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88年時,她帶領團隊前往美國進行演出,最后,她和團里面三十多位演員一起“滯留不歸”,而且她為了留在美國不惜拋棄丈夫,而她的這一行為讓國內京劇界,瞬間陷入了京劇人才斷層的困境,許多人因此怒斥她“吃里扒外”,“叛國賊”。
而她對此只表示自己留在美國是為了宣傳京劇,但是她為了迎合美國人的喜好,創新了京劇,在京劇中加入了芭蕾舞里面的托舉動作。
她留在美國之后,并沒有過上想象中的生活,她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在街頭賣藝和去餐館刷盤子,最困難的時候,連護照都被沒收了,如今,年過花甲的她卻又違反自己的誓言了回國了,她如今過的怎么樣?回國的目的又是什么 ?
天之驕女
她曾是中國戲劇界的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還得到過梅蘭芳大師的贊賞,梅蘭芳大師直言她是后起之秀,但是,就在她將要成為中國戲曲界的翹楚之時,一次赴美演出,卻成了她命運的轉折點 ,這個人就是齊淑芳。
齊淑芳的家庭背景讓人非常羨慕,她出生于1944年,成長于一個世代從事京劇表演的家族,她的祖父是齊甲成是清朝時期的著名京劇“老生”演員,而她的父親齊世英也是民國時期備受尊敬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不僅如此,她的母親楊翠風也是資深京劇藝人,就連她的大嫂張美娟,都憑著一身過硬的武旦功夫被業內譽為“中國京劇第一女武旦。”
在這樣的環境中,齊淑芳從小耳濡目染,她聽著悠揚的胡琴聲長大,看慣了長輩們晨起吊嗓、夜晚登臺,那些婉轉的唱腔和曼妙的身段,像種子一樣在她心中扎了根。
她不像有些孩子,因為覺得苦,所以哭著鬧著不愿意學戲曲,她特別愿意學戲,哪怕再苦,齊淑芳從沒有喊過一聲累。
她小時候小腿裹著沙袋跳臺階,嗓子沙啞了,也不停止練習,別人睡覺她練功,別人放學去玩,她去吊嗓,一個動作練了三年才合格。
最終,齊淑芳的努力也得到了回報,1958年時,14歲的齊淑芳帶著對京劇的熱愛考進了上海戲曲學院,校園里的時光,為她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她將踢腳、下腰、身段、唱腔,每一項基本功都練得非常扎實。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得到了當代京劇大師龔云甫的欣賞,還成為了龔云甫的弟子,此后潛心學習獨門技藝。
齊淑芳潛心學習兩年之后,便在北京登臺演出, 一曲結束,臺上掌聲雷動,說明大家非常喜歡她的表演,她的表演既有少女的靈動,也有一股難得的大氣,很快,她便被觀眾和業內譽為“紅藝青衿”,但是,真正讓齊淑芳風靡全國的角色是,是她在《智取威虎山》中飾演的“小常寶”。
這部作品在京劇史上有里程碑意義,而齊淑芳飾演的小常寶,機智中帶著一些倔強,勇敢當中藏著一些柔情,她在臺上一亮相,觀眾席掌聲雷動,她憑借這部戲走進了觀眾心里,那年的她才三十出頭,風頭正勁,出國演出更是常有的事,巴黎、慕尼黑、米蘭。
感情之路:愛過,也散過
說起齊淑芳的感情也是轟轟烈烈,她的第一段婚姻,是和劇團的音樂才子龔國泰,兩人因《智取威虎山》結緣。
當時,龔國泰是上海京劇院大樂團的常任指揮,《智取威虎山》的唱腔配詞很多都是龔國泰一手操刀,兩人經常在排練場交流經驗,對于京劇的共同熱愛讓兩人越走越近。
1974年時,兩人低調結婚了,既沒有大辦宴席,也沒有度蜜月,兩人婚后幾年也沒有要孩子,其實兩人不是不要,而是齊淑芳為了演出主動放棄了。
劇團排《磐石灣》時,她明知道自己懷孕了,卻還是選擇了去醫院做人流,畢竟是自己的孩子,說不心疼是假的,但她說:“戲不能停。”
叛國賊?
