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文明史》
【日】古館恒介 著
2025年7月出版
如果被問及人類作為動物的一些特點,大家會怎么回答呢?筆者首先想到的是人類的大腦發育得更好。除此之外,可能還會有直立行走、會說話等答案。然而,人類還有其他鮮為人知且值得炫耀的重要特長,就是你和我都具備的——相對更小的腸胃。
眾所周知,維持大腦活動通常需要大量的能量。但是,實際上,腸胃和大腦一樣,也是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消化器官不僅要分解食物、吸收營養物質,還要將食物殘渣和陳舊細胞作為廢物排出體外。腸胃運作需要巨大的能量,這是理所當然的。
與人類體重相當的大多數哺乳類動物的大腦只有人類大腦體積的約五分之一,而腸胃的長度卻是人的兩倍。也就是說,我們人類擁有相對較大的大腦和較小的腸胃。其他靈長類動物也是如此,按照體重進行比較,腸胃越小的靈長類動物的大腦越大。
為了給大腦提供足夠的能量,在大腦不斷變大的過程中,人類的祖先通過縮小腸胃、減少消化器官的能量消耗來達到平衡。
但是,腸胃縮小存在一定的風險。腸胃縮小意味著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其結果就是身體攝取的能量會減少。那么,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首先就是要攝取營養價值更高的食物,所以我們的祖先開始食肉。在靈長類動物中,沒有比人類更喜歡吃肉的了。毫無疑問,人類祖先通過肉食補充營養,讓大腦變得更大,而更大的大腦給我們的祖先帶來了能夠利用火的智慧。
隨著大腦的發育和腸胃的縮小,人類以利用火為契機,朝著遠超開始食肉時的變化方向不斷進化,而這一切都要歸功于烹飪的發明。
經過敲打、切碎、搗爛等加工后,再對食物進行加熱處理,這就是“烹飪”。如此定義烹飪,就能理解烹飪為身體帶來的好處——烹飪食物能夠急劇減輕胃腸吸收食物的負擔。
首先,對食物進行物理加工可以減輕在口中咀嚼的負擔。其次,經過加熱,食物變得柔軟、更容易咀嚼。野生黑猩猩每天用在咀嚼上的時間超過6小時,對比之下,就能看出這種加工的效果十分顯著。
加熱還能帶來另一種決定性的變化——熱量會使淀粉和蛋白質發生改變,顯著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代表性的淀粉類食物——馬鈴薯——經過加熱烹調,能夠被消化吸收的卡路里增加了近一倍。
生雞蛋這種代表性的蛋白質類食物也是如此。通過加熱,人類可以食用卡路里密度較高的食物,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食量,縮小消化器官了。
現在,我們的食量只有大型類人猿的一半左右。我們看似吃得不少,但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多。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加熱烹飪。
加熱食物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殺死附著在食物上的細菌,由此可以防止細菌侵入體內,減輕免疫系統的負擔。
烹飪是一項偉大的“發明”,它可以減輕消化器官的負擔,使吸收的能量最大化,使腸胃相對地變小。
總而言之,我們的祖先通過“烹飪”食物,將部分需要消化器官完成的工作“外包”了出去。
如此一來,剩余能量就會被集中投放到大腦,而這決定了我們祖先進化的方向。由此可見,我們現代人類之所以能夠擁有極高的智慧,與祖先使用火有很大關系。
火的使用作為一種抵御外敵的措施,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周圍的外部環境,也使內部環境,即人類的身體,在進化過程中逐漸發生了變化。火的使用改變了一切,這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能源革命。
人類的繁榮正是從這一刻開始的,而這也是人類在100多萬年后建立了無與倫比的文明社會,面臨因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這一難題的起點。
歡迎關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