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十點君在選題會上和同事閑聊,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身小毛病:
有人習慣長期低頭打字,所以有著嚴重的頸椎問題;
有人天天久坐不動,所以動不動就腰痛;
有人天氣一熱,就喜歡猛吹空調,結果痛經更嚴重了。
以上種種,基本都是我們長期保持不恰當的習慣造成的。
一開始,也沒覺得這些習慣對身體不好。
甚至還覺得挺舒服的。
但時間一長,才發現自己的身體被“暗算”了。
累積了一堆小毛病。
且這些毛病一旦發作,難受起來是真要命。
所以啊,今天十點君總結了6個“感覺舒服,實則傷身”的習慣。
想幫大家盡早避雷呀。
當代打工人幾乎“人均一個”僵硬的肩頸。
所以按摩疏通,就成了近兩年特別受歡迎的事情。
可事實上,肩頸不能瞎按啊。
如今網上就曝出了很多“因亂按肩頸導致腦梗”的新聞。
原因主要有以下2點:
1、暴力按摩造成血管撕裂。
我們的頸部里有“椎動脈”和“頸動脈”,是大腦的“輸血管”。
當頸部被不當按摩后,容易造成血管內膜撕裂。
因而,血液沒被送到腦子里,反而順著血管內膜的“破洞”流出去了。
腦梗就來了。
2、斑塊脫落。
一些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礎病的人群,頸動脈里基本有“硬化斑塊”。
如果把血管比作家里的水管,這些斑塊就是附著在上面的“油垢+垃圾混合物”。
平時不碰它們還好。
一旦進行暴力按摩,斑塊很容易脫落,并跟隨血流“上頭”,然后堵在腦內動脈里,造成腦梗。
所以啊,還是得多學點知識才能救命。
如果我們需要緩解肩頸僵硬,可以通過以下2種科學的方式:
1、熱敷
用熱毛巾在后頸敷上10分鐘,能很好地促進血液流動。
2、頸部拉伸
做頸部左右轉動、點頭、仰頭動作,每次10秒左右。
注意,動作一定要輕柔。
如果實在難受,記得去正規醫院的理療科看看,而不是路邊的按摩館哦。
早就聽說翹二郎腿對腰不好。
以前十點君還不信,覺得是小習慣,影響不大。
況且不翹二郎腿,感覺不管怎么坐都別扭。
但最近我發現自己開始腰痛了......
于是火速研究了一下。
原來,長期翹二郎腿,會讓脊椎彎成“麻花”——
因為骨盆歪了,脊椎也得跟著扭。
圖源@丁香醫生
雖然一開始腰背肌肉會暫時性松弛,給我們一種舒服的錯覺。
但時間一長,就會因過度拉伸而酸痛。
圖源@丁香醫生
同時,翹腿會讓腿窩處血管被壓住,讓血液不流通,因而小腿發脹,青筋暴起。
尤其是對于腰突、靜脈曲張、孕期或更年期女性來說,很容易更難受。
不過十點君也明白,翹腿很難一次性改掉。
但至少,我們可以從“微調”開始嘗試:
1、換腿翹:左右腿15分鐘換一次邊,別只壓一條腿。
2、找支撐:在腰后塞個“靠墊”,避免弓背癱坐。
3、換坐姿:在腳下踩個矮凳,讓膝蓋略高于髖部,能減輕腰椎壓力。
4、多走走:每小時都起來走走,上個廁所或接個水都行。
改變習慣就像是減肥,不需要“一步登天”。
需要的是“持續漸進+堅持”。
只要今天比昨天少翹一回腿,距離“有個好腰”就更近一步。
“葛優癱”大家都很熟悉了,懶人“放松”常備姿勢。
但事實上,癱住時感覺有多爽,事后對身體的損傷就有多大。
而且這種損傷還是全方位的。
1、像給脖子掛秤砣
低頭60度玩手機時,頸椎承受的壓力相當于50斤大米。
時間一長,輕則脖子后面長個富貴包,一轉頭就咔咔響。
重則手麻頭暈,得去看醫生。
2、腰椎壓力是站著的2倍
由于沙發軟,屁股會陷進去,就導致癱著時,我們的腰是沒有支撐的,腰椎壓力過大。
時間一長,腰突、腰肌勞損就都找上門來了。
3、呼吸困難
當弓背癱坐時,我們的肺容易被肋骨卡住,呼吸時只能“半口氣半口氣”地喘。
因此很容易大腦缺氧,胸悶心慌,越癱越累。
以上種種“后遺癥”,皆因癱的不科學。
所以十點君總結了2種健康又舒服的“科學癱”:
1、流氓癱,適合短時放松。
屁股坐到底,腰貼緊靠墊;
雙腿岔開,蹬小板凳,膝蓋略高于髖部;
手機平舉,胸口自然挺。
2、乞丐癱,適合躺平追劇。
側身躺倒,后背靠著沙發;
雙腿間夾個枕頭,防骨盆歪斜;
肚子前抱個靠墊,托著手防肩酸。
劃重點:
給脖子和腰找“靠山”,保持脊柱是直的,才是真正聰明的懶人癱。
大家應該都有吃飽飯后就犯困的體驗吧。
這時總感覺床就是最好的歸宿。
然而,這又是身體給我們下的一記“迷魂藥”。
因為飯后血糖飆升,刺激胰島素大量分泌,會容易犯困。
同時,全身血液都沖去胃里“開工”,讓大腦和四肢相對缺血,自然就想躺平。
如果吃的不多,躺躺還傷害不大。
