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金融時報》(FT)最新報道,自特朗普政府開啟高關稅政策以來,美國財政部已從加征進口商品關稅中獲得近500億美元額外收入。這一數據為特朗普再次高調宣稱“關稅讓美國更強大”提供了最新“戰績”。
但在這項看似“穩賺”的操作背后,隱藏的成本和長期影響,可能遠比這500億美元來得更值得深思。
【01】500億美元,真的是“白撿”的嗎?
《金融時報》的報道指出,這筆收入主要來自特朗普在其任期內對中國、歐洲和其他國家商品加征的關稅。例如:
- 對中國輸美商品的平均關稅從3.1%升至近20%,
- 鋼鐵、鋁、洗衣機等商品被征收高額“懲罰性關稅”。
這些稅由進口商向海關繳納,最終通常轉嫁給美國消費者或制造業企業。
也就是說,所謂“關稅收入”,其實是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多花的錢——只是政府把這部分錢收走了。
【02】特朗普版“財政注血”:他是在靠關稅幫美國補預算窟窿?
在當前美債高企、利息壓力劇增的背景下,特朗普這套“關稅財政”其實是另類的“財政注血”機制。
簡單理解就是:通過對外征稅,把企業和消費者的錢轉移進政府賬戶,短期內提高聯邦收入,緩解赤字壓力。
這也是為何特朗普近來再次宣稱,要在新任期內把所有對華商品稅率提至60%以上,甚至對所有國家統一征10%進口稅。
從他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無須國會批準、直接見效”的“收錢手段”。
【03】但代價很真實:美國家庭年均損失1500美元
華盛頓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早在2020年就指出,特朗普關稅政策導致美國家庭平均每年支出增加超過1500美元,尤其是低收入家庭受影響最深。
此外,數據顯示:
- 美國制造業并未因關稅顯著“回流”,
- 相反,有大量企業選擇將供應鏈轉移至越南、墨西哥等國家,
- 而對華出口則遭遇反制,美國農產品一度滯銷。
也就是說,這500億美元的收入,其實是以更高的生活成本、更高的生產成本、更低的外貿效率換來的。
【04】這不是“賺”,這是“掏美國人兜里的錢補政府預算”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本質上不是為了削弱中國,而是為了給美國政府“找錢”。
面對長期財政赤字和高額國債利息,美聯儲靠印鈔,財政部靠增稅。而特朗普選擇用“看似對外實則對內”的方法,通過關稅這一特殊通道,從民間經濟轉移資源到政府賬戶,實現所謂“美國優先”的財政版本。
這就是“特朗普版財政注血”模型。
它能收錢,但代價是國內企業成本上升、消費者承壓、通脹推高,并最終損害美國產業競爭力。
007結語:
500億美元,對一個年預算超6萬億美元的美國聯邦政府來說,并不算一筆天文數字。但這500億,透露出特朗普團隊一種特有的“自給自足財政邏輯”:不靠增稅立法,不靠財政緊縮,而是用關稅這種手段“直接收割”。
但經濟學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收入是無代價的。問題是,美國人準備好再次為這套邏輯埋單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