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當保險條款中的醫學標準與現實診斷存在差距,理賠糾紛便隨之而來。近期一起雙耳失聰保險理賠案引發關注,被保險人聽力檢測顯示嚴重受損,卻因未完全符合保險合同約定的"90分貝"標準而遭拒賠。這起案件不僅關乎個體權益,更折射出保險條款醫學標準與臨床實踐之間的鴻溝,值得深入探討。
案情簡介
2023年5月,張某因持續耳鳴、聽力下降就醫,經純音測聽檢查顯示雙耳平均聽閾為85分貝,醫院診斷為"雙耳感音神經性聾(重度)"。張某隨即向承保其重大疾病保險的A保險公司申請理賠。A保險公司以保險合同明確約定"雙耳失聰需平均聽閾大于90分貝"為由出具拒賠通知書。張某認為其聽力損失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且多家醫院診斷證明其聽力障礙已達臨床認定的殘疾標準。保險公司則堅持合同條款優先原則,強調醫學診斷標準不能替代合同約定。雙方爭議焦點在于:當臨床診斷與保險合同醫學標準不一致時,應當以何種標準作為理賠依據。
醫學視角:雙耳失聰的診斷標準
從醫學專業角度,雙耳失聰(雙側感音神經性聾)是指雙耳聽覺功能嚴重受損的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平均聽閾大于80分貝定義為"極重度聽力損失",臨床上這類患者已無法依靠殘余聽力進行正常交流。我國《殘疾人殘疾分類和分級》國家標準規定,雙耳平均聽閾≥91分貝即符合聽力殘疾二級標準。純音測聽作為診斷金標準,需要在500Hz、1000Hz、2000Hz三個語音頻率下測定聽閾。
本案中,張某的85分貝檢測結果雖未達保險合同約定的90分貝,但已遠超WHO定義的極重度標準。臨床實踐中,80分貝以上的聽力損失患者已基本喪失言語識別能力,必須依賴助聽設備或手語交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測聽環境、設備校準狀態及患者配合程度都可能導致±5分貝的檢測誤差。這提示保險合同機械采用某一具體分貝值作為理賠門檻,可能忽視臨床診斷的復雜性和個體差異。
何帆律師解讀
本案的核心法律問題在于:當保險合同約定的疾病標準與臨床醫學普遍認知存在差異時,應當如何認定保險責任。從保險法理角度分析,需重點考量以下三方面:
第一,格式條款的解釋規則。根據《保險法》第三十條規定,采用保險人提供的格式條款訂立的保險合同,對條款有爭議時應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本案中"雙耳失聰"的定義存在兩種解釋:一是嚴格按照合同約定的90分貝技術標準;二是參照臨床醫學普遍認可的極重度聽力損失標準(通常為80分貝以上)。法院在類似案件中往往認為,被保險人作為普通消費者,對"失聰"的理解應基于生活常識和醫學常規認知,而非專業細分標準。當保險人自行設定嚴于臨床的標準時,應承擔更嚴格的提示說明義務。
第二,醫學標準的發展性。現代聽力學已發展出多種評估體系,除純音測聽外,言語識別率、聽覺腦干反應等指標同樣重要。保險合同固守單一參數標準,可能違背醫學發展規律。有判例指出,重大疾病保險期間往往較長,保險人以投保時的技術標準限制多年后的理賠認定,顯失公平。特別是當被保險人聽力損失已明顯影響基本生活功能時,機械拒賠有違保險補償初衷。
第三,舉證責任的分配。根據保險法司法解釋,被保險人已完成初步舉證責任,證明其聽力障礙程度及與保險事故的關聯性。若保險人主張未達理賠標準,應舉證證明其標準設定的合理性及已盡明確說明義務。實務中,法院常要求保險公司證明:該90分貝標準具有特殊醫學依據;投保時已向投保人特別說明該標準與常規認知的差異;該標準不違背禁止不當獲利原則。
從司法實踐看,類似案件存在兩種裁判路徑:一是嚴格按合同文字執行,支持保險公司拒賠;二是運用疑義利益解釋原則,認定當被保險人聽力損失已達臨床重度標準時,保險人不得以細微分貝差異拒賠。后者漸成趨勢,尤其當被保險人能證明聽力障礙已導致工作生活嚴重受限時。
需特別提醒的是,個案結果受多重因素影響:投保時健康告知是否完整、保險人提示說明是否充分、臨床檢查的全面性等。例如,有案件因被保險人同時存在噪聲暴露職業史而被認定未如實告知;也有案件因保險公司未能證明90分貝標準的科學依據而敗訴。被保險人在理賠時應注意保存完整診療記錄,必要時通過司法鑒定固定聽力損失程度證據。
對比案例:嚴格按約賠付的司法實踐
在2021年某類似案件中,李某因雙耳平均聽閾88分貝申請理賠,法院最終支持了保險公司拒賠決定。該案特殊之處在于:1.保險合同特別用加粗字體標明"以純音測聽500Hz、1000Hz、2000Hz三個頻率平均值嚴格大于90分貝為準";2.投保時保險公司提供了詳細的聽力標準說明文件并由投保人簽字確認;3.被保險人存在長期未治療的慢性中耳炎病史,可能影響聽力穩定性。法院認為,當保險人對專業標準盡到充分說明義務且標準本身不違反醫學基本原理時,應當尊重合同約定。
兩案對比可見,裁判差異主要源于保險人履行說明義務的程度、標準設定的合理性以及被保險人的個體情況。這提示消費者在投保時應特別關注疾病定義條款,對存疑的標準要求保險公司書面解釋;出險時則應全面保存醫學證據,必要時通過專業律師協助維權。
結語:遇到重疾險拒賠,為什么找對律師很重要?
回到張某的案子,他的 85 分貝和條款的 90 分貝,看似只差了 5 分貝,但背后牽扯的醫學判斷、條款解釋、證據收集,每一步都可能影響最終結果。這也是為什么說,每個保險理賠案都像 “帶著細節的拼圖”,少一塊或者拼錯一塊,結果可能就完全不同。
比如張某的聽力測試有沒有可能存在誤差?保險公司在投保時到底有沒有明確說明 “90 分貝” 和臨床標準的差異?這些細節,普通人可能想不到,但專業的保險理賠律師卻能精準捕捉 —— 像何帆律師,既有醫學背景,能看懂病歷里的專業術語,知道哪些檢查結果更有說服力;又當過保險公司法律顧問,清楚他們拒賠時常用的 “套路” 和背后的漏洞;更有法官經驗,審理過大量保險糾紛,知道法院更關注哪些細節,能制定最有效的訴訟策略。何帆律師電話18096002027畢業于985大學法學專業,全國風險代理,免差旅費。
所以,遇到重疾險拒賠別慌,也別覺得 “條款寫死了就沒辦法”。及時找對專業律師,把病歷、合同、溝通記錄等證據理清楚,才能更有把握拿回屬于自己的保障。畢竟,保險拒賠的背后,往往不是 “能不能賠”,而是 “怎么證明該賠”—— 這正是專業律師能幫你做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