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產業正經歷一場微妙的政策調整。繼7月2日美國商務部解除新思科技、楷登電子和西門子EDA三大芯片設計軟件供應商的對華出口限制后,7月15日又傳來重磅消息:AMD的MI308芯片與英偉達的H20芯片獲美國政府許可,即將重啟對華銷售。這一系列政策松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科技競爭格局、企業利益訴求與地緣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將滲透到芯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政策反轉:從全面封鎖到選擇性放開
美國對華芯片限制政策的轉向,在短時間內呈現出明顯的“U型曲線”。今年5月,特朗普政府延續并升級了拜登時期的出口管制措施,不僅將AI芯片的算力閾值下調30%,還突然叫停三大EDA供應商對華服務——這直接導致國內12nm以下先進制程芯片設計項目被迫停滯,中芯國際等企業的3nm研發計劃面臨工具鏈斷裂風險。當時美國商務部宣稱,此舉是為“防止敏感技術被用于軍事領域”,但產業界普遍認為,這是試圖遏制中國在AI與半導體領域自主突破的關鍵一步。
然而,政策執行僅一個多月便出現松動跡象。從時間線看,6月中旬開始,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連續三次致函白宮,警告稱“無差別限制將導致美國企業喪失24%的全球市場份額”。具體到企業層面,損失數據觸目驚心:AMD因MI308芯片出口受阻,預計年營收減少8億美元;英偉達更甚,H20芯片的銷售禁令已造成25億美元直接損失,全年預估損失高達55億美元;而三大EDA供應商在中國市場合計占據70%以上份額,禁令導致新思科技當月股價下跌8.3%,楷登電子訂單取消量同比激增40%。這些數據成為推動政策調整的關鍵變量。
博弈焦點:企業游說與戰略平衡的雙重邏輯
此次政策松動的背后,是美國政府與產業界的深度博弈。6月下旬,英偉達CEO黃仁勛與特朗普的會面具有標志性意義——這位芯片巨頭掌門人直言,“限制對華銷售不會阻止中國發展AI,只會讓美國失去技術領導地位”。隨后,AMDCEO蘇姿豐跟進,計劃在華盛頓AI峰會上向政府提交《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穩定報告》,強調“精準管控而非全面脫鉤”的必要性。
從政策文本看,此次調整體現出明顯的“精準切割”特征:放開的EDA軟件主要針對14nm以上成熟制程,對7nm以下先進制程仍保留限制;AMD的MI308與英偉達的H20均為“特供版”——前者算力較原版MI300降低40%,后者刪減了部分高速互聯功能,剛好卡在美方設定的“安全閾值”內。這種設計既回應了企業的市場訴求,又試圖維持技術代差優勢。
分析指出:“這是特朗普政府‘交易式思維’在科技領域的體現——用部分技術放開換取對華談判籌碼,同時避免國內芯片產業遭受不可逆損傷。”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松動恰逢中美經貿磋商重啟,美方或許希望借此緩和科技領域緊張關系,為農產品、能源等領域的談判創造空間。
產業影響:短期紓困與長期博弈的并行
國內企業的“喘息窗口”
政策松動對國內產業鏈的利好立竿見影。在芯片設計環節,三大EDA供應商恢復服務后,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企業的成熟制程項目已陸續重啟。某頭部Fabless企業工程師透露:“之前用替代工具鏈開發的項目,現在可切換回新思科技的PrimeTime進行時序驗證,效率提升至少30%。”而AMD與英偉達芯片的回歸,直接緩解了國內AI算力的“饑渴癥”——相關機構測算,H20與MI308的聯合供應可滿足國內約25%的大模型訓練需求,采購成本預計下降15%-20%。
市場反應同樣敏銳。7月16日,國內AI服務器廠商中科曙光股價上漲5.2%,芯片設計公司兆易創新漲幅達3.8%。產業鏈調研顯示,已有12家國內企業向AMD提交MI308的采購意向,訂單總量超1.5萬片。
技術自主化的“壓力測試”
但短期利好難以掩蓋長期隱憂。此次放開的技術仍存在明顯“天花板”:EDA軟件的先進模塊(如7nm以下物理驗證工具)仍被禁售,H20與MI308的算力僅能滿足中等規模模型訓練,無法支撐超大規模模型研發。這意味著國內企業若想在尖端領域突破,仍需依賴自主創新。
事實上,外部壓力已倒逼出顯著成果:華為海思自研的EDA工具鏈已實現14nm全流程覆蓋,2025年上半年設計定案量同比增長80%;寒武紀思元6B芯片在圖像識別任務中的性能已接近英偉達A10,且成本降低40%。行業觀察認為:“美國的‘限制性放開’策略,反而加速了中國芯片產業的‘去美化’進程——2024年國產EDA工具市場份額已從2020年的3%提升至11%。”
未來走向:在開放與自主中尋找平衡
美國此次政策調整并非終點,而是全球芯片產業博弈的新起點。從趨勢看,三大變量將決定未來走向:其一,美國大選臨近,科技政策可能隨政治周期波動,企業需做好“政策反復”的風險預案;其二,中國在成熟制程與AI芯片領域的自主突破速度,將直接影響美方的管控尺度——若國產7nm工藝實現量產,不排除美方進一步放寬限制的可能;其三,全球半導體產能重構進程中,東南亞、印度等新興市場的爭奪,可能促使中美在技術標準上形成新的妥協空間。
對國內產業而言,理性的應對策略應是“雙軌并行”:短期內充分利用政策松動窗口,通過國際合作提升技術水平;長期則需持續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在EDA算法、先進封裝、AI芯片架構等“卡脖子”領域構建自主生態。正如行業人士所言:“全球化仍是趨勢,但‘有備份的全球化’才是安全的——別人的技術可以用,但自己的本事不能丟。”
這場從設計軟件到AI芯片的政策調整,本質上是科技霸權與市場規律的角力。在這場持久戰中,能夠平衡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的一方,終將在全球芯片產業的重構中占據主動。
本文來源:綜合自網絡
監制:張倩
編輯:李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