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7月16日第4版)
在即將撤并的云南村小,上海老師帶來音樂舞蹈課
“我安靜地彈琴,孩子們給我小紅花”
日前,在上海市援滇干部聯絡組昭通市閔行小組的協調下,來自一心慈善基金會的34名志愿者帶著上海小囡,來到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羅坪小學交流支教。
學校所在的羅坪村是苗鄉。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跨界音樂人張康明帶來《一顆種子》音樂舞蹈課。這是上海老師精心編排的。張康明說:“來之前,我以為是把音樂教育從所謂的文化藝術發達地區帶往云南。其實不是這樣。這里的小朋友在大山里面無拘無束,天真爛漫。音樂在這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然生長。我安靜地彈琴,沒有語言交流,孩子們依然會給我小紅花。”
因為山區苗寨的生源日漸減少,羅坪小學已經接到正式通知,這個學期結束后,學校將被撤銷,所有孩子并入鄉鎮一級學校就讀。撤點并校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也帶來了微妙的情緒。校長彭華此前給上海打電話,有些忐忑地問,學校即將不在了,支教活動是否還能按計劃進行?他說:“希望孩子們能有更好的發展,將來能有走出大山的機會,這次站好最后一班崗。”
近日,上海一心慈善基金會、頂睦家園聯合主辦的公益樂學營活動在羅坪小學舉行。
孩子們的生活也折射了苗鄉社會的變遷。綏江縣城位于金沙江畔,在向家壩水電站上游約100公里。向家壩水電站至上海的(B100)800千伏直流特高壓國產化示范工程是國內輸送電壓等級最高最先進的電力系統之一。為了服務水利設施以及配合脫貧攻堅,過去十年,這里開展了不同體量的移民與易地搬遷工程。
自從閔行區對口援助昭通市以來,變化更加明顯。去年,上海援滇在羅坪村開展鄉村振興示范點提升項目,計劃新建五個蜂巢民宿、旅游步道200米,以及相關配套水電基礎設施。建成后預計羅坪村129戶564人受益,群眾可以參與農家樂經營、客棧經營、旅游小商品出售、就近務工。此舉將有利于促進村民就業增收及村集體經濟發展。
在社會事業方面,很多上海援滇干部關注山區的“一老一小”。上海老師來到云南,除了上藝術教育課,還向孩子們展示講解水電站運行的原理,告訴他們發出的電送到了祖國的哪里,讓孩子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今年羅坪小學的學生們也將回訪上海,與上海的孩子再見面。
羅坪小學所在的蝴蝶苗寨,有許多角落都能看見這樣的一塊牌匾,上面寫著“滬滇協作 上海援建”字樣。它記錄著滬滇協作一批又一批援滇干部的辛勞和成果。山寨里的村民們得知是從上海來的志愿者,都更添了一份親近和信任。未來,山鄉的持續巨變,將帶來更多的希望。
來源/文匯報 記者 沈竹士
終審/胡華玉 編審/保進 劉玉 校對/何淑倩格 編輯/馬思
投稿/ ztsxwzx@126.com
轉載請注明來自 “微昭通” 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