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歷問題
很多人可能沒往這方面想:
當前很多高級別官員的學歷“不干凈”(各種湊數的學歷,不是正規高等教育學歷)其實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因為現在這批干部成長的年代,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還不健全,所以學歷不規范也不全賴他們不努力。
可是到了今天,新提拔的干部,應該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我們的學歷已經泛濫到貶值的地步了,那么作為“精英中的精英”,年輕干部如果沒有一個正規學歷,那就顯得很奇怪了。
這正是湖南某縣8名干部任前公示公告被公眾質疑的第一個問題。
該公示顯示,8名公示人員中有2名女性,有5人為函授本科1人為函授專科,1人為自考本科,還有1人系中技,其中年齡最大的今年51歲,最小的出生于1990年3月,今年35歲,現任某縣民政局副局長,擬提名為鄉鎮長候選人。
這8名干部的學歷沒有一個是正規的。
最年輕的這位35歲的副局長,正是自考本科。
一個90后,沒有正規學歷,卻已經當上副局長了。
履歷顯示,這名干部18歲高中畢業后就參加工作(2008年),當時是工人身份,以工代干。21歲(2011年)被聘用為股級干部的勞動服務站站長,屬于事業編制。
高中學歷居然能有事業編?內部人士回應說;
“那時在學歷要求方面沒那么嚴格。”
我怎么印象里2011年考公考編的學歷要求已經非常嚴格了呢?即便是縣里,高中學歷能拿到事業編在當時也實屬罕見。
2.編制問題
2016年11月,這名90后作為“三類人員”通過遴選成為公務員。
所謂三類人員遴選公務員,指從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的專項考試。
這類人員被錄用后將獲得公務員編制,屬于鄉鎮領導班子成員。
原來如此。人家走得是這樣一條路,先從高中生應聘成為事業單位股級干部,再從事業編通過三類人員遴選成為公務員。
之后陸續擔任了該縣某鎮人大副主任、某鎮紀委書記、鎮黨委副書記、縣民政局副局長。
這解答了一個長久以來的疑問:
在今天這樣規范的社會里,還有人可以不經大學畢業生招考而當上公務員嗎?
答案是肯定的。
“三類人員遴選”就是大學生考公之外、沒有大學學歷也能當公務員的一條路子。
3.公平問題
說到這里,核心問題來了,就是公平問題。
現在的年輕人大學畢業考公考編,這是公平。
以前的老年人沒有學歷但有編制,這是公平。
現在年輕人沒有學歷卻也有編制,這不公平。
為啥不公平呢?
第一、干部任用當然是優中選優,同樣是20來歲左右的年輕人,事業單位更應該聘用高中生還是大學生呢?
如果應聘的既有高中生,也有大學生,那么無論學識還是眼見,當然是大學生更占優勢,這個沒必要爭論吧?
如果應聘的只有高中生,沒有大學生,那我們要想一想為啥沒有大學生——是看不上還是壓根就不知道呢?
第二、三類人員遴選公務員也不公平。
表面看,這三類人員都是在基層工作的人,但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優秀村干部、大學生村官——只有“大學生村官”一定是大學生,這說明啥?要知道設立大學生村官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提升基層干部的知識水平嗎?
在我看來,大學生村官和大學生考公考編是同一個制度的兩種表現形式,根本目的都是為了讓干部隊伍更加規范、更有水平。
既然如此,為啥又要開一個特殊的口子,讓高中生也有機會當干部呢?
第三、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為了考公已經卷到什么地步了。
我最近聽說孩子讀高中就要競爭入團,還要花錢,一萬塊。
入團是為了以后讀大學入黨。
入黨是為了畢業以后考公。
我說考公也不一定非要黨員吧?是的,不一定,但有些崗位必須要。
為了保險起見,還是盡早入上。
一個考公內卷壓力層層下探的生態鏈就此形成了:
“畢業考公-大學入黨-高中入團-誰交錢誰優先”
這種情況下,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于大學畢業要考公了卻忽然聽說“三類人員”可以遴選公務員,年紀和你相仿,人家連大學都沒上過。
你什么感想呢?
是不是覺得自己像個讀了很多書的傻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