。
你不用再把高跟鞋當作職業合規的“通行證”。你可以一雙鞋穿到底,工作到底。
聽起來只是一件小事,但對每一個在一線奔波的空乘來說,這份“體面”里夾著太多現實的狼狽,而今終于得到更廣泛的承認。
不過我們也不著急狂歡。
不穿高跟鞋只是一步,真正要走的,是民航職業形象的系統更新。
我們長期以來構建的“空姐形象”——裙裝、高跟鞋、濃妝、盤發、優雅微笑——真的一定是民航的核心價值嗎?
這是專業素養的體現?還是時代審美的殘影、服務邏輯的妥協,甚至某些部門對于“美麗服務”的過度投射?
我始終覺得,職業裝束的設計,應該圍繞崗位責任,而不是消費者期待。
當我們一遍遍強調“空乘的首要職責是保障安全”,卻又讓她們穿著不適合撤離、不適合施救的服裝和鞋履去值勤,這不是矛盾,而是諷刺。
真正的職業專業性,不應通過妝發統一、高跟鞋高度來衡量,而是通過能力、效率和應變來體現。
更何況,中國的民航行業正面臨與全球不同的結構性挑戰。
在高鐵幾乎全國織網的今天,民航的通勤優勢、便捷優勢早已不再絕對。在短途航線上,越來越多旅客選擇了高鐵——更準點、更平穩、上下更方便。
這意味著:中國民航更應當從“視覺體驗”轉向“交通本質”。
換句話說,我們最該拼的,不是制服是不是能出片,而是:
乘務員在突發狀況下的處置能力是否專業?
客艙工作流程是否高效?
旅客反饋機制是否合理?
各種保障環節是否貼近現實?
從業者的工作狀態是不是可持續?
在這套邏輯下,過去幾十年沿用下來的許多“職業標準”,也應該拿出來重新審視。
為什么還在堅持裙裝+高跟鞋?為什么不能在更多場景推行褲裝、運動鞋?為什么在這個時代還要用“美麗凍人”來換取“優雅形象”?
如果我們還在用舊標準訓練新一代乘務員,那我們真正留住的,不是形象,而是負擔。
我相信,不用穿高跟鞋的湖南航空和春秋航空,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開端。
但我同時也理解,對于四大航空集團來說,任何關于“制服形象”的調整都必須慎之又慎。
畢竟四大航行走全球,乘務員身著制服出現在各大機場航站樓的身影,的確承載著一種“國家形象”的投射。
如果我們的管理層堅持認為——“穿高跟鞋才能優雅得體、代表專業”——那是不是也可以更全面地評估另一件事:
登機廊橋上的樓梯陡而窄,雨后濕漉的地面容易打滑,機上突發情況更需要靈活應對,是否可以允許乘務長根據當日天氣、航班任務、工作時長等實際情況做出調整?
形象固然重要,但舒適、安全與效率,也同樣是職業的一部分。
這不是松懈紀律,而是更貼近現實的柔性管理。
當我們終于愿意讓乘務員們脫下那雙不合腳的鞋,也就意味著:這個行業開始承認,她們不只是微笑的門面,更是托舉安全與服務的中堅力量。
未來呢?
希望我們不再以“漂亮”定義服務、不再讓形象裹挾健康、不再用陳舊標準綁住職業腳步。
希望我們不再只談“穿什么”,而是開始談“為什么穿”。
穿得舒適,是尊重;
穿得專業,是進步;
穿得合適,是時代。
而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下一步”。
封面圖自:沈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