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越南人上一秒跟你好的穿一條褲子下一秒就能拉黑你?”
相信很多去過越南的中國人都經歷過這種突然被越南人冷落的情況。
那么越南人為什么會突然“變臉”呢?
這背后又藏著哪些我們看不到的問題呢?
在越南被人笑著遞煙和被人笑著刪好友,可能只隔了一頓飯的工夫。
這地方的熱情像一口淺井看得見非常清澈的底,但你千萬別一猛子扎下去,會磕著頭。
有位網友老王稱,在河內西貢混了小半年,回來煙抽得都慢了,他說那兒的人情世故,都藏在半秒的遲疑和挪開的眼神里。
剛到河內那會兒老王覺得自己像個移動的景點,穿著人字拖去巷口嗦粉,整條街的目光能瞬間聚焦,從擦桌子的大媽到追打的小屁孩的眼神齊刷刷地盯過來。
那目光不兇,就是純粹的審視,像海關的X光機,非要把你從里到外掃一遍,然后在你腦門上“啪”蓋個戳,這是疑似來自中國的物種。
他后來才咂摸出味兒來,在越南這種地方,黑頭發(fā)黃皮膚不耽誤你當“珍稀動物”。
這感覺跟我們老家村里來了個金發(fā)碧眼的洋女婿,全村老少都得趴墻頭看個究竟是一個道理。
這是一種不帶評價的好奇,是文化背景板上最直接的投影,你還沒開口身份標簽就已經被預設好了。
還有越南人學中文的熱情,有時會讓你產生一種“我們本是一家”的錯覺。
老王在網吧結賬,老板娘看他掏出手機,冷不丁用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說:“支付寶?”
看他愣住老板娘又補了句:“自己人方便!”的口音,比某些港臺明星都地道。
問她跟誰學的,她指指墻上掛著正在播放《甄嬛傳》的電視!
峴港海邊租摩托的小哥看見老王,就算隔著五米遠就開始揮手打招呼了,油門一擰湊過來大著嗓門喊:“兄弟!看海啊!”那熱情得讓你感覺不租他的車都對不起這聲“兄弟”。
可這熱情往往是商業(yè)模式的一部分,它是一件精心打造的工具,用來撬開你的錢包。
但是你要真掏心窩子問一句:“你們覺得中國人怎么樣?”剛才還稱兄道弟的小哥會立刻切換模式,眼神飄忽地打個哈哈:“都挺好,看人嘛。”
然后舉起酒杯把話題引向天氣和足球,語言的橋搭起來了,心與心之間卻還隔著一條商業(yè)護城河。
生意場上的邊界感好歹有跡可循,但生活里的那條紅線才最叫人猝不及防。
老王在胡志明市租的房子,房東大叔是個笑瞇瞇的瘦老頭,入住第一天,看老王滿頭大汗地扛行李,大叔端來一盤冰鎮(zhèn)好的紅毛丹,甜得齁嗓子。
頭幾天還時不時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粉來敲門,說“一個人吃沒意思”的房東,會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直接和你疏遠。
轉折發(fā)生在一個平平無奇的下午,老王圖省事把剛買的二手電動車停在了大叔家門口的屋檐下,一個他自認為絕不礙事的角落。
第二天大叔臉上的笑意還在,但是臉上的表情卻非常冷淡,他指了指車,語氣客氣得像陌生人一樣的說:“這個地方不太方便停車哦。”
老王聽到后連聲道歉趕緊把車挪開,大叔笑著點了點頭就沒再說別的話。
從那天起芒果和牛肉粉就消失了,如果在樓道里遇見大叔依然會點頭微笑,但那笑意再也暖不進眼睛里。
老王后來才懂越南人的熱情是有“管轄范圍”的,在圈子外他可以對你無限包容。
可一旦你越界,哪怕只是半個車輪的距離,觸碰到了他視為“領地”的規(guī)矩,那份親近感會瞬間蒸發(fā)。
“井水不犯河水”,這是刻在他們骨子里的生存哲學,你不能冒犯他的規(guī)矩才是前提。
在古城會安有個賣竹編的老板,手藝非常好,老王看他在給一個竹蜻蜓上漆,于是蹲下來跟他聊天。
老板聽說老王在中國是搞互聯(lián)網的,每天忙得飛起,突然停下手里的活,抬起頭眼神復雜地說了句:“你們太快了,我們學不來。”
這話聽著像自謙,卻讓老王心里咯噔一下,他聽出來了,這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愿意這么做。
這句話背后其實藏著一種極為矛盾的心態(tài),既羨慕中國那種摧枯拉朽的發(fā)展效率,又對自己慢悠悠的生活節(jié)奏有種近乎頑固的守護。
那句“學不來”,翻譯過來其實是,我承認你很強,但我不想變成你那樣。
我不想我的生活被工作目標和項目追著跑,不想下午茶的咖啡變成提神的功能飲料。
這是一種弱勢文化面對強勢文化時,既想借光又怕被吞噬的本能防衛(wèi),它在合作和交流中劃出了一條心理底線,大家可以一起賺錢,但你別想改變我的活法。
最讓老王感到五味雜陳的還是那些親密無間后的“一鍵疏遠”,他在峴港認識一個導游姑娘,中文講的非常流利,性格也開朗活潑,帶他吃遍了犄角旮旯的美食。
臨別時姑娘大大方方地摟著他肩膀合影時叮囑他:“一定要發(fā)朋友圈哦,紀念我們的友誼!”
老王剛把照片發(fā)出去,姑娘的私信就來了,帶著個可憐兮兮的表情說:“哥,能不能把那張合照刪掉?或者設為我爸媽不可見?他們看到會罵我的。”
這種事不止發(fā)生過一次,和老王一起喝酒吹牛的越南當?shù)嘏笥眩弦幻脒€勾肩搭背,下一秒就會在你舉起手機時下意識地躲開。
咖啡館里跟你聊得火熱的小哥,會親熱地給你續(xù)杯,可你一提“拍個視頻發(fā)抖音”,他會立刻笑著擺手:“不好不好,我害羞。”
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是歷史在個人記憶里投下的長長陰影。
老一輩人對北方鄰居復雜的情感像一種遺傳密碼,悄悄傳遞給下一代,在許多越南家庭里,和中國人走得太近,依然是一件需要向長輩解釋,甚至會引發(fā)家庭矛盾的事情。
那種公開場合的親密對他們而言,可能意味著一種身份上的風險,所以那笑容是真的,那一下午的陪伴也是真的。
但那個刪除鍵,和那句“不好不好”同樣真實得不容置疑。
后來老王離開前的最后一頓散伙飯,一個越南哥們喝得滿臉通紅,借著酒勁拍著他的肩膀,低聲說了一句讓他記到今天的話:“老王,我們是朋友,但我們和你們做事還是會有點距離的。”
這句話像一把鑰匙捅開了一切的謎團,那層距離不是憎惡,更不是排斥,甚至不是防備。
它就像是一種帶著尊重的分寸感,一種心照不宣的文化契約,也像那扇精致的紗窗,我們能看到彼此的表情,聽到彼此的笑聲,但誰也不會冒失地把手伸過去。
那么大家看完老王在越南的經歷之后,還有什么想要說的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