可如果吃太飽,一旦躺下很容易引起胃酸倒流,讓食道灼傷。
因為此刻的胃正在加倍工作,大量分泌胃酸。
躺平的姿勢,容易讓胃酸和部分食物“逆流而上”。
而且躺平也容易讓腸胃變懶,怠惰消化,造成我們消化不良。
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吃完飯,站10分鐘再躺。
要實在想躺,記得把枕頭墊高,然后右側臥,再在膝蓋中間夾個抱枕護腰。
最最最最重要的一點是:
千萬別睡著了。
因為你睡覺了,腸胃也跟著休息了。
用熱水泡澡或沖澡,是很多人習慣用來緩解身體疲勞的方式。
因為熱水能加快血管的流通,沖走導致肌肉酸脹的乳酸堆積。
同時,也會給緊繃的大腦神經傳遞安全信號,帶走我們的焦慮。
可一旦水溫過高,泡澡就變成了“透支式放松”。
之前就看過一個新聞:
一個年輕女生因為把水溫調的過高,在泡澡時意外昏厥。
還好后來家人及時發現不對勁,沖進浴室才救了她一命。
同樣的場景,要是放在中年女性身上,后果可能更嚴重。
尤其是在更年期期間。
過高的水溫會讓心臟“玩命”泵血,血流速度過快。
而更年期女性的血管更脆,因此很容易感到胸悶喘不上氣。
從浴缸出來時,兩眼發黑,天旋地轉。
同時也會強迫身體“報復性散熱”,在泡澡后的幾小時里潮熱反復發作。
還有啊。
水溫太高時,咱們的皮膚很容易越洗越干癢。
因為熱水帶走了皮膚上的油脂,導致皮膚“鎖不住水”。
所以下次泡澡時記得以下4個保命技巧:
1、試水溫:水溫保持在37-38℃,大概是手感微溫不燙。
2、卡時長:泡澡或沖澡時間不超過10-15分鐘。
3、出浴慢:洗好后可以先坐在浴缸邊喘口氣,并在站起前拍打小腿,防止頭暈摔倒。
4、喝鹽水:泡完澡后,喝一杯淡鹽溫水能有效緩解脫水頭暈。
近幾年,網上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新聞:
總感覺身體不舒服,但去醫院又查不出任何問題。
最后被建議去看精神科。
一查,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情緒生病了。
我們的身體會記得所有被壓抑的情緒。
然后來“秋后算賬”。
網上流行的那句“氣一時肝火中燒,忍一時子宮肌瘤”絕不只是一句調侃。
張姐就深知其苦。
她的丈夫習慣我行我素,甭管家里的大小事,做決定時從不過問妻子的意見。
同時,每當家里發生婆媳矛盾時,丈夫就隱形了,試圖和稀泥來搪塞過去。
在這段婚姻里,張姐總感覺不被尊重、孤立無援。
但又無法和丈夫溝通。
因此,她都習慣忍著。
可久而久之,這些囤積的委屈感,就變成了攻擊她身體的“武器”。
張姐總是這也疼,那也疼。
不是胸悶氣短,就是乳腺難受。
但去醫院又查不出原因,壓根沒法治。
張姐的經歷,大概也是無數中年女性的日常。
因此,十點君為大家準備了“釋放心法”,保證“不傾訴、不費事、好上手”。
1、三不呼吸法
在情緒翻涌時,搭配著呼吸,心里默念這個口訣:
“不勸自己大度”(吸氣4秒)
“不逼自己原諒”(屏氣2秒)
“不說算了算了”(呼氣6秒)
如此,便能快速釋放壞情緒,找回平靜。
2、買菜“暴力”療法
心里的憤怒,往往要通過“破壞性活動”去釋放。
所以買菜時,可以多買點能捏碎掰斷的東西。
例如捏碎方便面,掰斷芹菜根等等。
要覺得還不夠解氣,也可以摔碎家里不用的玻璃杯,或者是把頭埋枕頭里尖叫。
3、寫三行情緒日記,為情緒正名。
心理學中有句話:“看見即療愈。”
很多情緒之所以會滯留在身體里,是因為我們從未看見它們。
因此,情緒日記能幫助我們把模糊的情緒具象化。
一般分為2步。
先寫三行日記:
第一行:什么事情讓你難受—— “老公又借錢給別人,但沒和我商量”。
第二行:你是什么感受—— “憤怒,胃發緊,手發抖”。
第三行:給情緒起個名—— “爆炸地雷”。
然后把寫完的紙撕爛,丟進垃圾桶,代表情緒被釋放。
最后,希望我們在面對壞情緒時,都能牢記一個不變的規律:
情緒會來,也會走。
出現負面情緒,不代表我們不好。
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正常體驗。
所以,允許情緒流經身體。
觀察它,感受它。
而非對抗、指責、壓抑。
一切都會過去的。
點個吧,希望我們都能一直身心健康。
你的身體有什么頑固的小毛病呢?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來評論區一起聊聊~
作者 | 肖肖,心里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