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大師阿西莫夫七十多年前寫下的“機器人三定律”,曾是守護人類安全的想象基石。
然而,在硝煙彌漫的烏克蘭東部,一個歷史性瞬間正猛烈沖擊著這些古老的法則:烏克蘭逼迫一群俄羅斯士兵,向冰冷的戰爭機器人投降了。
這不是科幻劇本,而是7月10日真實戰場上的一幕,在外網傳播的原視頻中,人類面向戰爭機器人的恐懼、無助,遠比文字生動。
▍向機器人投降
本次事件,由烏克蘭精銳的第三獨立突擊旅,以其代號“機械降神”的無人機連隊為主力,在哈爾科夫地區進行了這場顛覆性的進攻。
他們首次完全依賴無人平臺地面機器人綜合體(GRC)和FPV“神風”無人機發起攻擊,目標直指一處曾讓人類士兵鎩羽的俄軍堅固據點。
這場行動無疑讓人類見證了新的歷史,一臺地面機器人如無畏先鋒般撞毀俄軍碉堡;爆炸的煙塵未散,幸存的俄軍士兵驚恐地發現,另一臺冰冷的機器人正緩緩逼近他們的藏身處。
無處可逃的絕境下,他們做出了選擇——向這臺沒有生命的“終結者”宣布投降。隨后,在盤旋的空中無人機的實時監視下,俘虜被機器人遠程“押送”回烏方防線。
烏克蘭方面宣稱,這是現代戰爭史上首次確認由完全無人平臺主導并成功俘虜敵軍的進攻行動。
這絕非孤立事件。過去兩年,面對俄軍傳統力量優勢,烏克蘭已將低成本FPV無人機、地面機器人和AI彈藥編織成一張致命的“無人之網”,在偵察、打擊甚至此次的進攻俘虜中展現出驚人的效能。
在6月,烏克蘭官員就稱計劃在2025 年部署 15,000 輛地面機器人(無人地面車輛或 UGV),包括70多種不同類型機器人。同時,烏克蘭正在快速擴大無人機產量,從2022年的幾千架增至2024年的20萬架,未來更是計劃達到200萬架。
這些新型機器人武器,標志著戰爭形態的根本轉變:無人系統不再局限于后勤、排爆或偵察支援,它們正走上戰場最前沿,成為決定勝負的攻擊矛頭,甚至開始“接受”人類的投降。
戰爭的物理界限,正被機器人與算法重新定義。
▍人形機器人,更恐怖的戰爭殺手?
然而,這或許僅僅是風暴的前奏。
當外形與行動都無限接近人類的人形機器人加速邁向戰場時,引發的倫理與法律海嘯將更加猛烈。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正投入巨資競相研發這種能適應復雜地形、操作標準武器、在廢墟與巷戰中取代士兵的“終極戰士”。其潛力巨大,風險同樣駭人。
中國軍方的聲音為此敲響了警鐘。
就在前不久,《解放軍報》最新刊發文章呼吁短期內不應在戰爭中使用人形機器人,這是《解放軍報》最近幾篇探討人形機器人在戰場應用的文章中的最新一篇。
文章直指核心痛點:軍用人形機器人是“迄今為止最像人類的武器”。其高度擬人化的外形和行動,一旦造成傷害,引發的心理沖擊、法律追責和道德譴責將空前強烈,遠超傳統武器或現役無人機。
因為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倫理底線的公然挑戰——它“明顯違反了”阿西莫夫第一定律的核心:“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
文章尖銳地指出,阿西莫夫定律在現實軍事需求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急需“徹底改革”。戰場上的機器人,必須被置于戰爭法的嚴格框架之下,恪守“服從人類、尊重人類、保護人類”的核心原則。這意味著它們需要具備在復雜戰況中“及時暫停攻擊、限制過度使用武力、避免濫殺無辜”的能力——本質上,要求冰冷的機器懂得并遵守“武德”。
▍結語與未來
烏克蘭戰場上機器人“受降”的震撼畫面,如同一聲刺耳的警鐘,它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無人系統不僅能輔助戰爭,更能主導戰爭、終結戰斗。
人形機器人的潛在軍事化,更是將這場關于戰爭倫理、人類控制權、乃至人性本質的全球性辯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風口浪尖。
目前,全球機器人技術的狂奔一日千里,而法律、倫理和國際規則的堤壩能否及時筑牢?當阿西莫夫的“緊箍咒”已然松動,我們是否迫切需要為這個機器人可能成為戰場主角的未來,建立一套全新的、全球共同認可的“交戰規則”?
否則,“向機器人投降”這一幕,將不再是戰爭史上的孤例,而可能成為未來戰場上冰冷而頻繁的現實圖景。當機器人擁有了決定生死的“扳機”,我們人類真的準備好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