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經濟成績單,GDP同比增長了5.3%。這個數字表明中國經濟打了一場漂亮的突圍戰。
即便4月我們跟老美打了場關稅戰,二季度增速依然穩在了5.2%。這背后是新智生產力爆發,比如工業機器人產量飆升了26%,3D打印機直接暴漲了44.9%。
再加上超長期特別國債和消費補貼政策發力,上半年家電銷量猛增長了30.7%。中國經濟的體量還是大,韌性還是足,從來不看任何人的臉色。
但是,老百姓的體感溫度還是很依賴GDP的。簡單點說,GDP實際增長5.3%,看著光鮮,可名義增速只有4.6%左右。因為物價持續低迷,企業增速不增收,工人加班不加薪。
有人算過一筆賬,民營GDP每少增長1%,全國居民收入就縮水8000億。再加上房價陰跌,理財收益滑坡,體感自然是很差的。
對比老美,兩國民義增速都是4.6%,但老美通脹超3%,老百姓工資被動上漲。我們物價連續八季度疲軟,企業不敢漲價,員工更難漲薪。同時,老美勞動者能分到GDP蛋糕的60%,而我們只有50%,相當于每創造10塊錢財富,我們少分1塊錢。
按照我們過去的經驗,分配問題我們并不擅長,我們更擅長的是用增速來彌補體感的問題。所以破局的關鍵還是在于把名義增速推到6%以上,這個6%其實是個關鍵點。我們是從19年開始,增速低于6%的。等增速傳導下來,也就是20年疫情的時候,大家的體感開始變差,然后一直持續到現在。所以為什么每年5%的GDP增長率還是感覺就業難?就是因為這個。
就業難又意味著消費低迷,而且就業方面有個很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發展速度太快,大部分60后退休前所做的工作,基本是現在新增勞動人口不愿意從事的工作。所以雖然退休人員多出來很多,但實際上這些本來應該空出來的崗位沒能成為就業率的補充。
同樣的,我們有的產業是遠超5.3%這個數字增長的,搭配上我們現在的5.3%的增速,有的產業衰退也是十分劇烈的。而且驕傲的中國人會把滴滴和外賣員當做最后的選擇,但是這兩個群體在全世界都算是就業人員。所以這5.3%雖然完成了預期,但是也只夠我們14億人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所以我們一直的預期就是死保這5%,不然就是不破不立了。未來還是只能以觀后效,要么等總量基數繼續擴大,要么只能等現代科技革命的進一步全面爆發。這樣通過產業升級才能把借新還舊的債務延續下去,同時才能通過新的技術和新的工作崗位機會,去擴容我們未來的就業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