不得不說,齊淑芳真的太敬業了,1988年時,齊淑芳帶領劇團前往美國演出《智取威虎山》,最初大家都以為只是例行公演,萬萬沒想到,演出之后,她卻做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她和團里面三十多位演員一起“滯留不歸”。
丈夫龔國泰沒有隨團出國,他得知這個這個消息之后,像被雷劈了一樣,整個人都傻了,齊淑芳也沒給出解釋,兩人的關系也因此發生了改變。
當時,她的這一選擇,也是轟動了全中國,大部分人覺得她的選擇是對家庭和國家的背叛,“拋下丈夫”、“帶走三十名京劇演員”的標簽,更是成為了她人生中揮之不去的兩個污點。
不僅如此,她的這一決定,還讓國內京劇界,瞬間陷入了京劇人才斷層的困境,許多人因此怒斥她“吃里扒外”,覺得她就是貪圖國外的優越生活,不惜辜負家庭和國家的期待。
而齊淑芳面對國內洶涌的輿論,只是回應說,自己留在美國是為了宣傳京劇文化,想讓更多外國人了解這門傳統藝術,可齊淑芳的說法大家根本不信,她也許只是打著文化的旗號,實則只是為了個人利益。
在人們的言論之外,在美國創立劇團的日子,遠比齊淑芳想象還要艱難,因為語言不通,和當地觀眾存在文化隔閡,再加上經濟上的壓力,使得劇團一度舉步維艱。
最開始,她們連演出的機會都很少,不僅觀眾少,就連演出費還低,甚至還要自掏腰包買戲服、搭建舞臺,最多的一場,六個人演完之后,只得到了300元美元,連酒店錢都不夠,不僅如此還有過護照被沒收的窘迫時刻。
最難的時候,齊淑芳在餐館刷過盤子,也去街頭唱過戲,她說:“再苦,也不能讓人以為京劇是笑話。”
后來,華人鋼琴家殷承宗對她們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他的幫助之下,她們終于辦下了綠卡,劇團也漸漸站穩了腳跟,還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免稅支持。
從這一天開始,齊淑芳便開始試著對傳統京劇進行創新,她琢磨著西方觀眾的喜好,她在表演中加入了芭蕾舞的托舉動作,只為了舞臺呈現更加具有視覺沖擊力。
除此之外,她還調整了劇本結構,讓故事節奏更加符合西方人的審美,這些創新起初也遭到了一些質疑,有人懷疑她既圖名又圖利,但她不辯不爭,不得不說,效果很明顯,京劇變的更加有觀賞性了,越來越多的美國觀眾被吸引到劇場中。
幾年后,“齊淑芳京劇團”成為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京劇團體,劇團還受邀參加了林肯中心戶外藝術節,就連《紐約時報》都為她們做了專題報道。
不僅如此,她們還在紐約百老匯成功演出了《楊門女將》,而齊淑芳也因此成為了繼梅蘭芳之后,第二位登上百老匯的中國京劇藝術家,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她硬是把京劇在異國他鄉扎了根。
然而,在三年前,齊淑芳回國的消息一經傳播便引發了新一輪的輿論風暴,有網友說她回國是為了撈錢。
也有人因為當年的叛逃爭議,堅持認為她背叛了祖國,這次回來只是想挽回名聲,還有人懷疑她在美國傳播京劇的初衷,認為她并沒有真正推動京劇的國際化。
但是,這一次,齊淑芳并沒有做出什么回應,更沒有高調宣傳自己的回歸,而是默默的為國內的年輕演員們傳授京劇,她為京劇的傳承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她用幾十年的堅持,換來了世界對京劇的尊重,她帶過的徒弟,已經在紐約大學、耶魯、甚至華盛頓的戲劇節表演。
總而言之,曾經齊淑芳選擇的道路,確實辜負了國家和喜歡她的觀眾們,但是她確實為京劇的國際化做出了貢獻。
筆者觀點
齊淑芳的人生真的很難用好和壞評價,在那種環境之下,個人追求和集體利益的沖突很普遍,而齊淑芳的選擇也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不過,她晚年回到國內傳承京劇,也算是對自己初心的一種堅守吧。
希望她的故事,也會一直被人們傳頌下去,成為京劇歷史長河中一段獨特的記憶。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