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東亞杯落幕僅24小時,足協火速拋出2枚重磅炸彈。
第一枚:久爾杰維奇下課,第二枚:9月集訓取消,這種前所未有的決策密度讓整個足壇措手不及。
1天2決定背后,足協到底在急什么?這種急剎車式調整,真能救得了中國足球?
作者-F
足協24小時連環炸彈:這次真急了
中國隊1-0擊敗中國香港隊的喜悅還沒散去,足協的連環決策就像炸彈一樣在足壇爆炸。
按照以往慣例,足協的重大決策都需要30-60天的醞釀期,從內部討論到對外宣布,程序復雜且謹慎。
可這次不一樣了。東亞杯12月17日結束,12月18日上午,久爾杰維奇下課的消息就傳遍了足壇。
緊接著,9月份國足集訓和友誼賽取消的消息也被官方確認,這種決策密度在足協歷史上極其罕見。
更讓人意外的是,久爾杰維奇的去向也同步曝光:他將轉任07年齡段國青隊主教練,準備沖擊U20亞洲杯和世青賽。
《北青體育》獨家披露,這個安排早在東亞杯前就有眉目,足協對久爾杰維奇的能力還是認可的。
從2018年跟隨楊科維奇來華,久爾杰維奇在中國足壇摸爬滾打了7年,對國內球員的特點了如指掌。
今年他執教的國青隊在U20亞洲杯小組賽力壓卡塔爾晉級,雖然1/4決賽被沙特絕殺,但表現可圈可點。
王鈺棟、蒯紀聞、劉誠宇等國青小將已經跳級入選國家隊,這讓足協看到了青訓的希望。
球迷的反應五味雜陳。有人說這是"病急亂投醫",有人覺得這是"亡羊補牢"。
但不管怎么說,24小時連環決策的背后,透露出足協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和焦慮情緒。
急剎車背后的算盤:救命稻草還是飲鴆止渴?
足協這次急剎車,表面上是因為東亞杯成績不佳需要調整,但深層原因遠比這復雜。
第一層考量:國足提前無緣2026年世界杯,繼續集訓和友誼賽確實意義不大。
伊萬科維奇帶隊期間,國足在世預賽中表現糟糕,18強賽希望渺茫,附加賽更是天方夜譚。
第二層考量:足協需要時間來甄選新主教練,1-2個月顯然不夠。
按照以往經驗,尋找合適的外教至少需要3-6個月,涉及談判、體檢、工作許可等多個環節。
取消9月集訓,可以讓足協有條不紊地進行教練選拔,避免"趕鴨子上架"的尷尬。
第三層考量:從短期沖擊轉向長期建設,這可能是足協思路的根本轉變。
過去20年,中國足球總是圍繞著4年一個周期的大賽來建隊,臨時抱佛腳成了常態。
每次大賽前匆忙換教練,打完就散伙,國家隊就像沒根的浮萍,永遠找不到穩定的方向。
現在把久爾杰維奇調去帶國青,說明足協開始重視人才培養的連續性。
但問題在于,這種"救急"式的調整,到底是救命稻草,還是飲鴆止渴?
如果新教練又是一個水貨,那這次暫停不過是為下一次失敗爭取時間而已。
中國足球的鏡子:日韓做對了什么,我們錯在哪里?
要理解足協這次調整的意義,不妨看看日韓足球是怎么成功的。
日本足球的崛起,靠的是47萬注冊球員的龐大基數,而中國只有8000名職業球員。
這個數字差距,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中國足球的根本問題:基礎太薄弱。
韓國足球的成功,源于20年如一日的長期規劃,從青訓到職業聯賽都有明確的發展路徑。
反觀中國足球,總是被眼前的成績牽著鼻子走,4年一輪回的短視思維根深蒂固。
更典型的是德國足球。2006年世界杯后,德國足協痛定思痛,啟動了青訓革命。
德國人花了10年時間重建青訓體系,2014年世界杯奪冠就是最好的回報。
中國足球呢?永遠在找"救世主",從外教到歸化球員,就是不肯下功夫搞基礎建設。
這次久爾杰維奇轉戰國青隊,對球員、俱樂部、球迷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對球員來說,職業發展路徑可能會更加清晰,從國青到國家隊的上升通道有望打通。
對俱樂部來說,青訓投入與回報的關系需要重新考量,人才培養可能比引援更重要。
對球迷來說,期待與現實的心理調適是個大考驗,短期內可能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最關鍵的是,這面"鏡子"照出了中國足球的真實差距。
別人用20年時間建立的體系,我們總想用2年時間超越,這本身就是不現實的幻想。
重啟鍵按下了,但中國足球的"死機"能治好嗎?
足協按下了"重啟鍵",但中國足球長期以來的"死機"狀態,真的能靠這次調整治好嗎?
從新教練選擇來看,足協面臨三種可能路徑:繼續找洋帥、啟用本土教練、或者采用"洋帥+本土助手"模式。
網上傳言德國人克林斯曼可能來華,但足協至今沒有正式回應,說明選擇過程依然充滿變數。
從青訓改革來看,現實阻力不容小覷。校園足球推廣難、家長觀念轉變慢、專業教練缺乏等問題依然存在。
最大的阻力可能來自利益格局的調整。傳統的"外教依賴癥"背后,涉及復雜的商業利益鏈條。
要真正實現青訓優先,需要重新分配資源,這必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奶酪"。
從時間窗口來看,年底亞洲杯前是個關鍵節點,新教練必須在此之前到位。
這給足協留下的時間并不多,既要慎重選擇,又不能拖太久,平衡起來并不容易。
更重要的是,這次調整能否真正實現從"治標"到"治本"的轉變?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足球總是在"改革"和"回潮"之間搖擺。
每次大賽失利后都會有改革的呼聲,但一旦有了點成績,老毛病就會復發。
這次能否打破這個怪圈,關鍵在于足協能否真正堅持長期主義,而不是被短期壓力綁架。
從更深層次看,這不僅是足球問題,更是中國體育治理現代化的縮影。
如何在競技成績和長遠發展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結語
說到底,足協這次"急剎車"可能不是沖動,而是一次遲到的理性回歸。
中國足球正站在十字路口,選擇青訓優先還是繼續短期主義,將決定未來十年走向。
你覺得這次調整是破釜沉舟的改革,還是又一次換湯不換藥的折騰?咱們評論區見。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