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一個公廁需要幾個人管理?莆田給出的答案是:三個。
2025年7,一段關于福建莆田湄洲鎮宮下碼頭公廁配備三名“管理員”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網友戲稱這是“史上最豪華公廁管理團隊”。
當輿論如潮水般涌來時,官方的回應卻出人意料:這不是人浮于事,而是“一長兩員”的創新管理制度。
這場看似荒誕的爭議背后,折射出的不僅是公共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更是一場關于基層治理現代化與形式主義之間的微妙博弈。
“一廁三管”,公共服務升級還是資源浪費?
就在前不久,一段拍攝于福建莆田湄洲島宮下碼頭的短視頻在各大社交平臺瘋傳,視頻中一面懸掛在公廁外墻的公示牌格外醒目,上面清晰地列著三個人的姓名、職務和聯系電話:劉某某,公廁長;林某,管理員;朱某某,保潔員。
網友調侃道:“這配置比我們公司的管理層還齊全”,“一個廁所三個官,真是活久見”。這一話題迅速登上熱搜,閱讀量短時間內突破5000萬次。
面對輿論風暴,莆田市湄洲島輪渡公司的回應堪稱“教科書級別”,公司工作人員解釋稱,這實際上是當地推行的“一長兩員”公廁管理制度。
“一長”指公廁長,由輪渡公司負責人劉某某兼任,“兩員”則分別是物業公司派出的管理員林某和保潔員朱某某,更關鍵的是,公廁長并非專職崗位,而是由現有管理人員兼任,實際增加的財政負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套說辭看似合理,卻未能平息公眾的質疑,那就是為何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公共廁所需要設置三個管理崗位?這種制度設計究竟是精細化管理還是疊床架屋?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莆田公廁管理爭議并非孤例,早在2021年云南南澗縣委宣傳部,就曾因在男廁所掛牌公示三名女性“監督員”而引發熱議,在2024年某地公廁被曝配備五名管理人員和一名保潔員的照片,更是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
這些案例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的“廁所管理奇觀”,反映出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管理崗位過剩與服務人員不足的結構性矛盾。
網格化管理背后的治理邏輯
從政治視角審視莆田“一廁三管”現象,不難發現其背后隱藏著中國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深層邏輯,“一長兩員”制度本質上是對“河長制”、“路長制”等中國特色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的延伸應用。
這種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將管理責任精確到人,通過建立清晰的權責體系來提高公共服務的可問責性,在理論上,它確實能夠解決傳統公共管理中“多頭管理、無人負責”的頑疾。
莆田市環衛處曾在推廣“一長兩員”制度時強調,該制度要求公廁達到“四凈三無兩通一明”的標準,那就是地面凈、墻壁凈、廁位凈、周邊凈;無溢流、無蚊蠅、無臭味;水通、電通;燈明等。
如此細致入微的標準,自然需要相應的人力配置來保障執行,從這個角度看,“一長兩員”的設置似乎有其合理性,然而問題在于:管理崗位的增加是否真正轉化為服務質量的提升?還是僅僅創造了一批“只掛牌、不干事”的名義管理者?
歷史經驗表明,中國的公共管理體制改革往往陷入“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怪圈,2014年莆田市環衛處公廁辦負責人何某,就曾因在公廁改造項目中受賄5萬元而被判刑,這一案例暴露出公廁管理中的腐敗風險。
當管理鏈條過長、環節過多時,不僅會增加行政成本,還會制造權力尋租的空間,莆田當前的“一長兩員”制度,如果不加以有效監督,很可能重蹈覆轍。
公共資源配置的“人海戰術”與效率困境
從軍事戰略的角度看,莆田公廁管理團隊的配置,折射出中國公共資源配置中的“人海戰術”思維。
在軍事上人海戰術指的是,依靠數量優勢而非質量優勢來取得勝利,在公共管理領域,這種思維表現為,通過不斷增加管理人員而非優化管理流程來解決問題。
莆田并非唯一采用這種思維模式的城市,檢索公開報道可以發現,中國多地都存在公廁管理崗位設置過多的現象。
2024年曝光的某地公廁甚至配備了五名管理人員和一名保潔員,形成典型的“頭重腳輕”結構,這種配置與現代化軍隊中“精兵簡政”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更像是計劃經濟時代“大而全”思維的延續。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人海戰術”往往伴隨著基層勞動者的權益受損,在莆田歷年的公廁管理爭議中,一個反復出現的現象是保潔員工作強度大、待遇低,而管理人員相對輕松。
所以提高公廁管理效率的正確路徑應該是優化流程、明確標準、強化監督,而非簡單地堆砌管理崗位。
例如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控公廁衛生狀況,或者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來考核管理績效,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遠低于維持一個龐大管理團隊的支出,效果卻可能更好。
公共服務的本質與民本思想的背離
中國古代政治家管仲曾說:“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strong>公共服務理應立足于民眾的實際需求,而非管理者的便利或政績的考量。
莆田“一長兩員”制度在道德上面臨雙重拷問,一方面它將簡單的保潔工作復雜化為一個多層級的行政管理體系,有違公共服務便捷高效的基本原則。
畢竟公廁的核心功能是滿足公眾的基本生理需求,管理應當服務于這一功能,而非反客為主,當公眾看到一個公廁需要三名“官員”管理時,難免會產生“形式大于內容”的質疑。
另一方面,這種制度設計反映出一種官本位的思維慣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官”與“民”有著清晰的界限,管理者往往被視為高于被管理者,將公廁保潔這樣一個本可由市場化機制解決的問題納入行政化管理體系,無形中強化了這種不平等關系。
從道德理想的角度看,優質的公共服務應當具備三個特征:可及性(方便使用)、可靠性(穩定運行)和尊嚴性(尊重用戶)。
莆田的“一長兩員”制度雖然在表面上強調責任到人,但在實際效果上卻未能充分體現這些原則,真正的民本思想應當體現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而不是創造出一套繁復的管理體系來證明“我們在做事”。
結語:
歸根結底公廁管理的目標不是創造多少管理崗位,而是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莆田當前的爭議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反思契機:當我們在談論管理創新時,究竟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制造問題?
答案不在于管理崗位的名稱和數量,而在于公眾的真實獲得感和滿意度,未來的改革應當秉持這一價值導向,讓公共服務回歸服務本質。對此您有什么觀點和看法,歡迎大家在評論區中留言和討論。
參考資料:
福建莆田一公廁配有三名“管理員”視頻火上熱搜,官方回應:劉某某為公廁長,林某為管理員,朱某某為保潔員
江南都市報2025-07-15
網傳福建莆田“一公廁配三名管理員” 最新回應:有兩人是第三方物業公司
2025-07-15 騰訊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