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軟科
近日,某工信部直屬高校發布《關于 2026 年接收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研究生報名的通知》,明確提到:「全校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原則上全部納入碩博貫通培養體系培養,在碩士入學第二學期即可開展博士生階段的師生互選;全校直博生及碩博連讀生的基本修業年限均為 5 年。」
對比 2024 年的文件,該校的表述為「部分學院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包括統考和推免)納入碩博貫通培養體系,碩士在學期間每學期均可申請」,可見,今年的覆蓋對象已擴大到全校范圍。
這透露出一個信息,保研該校的學生,要么選擇專碩,要么選擇直博或碩博連讀。
純粹意義上的學碩,沒了?
學碩,直博化!
當前,我國將學術型碩士定位為一種具有獨立就業導向的學位,而非博士預備階段。
以 2023 年為例,我國共招收博士生約 13.5 萬人。其中,碩博連讀占比約 35%(部分「雙一流」高校可達 50%),本科直博占比約 12.5%,普通招考(碩士畢業后考博)占比約 52.5%。
可見,碩博連讀和本科直博已成為重要路徑,尤其頭部高校更傾向于貫通式培養。
浙江師范大學高質量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劉愛生提出:在新形勢下,政府應在政策層面重構學術型碩士的定位,明確將學碩定位為「博士教育的過渡階段」,而非具有獨立就業導向的學位。
這說明,學碩的培養目標應傾向于培養「科研預備軍」,走上碩博貫通的道路。
最近,不少高校宣布擴大直博或碩博連讀招生比例。
以武漢大學為例,2025 年,武大擴大接收直博生規模,接收數相比 2024 年增幅超過 50%。同樣,復旦大學強基計劃學生轉段 2025 級擬錄取研究生的直博生為 64 人,占比 50%;而在 2026 級擬錄取名單中,直博生的人數大幅提升,高達 104 人,占比上升至 64.6%。
圖源:武漢大學
在這背后,其實是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分層」——學術型人才「直博化」,應用型人才「專碩化」。
2023年,教育部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提出「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融通創新」,「深入打造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培養鏈條」。
這一分類培養鏈條表現為:針對學術學位研究生,學術研究訓練是培養鏈條的靈魂,強調學術創新潛力的提升;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鏈條的邏輯起點是特定領域知識,目的是解決行業產業實踐問題。
圖源:廖湘陽《研究生分類培養鏈條構建及其融通創新的邏輯與策略》
當 2 條培養路徑向外分散、延伸和深入,發展至今,學碩的培養路徑逐漸向博士階段轉移,直博/碩博連讀的學生成為學術人才的主要來源。
貫通培養,大趨勢!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均在推動實施貫通培養(最典型的是本博貫通),加入這一教育創新實踐行列。
今年,中國科學院大學首次在河北、天津、黑龍江、吉林、山西、江西、廣東 7 個省市招收本科生,并實施貫通培養模式,2025 年錄取的本科生,全部進入貫通培養體系。
國科大依托「基礎與前沿交叉學科貫通培養工程」,真正實現「去內卷化競爭」的教育改革目標,打造「在科研高原上培育創新高峰」的特色化人才培養路徑。4 月 21 日,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該學院構建起全面的本碩博一體化專業體系。
同樣采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的,還有前不久備受矚目的新建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超 20 所高校。
「本博貫通」教育模式的優勢之一,是保證科研的連續性和專一性。它有助于讓更多有科研潛質的學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業和研究上,減少了應對人生「十字路口」(本科畢業和碩士畢業分界點)的焦慮。
而高校貫通培養的方向,往往聚集于學校自身的王牌學科專業。
最早創辦船舶與海洋工程高等教育的上海交通大學,在 2024 年首次開設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強基計劃「旭華班」。班級采取單獨編班授課,開設與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課程,支撐學生夯實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旭華班」依托海洋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基地和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鼓勵學生提前介入科研,實現在實踐中創新的最終目的。
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尖班」,是目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年限最短的。「尖班」從未來技術學院遴選,由韓杰才、劉宏、冷勁松等院士擔任導師,涉及航空航天、環境科學、計算機等多個新工科領域。從興趣引導、課程重構到革新評價標準,哈工大全方位支持,讓學生早進入「博士狀態」,在大科學、大項目、大系統實踐中成長。
并且,以往的貫通培養模式集中在生命科學、計算機、電子信息類等理工科領域。現如今,人文社科也在試水。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在 2025 年將啟動本博融通班,設立數理經濟拔尖班(本博融通)。班級面向理科試驗班(相輝學堂)及經濟學類專業開放遴選,入選者 100% 具有保研資格,致力于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創新能力顯著」的國際化、研究型人才!
高校打好「人才分類培養」這一套牌,并不容易。
過度追求科研型人才和盲目縮短學制,都將與教育的育人初心相悖。未來,高校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上的個性化探索,仍需在高等教育領域不斷試煉和進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