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展軒
7月14日和15日下午,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青松果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再次走進錦塘社區,舉辦“探秘消化系統”和“認識和保護口腔”科普講堂,為社區二十余名小學生打造了一場融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暑期科學盛宴,也為大學生暑期實踐寫下了生動注腳。
一、“探秘消化系統”悟健康之道
下午的課程由潘書一主講。一塊豬柳飯團成為貫穿課堂的“主角”。志愿者用卡通示意圖展示飯團從口腔到肛門的“旅行地圖”,并用實物模型演示牙齒咀嚼、胃袋蠕動、小腸絨毛吸收等關鍵步驟。當講到“肝臟像化工廠、膽囊似倉庫”時,孩子們紛紛舉手提問:“膽汁為什么是綠色的?”“吃飯太快真的會胃痛嗎?”潘書一用淺顯比喻一一解答,并邀請三位同學現場演示“飯后劇烈運動”小實驗:一人原地快跑,一人靜坐,對比兩人腹部舒適度,直觀感受血液流向變化。
老師演示飯團模型如何在人體內消化
最興奮的環節當屬“食物接力賽”。孩子們分組將標有“蛋白質”“維生素”“膳食纖維”的卡片貼到“健康餐盤”模型上,最快完成且搭配最均衡的小組贏得“消化小衛士”徽章。
二、“微笑從齒開始”護成長
志愿者李楚琦琦攜牙齒模型與巨型牙刷踏入教室,開啟口腔守護之旅。他以“牙齒像大樹”作喻,引導孩子們觸摸牙齦與“牙根”連接處,感知牢固與脆弱并存。模型展示切牙、尖牙、磨牙的不同形態,孩子們用指關節敲擊桌面模擬切咬動作,現場歡笑不斷。
談及換牙,六歲半的宋天宇緊張地晃動門牙,李楚琦琦蹲身示范輕觸判斷松動度,并叮囑“勿用手搖,讓牙齒自然掉落”。蛀牙五階段的動畫播放時,黑色齲斑一點點吞噬牙冠,孩子們齊聲驚呼。
隨后,志愿者分發牙齒模型與兒童牙刷,現場演練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對準齦溝,小圓圈輕拂,兩分鐘計時器滴答作響。孩子們邊刷邊數“外側十下,內側十下”,動作有板有眼。課程結束,每位孩子獲贈“刷牙打卡表”,鼓勵堅持早晚各一次。
老師利用牙齒模型演示正確刷牙姿勢
青松果團隊錦塘社區夏令營的人體健康科普講堂隨著刷牙歌余音漸遠,孩子們知曉了人體消化系統的運作原理,學會了如何正確刷牙保護口腔健康。他們的笑容證明,科學的種子已悄然發芽。青松果團隊未來將繼續深耕社區,以醫學專業之長助力青少年健康素養提升,讓更多孩子在科學與文化的雙重滋養中茁壯成長。
青松果實踐團隊成員合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