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源 | 源媒匯
作者 | 謝春生
編輯 | 蘇淮
昔日“電視之王”掉隊了。
近日,洛圖科技發布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同比持平,為259萬臺。其中,國內電視市場前八大主力品牌——海信、小米、TCL、創維、長虹、海爾、康佳、華為以及含其子品牌的出貨總量約為248萬臺,同比增長1.5%,合并市占率高達95.8%。
分品牌來看,海信、TCL和創維三大傳統主力品牌(含子品牌),6月份的合并出貨量同比增長9%,約為157萬臺,合并市占率達60.6%;小米(含紅米)出貨量同比增長1.9%,約為55萬臺,市占率為21.2%。
而昔日占據中國電視市場35%份額的王者四川長虹則跌出了TOP4,與海爾、康佳合并出貨量同比下降9.9%不足35萬臺,合并市占率僅為11.7%。
一邊出貨量不及傳統家電品牌,另一邊又被后來者小米輕松超越,不甘于“落伍”的四川長虹開始謀變,并向智能化、高端化發起轉型。不過,從結果來看,并不如意。
業績預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四川長虹歸母凈利潤預計同比增長56.63%至103.59%,達4.39億元至5.71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38億元至1.82億元,同比下滑2.17%至25.8%。
圖片來源:四川長虹公告
對于業績變動情況,四川長虹方面披露,歸母凈利潤增長,主要因非經常性損益顯著增長,即被投企業華豐科技公允價值增加引起;扣非凈利潤下滑,主要受房地產以及國內部分產品毛利下滑等影響。
這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這家老牌家電企業的現實困境:昔日發家業務掉隊,如今靠為小米等品牌代工空調維持“體面”。
01
豪賭等離子技術敗北
長虹的掉隊,源于一場豪賭的失敗。
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視顯示技術在等離子與液晶之間展開競爭。四川長虹選擇等離子技術作為主攻方向,耗費巨資建設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并成立四川虹歐顯示器件有限公司(下稱“虹歐公司”)。
然而,憑借輕薄、節能以及成本可控等優點,液晶電視迅速占領市場。原先押注等離子技術的松下、索尼等巨頭,相繼退出市場轉戰液晶技術。國產品牌中唯獨四川長虹“頭鐵”,依舊投入大量資源布局等離子技術。
2009年7月,四川長虹通過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30億元,其中,本次以募集資金投資PDP顯示屏及模組,對虹歐公司增資10億元。
圖片來源:四川長虹公告
然而,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國內市場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的銷量分別為81.1萬臺、870.1萬臺。也就是說,技術路線之爭其實早已見分曉,但四川長虹仍在堅持。
到了2014年,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等離子電視在全球的市占率僅剩5%-6%,并且還在加速萎縮。
很快,虹歐公司的PDP生產線也陷入困境。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2月底,虹歐公司的PDP模組成品庫存量已超過20萬臺,其中超期庫存超過6萬臺。
這場豪賭的代價是慘重的。2012年至2013年,虹歐公司分別虧損7.38億元、3.47億元,合計10.85億元。
反觀同行京東方和TCL旗下的華星光電,2013年分別盈利23.53億元、22.6億元。
隨著等離子技術的邊緣化,四川長虹在該領域的投入逐漸失去了外部支持。2014年,長虹不得不以6420萬元的價格轉讓虹歐公司61.48%的股權,也標志著其正式退出等離子電視市場。
之后,四川長虹開始謀求多元化轉變,可結果并不樂觀。
即便2024年四川長虹的營收突破千億大關,但盈利能力卻讓人汗顏。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長虹實現營收和歸母凈利潤為1036.91億元、7.04億元;wind數據顯示,同期公司銷售凈利率為1.74%,遠低于同行海信家電的5.53%和美的集團的9.52%。
這種“大而不強”的營收結構背后,是四川長虹多元化布局的失敗。公司業務涵蓋家電、通用設備制造以及ICT產品及服務等八大板塊,但部分業務的低毛利率拖累了整體表現。
譬如,ICT產品及服務業務,2024年實現營收368.84億元,占到總營收比例約為36%,可毛利率僅為3.68%;即使是占比最大的家電業務,同期毛利率也僅為12.59%。
下滑查看完整財報內容
圖片來源:四川長虹2024年年度報告
更令人擔憂的是,四川長虹的盈利一定程度上還依靠政府補助。例如,2023年至2024年,公司合計歸母凈利潤約為13.92億元,獲得政府補助合計約為5.7億元,占比超40%。
這種依賴政府“輸血”的經營模式,顯然不可持續。
02
代工空調重獲生機
在自主品牌電視業務掉隊之際,四川長虹找到了一條新路子——為互聯網品牌代工空調。這一轉型雖不耀眼,卻成為支撐企業運轉的重要支柱。
