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宗家百億信托之爭,看懂富豪們的“財富守護神器”
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后離世后,家族繼承風波引發熱議——三名自稱宗慶后與娃哈哈前高管杜建英所生的子女,在香港起訴宗馥莉,圍繞一筆折合人民幣超100億元的離岸信托展開爭奪。這場風波讓“信托”再次走進公眾視野:為何默多克靠信托讓鄧文迪少分家產?賈躍亭憑信托化解巨額負債?信托究竟是怎樣的“財富神器”?
根據原告陳述,2003年宗慶后曾指示下屬在香港匯豐銀行設立離岸信托,指定Jackie(宗繼昌)、Jessie(宗婕莉)、Jerry(宗繼盛)為受益人,每人名下原定注入7億美元,總規模達2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0億元)。但截至2024年初,信托實際注入資金為18億美元,且2023年5月有110萬美元從信托賬戶轉出。三名原告因此起訴,要求凍結信托賬戶、執行遺囑支付資產利息,并賠償資金轉移損失。
那么,讓富豪家族頻頻“托孤”的信托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信托就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財”,核心涉及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三方:委托人是財產所有者,受益人是最終獲益者,而受托人(通常為專業金融機構)則按委托人意愿管理、分配財產。比如父母擔心子女揮霍,可通過信托約定“子女成年后每月領取生活費”,避免財產被一次性揮霍。
信托的核心價值,藏在富豪們的真實案例里:
一、抵御風險,讓財富跨越生死傳承
中國平安“保險皇后”葉云燕曾將家族信托比作“從墳墓中伸出來的手”——生前可控,死后仍能按意愿守護家人。一位母親因癌癥離世前,將資產裝入家族信托,確保14歲女兒每月能從信托中領取生活費,既保住了房產,也保障了孩子的成長開支。對宗慶后這樣的富豪而言,信托能提前規劃財產分配,避免身故后家族因繼承問題內耗。
二、資產隔離,筑牢財富“防火墻”
美國傳媒大亨默多克曾因第二次離婚被分走17億美元,此后他將新聞集團股份等核心資產裝入信托。這樣一來,資產所有權歸屬信托而非個人,即便后續再婚離婚,鄧文迪也無法分割信托內的股權,最終僅分得房產。這種隔離功能還能應對債務風險:賈躍亭在負債期間,通過不可撤銷信托為家人保留生活資產,后來又以“債權人信托”形式將法拉第未來股份注入,按美國法律完成債務轉移,實現“債務隔離”。
三、私密避稅,守護家族隱形財富
國外富豪尤為看重信托的私密性與節稅功能。美國遺產稅最高可達40%,富豪通過信托將資產低價估值后傳承,能大幅減少稅費;同時,信托約定無需公開財產細節,避免家族財富暴露在公眾視野中。對注重隱私的頂級富豪而言,這是守護家族聲譽的重要手段。
從默多克的婚姻保衛戰,到宗家的百億信托之爭,信托的本質始終是“按委托人意愿守護財富”。它既是跨越生死的親情延續,也是對抗風險的金融工具,這正是億萬富豪們對它情有獨鐘的核心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