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股漲了這么多,現在還能買嗎?
前幾年我都講過銀行股的投資問題,直到去年末今年初,我還是更多地講它的價值,但現在不太一樣了,我會更強調它的風險。
其實十多年前我就開始投資銀行股了,最早是在11年就開始買了招行。之后,還陸續買過中工建交、興業銀行、浦發民生,A股港股都有,拿的時間有長有短。而這十幾年,一直有倉位,算是一個老銀行股投資者了。到現在為止,銀行股沒讓我虧過錢。
哪怕是偶爾幾筆買在高位,幾年下來靠分紅攤薄成本,最后還是賺錢的,而且它們基本都已經創了歷史新高了。之前策略就是低估買入,安心拿著吃分紅。過去大部分時候銀行股的整體估值都很低,5倍市盈率以下,股息率超過7%、8%。
所以我一直把銀行股當作現金的替代,沒有什么好的標的的時候,就配置一部分,算是賬戶里邊的壓倉石。雖然比不上那些幾年能翻倍的成長股,但是銀行勝在穩,也跑贏了A股大部分的指數和投資者。
那現在銀行股漲了不少,估值也上來了,股息率也降下來了,不再是原來那種無腦撿便宜的狀態了。那很多投資者就開始糾結了,到底該不該繼續持有,甚至繼續加倉呢?
這時候就得回到最核心的問題,你是不是真的懂銀行的商業模式,以及怎么去給它估值。
那我們先來聊基本面。從商業模式來說,銀行很復雜,很難懂,不像消費品那種直白。所以要想看明白銀行的財報,分清楚不同銀行之間有什么區別難度特別大。所以只能追求模糊的正確,而不要那種精確的錯誤。投銀行最核心的是看懂它的賺錢邏輯和虧錢風險。
銀行作為百業之王,是全社會資金流動的最大中樞,好像很簡單,但實際上你得了解這些錢最終流向哪些行業,哪些領域,最后壞賬是什么情況。那銀行的核心關注點之一,就是宏觀經濟的情況。
現在經濟放緩,壞賬增多,利率下降,利差收窄,這對銀行都是負面影響。銀行最大的風險是破產,它是一個高杠桿的行業,幾乎是用自己本金的10到20倍的資金在運作。也就是說,如果銀行自身虧損了5%到10%,那它的本金就可能全部虧光。
但是說到這種破產,中國的大銀行不太可能破產,它們屬于系統性的重要金融機構,大而不能倒。但是地方性的小銀行、村鎮銀行之類的風險就大得多,也發生過破產事件。
所以我投資的時候就更傾向于選擇大型穩健的銀行,前十開外的就很少考慮,我不指望它們高成長,只希望它們穩定安全。因為整個行業的增速都不高。我買銀行就是來買低估值高分紅的。
如果想投成長股的話,沒必要在銀行板塊里邊去找。那有朋友喜歡去買更有成長的銀行。其實說白了,中國的銀行之間差異化很小,拉長周期來看確實也有差別,比如說招商銀行,那就是很優秀。
但是優秀是有估值的溢價的,實際上到最后也沒有多少超額收益。放到這幾年,你看中農工建這些大銀行,因為前些年的估值洼地,現在反而漲得更多。所以對我來說,買銀行就是看性價比去做切換。
銀行整個商業模式不夠好,很難是那種買入之后永遠不用賣的好公司,需要持續觀察它的管理水平和壞賬的風險。這幾年壞賬確實在增加,但銀行一直在做撥備,把這個潛在的風險一點點消化,時間換空間嘛。咱們去銀行貸過款的人都知道多難啊,這抵押那擔保的,所以大部分銀行的壞賬是可控的,包括房地產。房企掛了,但是老百姓還得繼續給銀行去還房貸。
很多人不相信財報,說里邊雷多著呢。實際上咱們國家銀行業的監管是最嚴的,銀監會、證監會聯合去監管,造假的難度特別大,基本的數據還是可信的。
那說完基本面再說估值,我們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去看。縱向就是看它自己現在的估值是過去這十多年里邊的偏高位置,中國的大銀行集中是在06、07年上市,那個時候多貴啊,招行五六十倍,工行30多倍市盈率,那個不正常,咱們把它排除掉。但之后估值就一路下滑,估計十幾年,它基本就是在5到10倍之間溜達。
你像工商銀行,大銀行估值低的時候只有3倍左右,高的時候超過了8倍、9倍,現在是在7倍多,在它的歷史區間里面屬于高位。那招行呢,因為一直很優秀嘛,所以估值也比較高,它低的時候是5倍,高的時候超過了12倍,現在是7倍多,招行是在它的歷史區間里邊屬于中等的水平。
所以這個又說回來了,選成長性還是穩健型的銀行,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因為市場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偏好,前面喜歡成長,現在又喜歡避險穩健。與其在里邊精挑細選了半天,還不如跳出來,去看清楚大的邏輯和風險。
那從橫向來看,國際市場其實更市場化。你像金融危機里,美國有很多大銀行破產。所以好銀行和差銀行之間差別很大。巴菲特就說嘛,銀行的杠桿率太高了,如果管理團隊做了很蠢的事兒,就很容易把公司搞破產。所以他只選擇那種擁有優秀管理團隊的銀行,而不去考慮那種普通的銀行。
老巴買過富國銀行,當時是5倍市盈率,一倍市凈率。最后,這家公司出了欺詐問題,企業文化不好,他就賣掉了,轉投了美國銀行。現在富國銀行和美國銀行,這都是美國的大銀行,估值是在12倍、13倍左右的市盈率,比咱們國內的銀行還是高不少的。但是也不能因此來說,中國的銀行就是低估的,因為兩國的環境情況也不一樣。
總的來說,我會給國內的這些銀行的合理估值是8到10倍的PE、1倍的PB。那現在A股港股的銀行不貴也不便宜,不是一個一眼胖瘦的階段,持有或者買入的話,還是要算好自己的風險收益比。
真正的好時候,當然是兩三年前市盈率三四倍,股息率能到7%、8%,港股甚至接近10%。那個時候幾乎閉著眼去買都不會虧錢,因為它的估值已經涵蓋了可能破產的風險了。低估值高分紅就是最大的安全。
我當時說這個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但事實是真正有機會低位撿便宜的時候,大多數人只看到了風險。
現在漲上來了,一堆人開始后悔沒買,開始追高,甚至盲目樂觀。現在有一些人已經開始迷信銀行股了,以為它就是穩賺不賠,這種想法也非常危險,就跟前幾年茅臺的樣子很像。
因為好公司不等于好投資,它也需要好價格,哪怕是再優秀的企業,也不能無限地去抬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