數月前,“小米空調實為其他品牌生產”相關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關注。
截圖來源于微博
據綜合報道,有消費者在查看小米空調產品信息時發現,實際生產商為四川長虹空調有限公司(下稱“長虹空調”),生產地址位于四川省綿陽市。
天眼查顯示,長虹公司由長虹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長虹美菱”)100%控股,后者的控股股東為四川長虹。
在財報中,四川長虹也強調,其冰箱(柜)及空調、洗衣機、廚衛及小家電等業務分部為長虹美菱旗下業務。
事實上,長虹美菱與小米在空調產品上的合作關系可以追溯至2017年。據綜合報道,2022年至2023年,長虹宏源基地先正式承接小米部分項目的聯合開發任務,并在該基地下線第20萬套小米空調。
此外,據華創證券測算,2023年,小米代工收入占長虹美菱空調內銷收入比重超50%。
對于長虹跟小米空調是否有合作一事,在投資者平臺,四川長虹也進行了回應:“公司旗下長虹美菱之子公司長虹空調與小米在空調產品方面有業務合作。”
長虹美菱方面也證實:“小米是公司的重要客戶之一,公司與小米在家電產品上有著持續深層的合作,并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系。”
針對長虹與小米在空調業務上的合作情況,以及小米空調代工業務占據長虹營收比重等情況,源媒匯分別向四川長虹及長虹美菱致函詢問,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昔日“電視之王”為何甘愿做空調代工?此前,長虹美菱方面曾對媒體表示,代工利潤雖低但仍高于自營。
在自身品牌市場競爭力不足的情況下,為快速增長的新興品牌代工成為務實選擇。
這一策略成效顯著。2024年小米空調出貨量超過680萬臺,同比猛增50%以上,銷量躍居行業第四,僅次于美的、格力和奧克斯。長虹作為主要代工廠,自然獲益匪淺。
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長虹美菱的空調業務實現營收154.07億元,同比增長33.2%;占總營收比例也從47.45%增至53.87%,成為公司業務的“扛把子”。
圖片來源:長虹美菱2024年年度報告
空調業務飆升背后,毛利率壓縮也較為明顯,這與其“代工業務”或脫不開關系。2024年,長虹美菱的空調業務毛利率從2023年的8.94%降至6.96%,遠低于同期的冰箱、冰柜業務毛利率。
圖片來源:長虹美菱2024年年度報告
而小米空調的崛起秘訣在于兩點:一是價格穿透力,延續小米一貫的高性價比策略;二是智能生態聯動,將空調融入整個智能家居生態。這種模式對長虹而言是一把雙刃劍——短期帶來訂單,長期可能培養強大的競爭對手。
03
并非長久之計
代工雖能緩解燃眉之急,但絕非長久之計。
此前,小米便已宣布在武漢建設智能家電工廠,預計2025年底投產,屆時將實現“空冰洗”的自研自產。其中,到2026年該工廠年產小米空調數量有望達到300萬臺。這對于四川長虹這類代工企業而言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就小米自建智能家電工廠一事,近日四川長虹回應媒體稱,目前與小米的合作不受影響,短期內還是穩定的。
在家電業務上,四川長虹還存在對于前五大客戶依賴相對過重的情況。
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至2024年,長虹美菱對前五大客戶合計銷售金額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為55.82%、55.11%。其中,前五名客戶銷售額中的關聯方銷售額,占年度總銷額比例為32.95%、27.96%。
也就是說,一旦像小米這樣的重要客戶確定要縮減對外代工份額,四川長虹的家電業務或將受到影響。
面對市場的復雜變化,在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預告中,四川長虹方面也表示,下半年將秉持“風險應對抓機遇、強基固本提質效、整合創新謀發展”的經營方針,推動公司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可是,在毛利率低、盈利依賴政府補助等問題之上,這樣的“口號式”方針,能否助力四川長虹走出困境,尚未可知。
不過,美的、格力等家電巨頭的轉型經驗,或許值得四川長虹借鑒。
譬如,美的在全球建立了多品牌矩陣,針對不同市場采取差異化策略——在東南亞推行“東芝+美的”雙品牌,在北美以美的主品牌為主、歐洲探索新品牌模式;格力則持續加碼核心技術研發,2024年研發投入增至69億元,聚焦空調節能、智能升級。
憑借上述不同的發展路徑,美的、格力也坐穩空調“雙雄”之位。根據奧維云網數據,2024年美的家用空調產品在國內線上線下市場份額均位列行業第一;格力品牌家用空調線上零售額份額為25.40%,位居行業第一。另有數據顯示,格力以超15%的占有率,在國內中央空調市場連續13年拔得頭籌。
在這樣的絕對市場份額優勢下,即使是甘做他人光環下的“影子”制造商,留給四川長虹的時間也不多了。尤其是伴隨著小米投資自建空調工廠,這樣的不確定性也正在不斷被放大。
部分圖片引用網絡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