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王喜民,最近總是揣著一沓現(xiàn)金出門,買包煙都得翻半天褲兜。不是他跟不上時代,是手機里的錢根本動不了——銀行卡可用余額顯示-5988085.63元,微信零錢里的3900多塊被凍結(jié)得死死的,連群里搶幾分錢紅包,眨眼就被標上了"司法凍結(jié)"。
據(jù)7月16日的報道稱,這事兒需要從去年8月說起。有一天,王喜民坐火車從青島回沈陽,晚上餓了想點份20塊的盒飯,但手機支付卻死活不成功。由于他常年在外打工,早習慣了用手機付錢,身上一分現(xiàn)金沒有,因此,他很著急。而當列車員看他急得滿頭大汗時,便說"算我請你的",但他梗著脖子不樂意,在來回串了幾節(jié)車廂后,總算是碰上了一個熟人,于是,借到20塊的盒飯錢。
王喜民到沈陽一查才知道,不光自己的微信,連自己的銀行卡也被法院凍結(jié)了。"我以為犯啥事了,派出所跑了三趟,民警查半天說我啥錯沒有。"后來,王喜民聯(lián)系了騰訊客服,騰訊客服發(fā)來一條信息,說是新疆哈密的法院凍結(jié)了他的錢,還給了個文書編號。當時,王喜民拿著手機就犯了愣,他這一輩子最遠就去過北京,新疆在哪兒都不知道,自己的銀行卡和微信支付怎么會被新疆的法院凍結(jié)了呢?
而更讓王喜民懵圈的是銀行截圖:自己卡里原本有1萬多塊錢,可用余額居然變成了負的598萬多。"這數(shù)字我八輩子也掙不來啊。"王喜民說道。
從那天起,他就沒法打工了——工資一進卡就被劃走,政府發(fā)的農(nóng)民工補貼也留不住。現(xiàn)在出門買瓶水都得摸現(xiàn)金,褲兜里常年揣著皺巴巴的零錢。
后來,律師張理智聽說了這事兒,免費幫他查詢。律師一查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場烏龍:新疆有個姓陳的原告,告了個叫王喜民的人,說對方欠了錢。可原告把被告的信息寫錯了,年齡、戶籍地全安到了德惠的王喜民頭上。新疆哈密的法院也沒核實清楚,便公告送達開了庭,判"王喜民"還600萬,并順手凍結(jié)了他的賬戶。
湊巧的是,吉林還真有兩個王喜民。真正該成被告的,是通化輝南縣的王喜民,人家壓根沒收到開庭通知,直到手機彈來電子版判決書才知道"被欠錢"。
“我看了判決書上寫的我的信息,年齡和戶籍地都對不上,我是1966年出生的,快60歲了。”輝南縣的王喜民稱,在收到一審判決后,他也提出了上訴。
7月15號二審開庭,德惠的王喜民在線上參加。法官讓原告陳先生對著屏幕認人,陳先生瞅了半天搖頭:"不是他,我告的不是這人。"第三人也說不認識。法官們商量了10分鐘,當庭說一審搞錯了人,二審不審實體問題了。律師趕緊問能不能解封“王喜民”的賬戶,法官說"庭后處理"。
這事兒傳開,網(wǎng)友們議論不少。有人說:"名字能重,身份證號、年齡總不能吧?法院的核實工作也太糙了。"也有人納悶:"原告給錯信息,法院就不核對嗎?讓老百姓跑斷腿自證清白,這不合理。"還有人替王喜民著急:"凍結(jié)了快一年,耽誤掙錢不說,精神頭都熬沒了,趕緊解封啊。"
其實想想,這事兒里最讓人揪心的,是普通人面對這種烏龍的無力。王喜民小學文化,不會查判決書,看不懂法律術(shù)語,只能一遍遍打電話碰壁。真正的被告也稀里糊涂,差點被錯判。說到底,不管案子多忙,身份核實這關(guān)不能省——一個數(shù)字錯了,可能就是一個家庭的生活被打亂。
希望法院能快點處理,讓王喜民早點解開賬戶,重新拿起工具去打工。也盼著以后少點這種"同名背鍋"的事,畢竟對咱老百姓來說,安穩(wěn)過日子比啥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