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7月15日,杭州宇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出席“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并在現場進行了交流。
當被問到,“中美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差別有哪些?”時,王興興坦言,關于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方向和產品發展方向,全球技術目標是類似的,由于每個國家各自的文化和產業背景有差異,比如,中國有很深厚的生產制造和硬件功底,美國有很豐富的AI軟件生態,各有優勢,值得大家共同推動與合作。
王興興強調,我們也希望有更開放的合作生態,因為我們公司過去也做了很多軟件開源,包括很多客戶在我們的機器人上做開發和應用。這是我覺得最高興和自豪的事情,共同推動整個的行業的發展。
在現場,王興興披露,自2016年成立以來,宇樹科技專注高性能四足與人形機器人研發,他表示,在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這個領域,宇樹是出貨量最多的公司。其四足機器人銷量占全球市場的60%-70%,大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業務覆蓋全球半數以上國家和地區,推動“中國智造”出海。
人形機器人行業是當今科技領域最具潛力和創新活力的前沿陣地之一。它融合了人工智能、機械工程、電子技術、材料科學以及認知科學等多學科的尖端成果,致力于開發能夠模擬人類外觀、行為和認知能力的機器人。
2021年后,中國人形機器人投融資數量和金額整體呈現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融資數量為30件,同比增長200%;投融資金額為54.1億元,同比增長153.5%,行業整體呈現積極發展的趨勢。
根據incoPat數據,2015-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專利申請及公開數量呈波動上升趨勢,2023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專利公開數量為2903項,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專利公開進入爆發階段;申請機構方面,截至2024年11月,北京理工大學為人形機器人領域專利申請規模最大的機構,有181項。
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根據中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大會披露的信息,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約27.6億元。對于整個人形機器人市場未來的發展,工信部2023年11月發布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到2027年,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王興興認為,未來五年將是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的關鍵期。隨著大模型技術賦能運動控制,以及中國產業鏈成本優勢的持續釋放,人形機器人有望在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率先落地。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劉華平認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優勢在于其外形特點,可在很多工作空間實現與人類相似的工作效能,提升工作效率。此外,大模型對人形機器人的推動作用目前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機器人運動控制應提升協調運動控制能力和感知與學習能力,本體結構控制和感知學習緊密結合是推動人形機器人發展的關鍵。
聯合國人工智能高級別咨詢機構成員、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凌寒指出人形機器人的本質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和物理形態的結合,能增強機器人理解世界的能力。同時,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千家萬戶還需時日,要考量人工智能倫理要求、技術難度以及成本等要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