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報!喜報!
咱們的“家人”又獲獎啦——
近日,中國科協辦公廳發布《2024年度科技志愿服務先進典型名單》,咱們的“家人”,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王西富,入選“最美科技志愿者”!
知道我們的“家人”很厲害
沒想到這么重磅的獎也收入囊中
這份榮譽的背后
是王西富老師數十載如一日
對健康傳播的堅持
今天我們將對話王西富老師
除了了解我們的“家人”
還有獨家科普經驗送上
一起來學習健康傳播的經驗——
王西富
優秀“家人”
個人簡介
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委員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醫學副主任醫師
模擬醫學中心負責人王西富
急救科普志愿服務隊隊長
個人事跡
深耕健康傳播領域,王西富先后獲得2015微博十大影響力醫療大 V、2018年廣州市科普創新獎科普成果一等獎,2019年廣東省十大科學傳播達人、2019年典贊科普中國十大科普自媒體,2024廣州科普社會協同力推薦個人,2024年嶺南大醫生等榮譽。
No
-Number-
0 1
王老師,祝賀您榮獲“最美科技志愿者”稱號!得知獲獎消息時,您的心情和感受是怎樣的?
王西富:得知獲獎,心情確實很激動。這份榮譽分量很重,是中國科協面向全國的評選,省科協和醫院前期也做了大量調研工作。能獲此殊榮,我個人當然非常高興,但更讓我欣慰的是,急救科普傳播這項工作本身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這不僅是我的榮譽,更是整個急救科普工作者群體的榮譽,是對我們堅持做正確科普的一種巨大鼓舞。
No
-Number-
0 2
能否為我們具體介紹一下您近年來投入最多、最有代表性的志愿服務項目或活動?
王西富:這些年我的核心工作就是大眾急救科普傳播。主要分兩個方向:
一是線上,運營急救科普自媒體“@急診夜鷹”,目前全網粉絲超過300萬,致力于傳播科學、靠譜的急救知識;
二是線下,開展“夜鷹急救科普訓練營”,深入企事業單位、校園等,進行面對面的急救技能講座和培訓,累計培訓學員已達數萬人。這個項目也獲得了一些肯定,包括2015微博十大影響力醫療大V、2018年廣州科普創新獎科普成果一等獎、2019廣東省十大科學傳播達人、2019年中國科協“典贊·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自媒體等榮譽。
No
-Number-
0 3
在從事科普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印象深刻的挑戰?又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的?有沒有讓您特別感動或難忘的時刻?
王西富:說到挑戰,可能更多是初期如何打破大眾根深蒂固的急救誤區。但嚴格講,“克服困難”不如說是“專注與堅持”。作為急診醫生,科普是我專業領域內的責任。我選擇聚焦一件事——傳播循證急救知識,并持之以恒。這份堅持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獲——它讓我連接了眾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合力推動了許多有影響力的事情,比如在2020年12月成功推動了廣州地鐵首批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的配置。
最讓我感動和自豪的是,據我所知,截至目前,廣州地鐵配置的AED已經成功挽救了20多位突發心臟驟停乘客的生命。這充分證明了我們工作的巨大價值。
No
-Number-
0 4
作為健康傳播領域的專家,您認為優秀的健康科普應該具備哪些關鍵要素?您最希望通過您的志愿服務傳遞哪些核心健康理念或知識?
王西富:我認為優秀的健康科普,核心要素有三點:
一是正確性:尤其醫學健康內容,必須基于堅實的循證醫學證據,這是生命線。
二是針對性:要聚焦大眾最急需、最容易產生誤解的領域,解決實際問題。
三是傳播力:要用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讓知識真正入腦入心。
我的急救科普工作,核心目標就是賦予沒有醫學背景的普通人,在突發疾病和意外傷害面前正確的應對能力。我特別側重糾正廣泛流傳的急救誤區,比如經過多年努力,“掐人中無效”、“癲癇發作時不要往嘴里塞東西”等科學觀念已被越來越多人認識。我希望傳遞的核心是:掌握科學的急救知識,關鍵時刻能救命;破除謠言,才能避免好心辦壞事。
No
-Number-
0 5
您如何看待科技志愿服務在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尤其是健康素養)、助力健康中國建設中的作用?您對投身科普與志愿服務的醫務人員有什么建議或呼吁?
王西富:科技志愿服務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和健康素養的關鍵力量,更是“健康中國”戰略落地的堅實橋梁。它精準地彌補了公共健康教育資源的不足,將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公益的形式輸送到社會的毛細血管,特別是基層和偏遠地區。醫務人員擁有最前沿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是健康科普的“源頭活水”。我強烈呼吁并期待更多同行加入到科普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
給大家的建議和呼吁是:
擁抱責任:將科普視為專業職責的自然延伸,是回饋社會、守護生命的重要方式。
善用所長:結合自己的專業領域,從公眾最困惑、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講清楚、說明白。
尋求合作:積極與科協、媒體、社區、學校、企業等合作,放大科普的聲量和覆蓋面。
政策支持:呼吁相關部門將科普成果更明確地納入醫務人員的職稱評價和績效考核體系,建立更有效的激勵機制,讓科普志愿者更有獲得感和動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當更多專業力量匯聚,全民健康素養的提升和健康中國的實現必將加速!
No
-Number-
0 6
未來,您在科技志愿服務方面,尤其是在健康傳播領域,還有哪些新的計劃或期待?
王西富:未來,我將繼續深耕急救科普,并有幾個重點方向:
深化與拓展培訓網絡:持續升級“夜鷹急救訓練營”課程體系,著力向基層社區、鄉村、學校等更廣泛領域覆蓋,目標是培養更多掌握核心急救技能的“第一響應人”。
擁抱科技賦能科普:積極探索利用AI輔助教學、VR/AR模擬演練、智能化培訓工具等新技術手段,提升急救培訓的效率和沉浸感,讓學習更高效、更貼近真實場景。
推動AED普及與立法保障:繼續不遺余力地倡導在機場、車站、商場、學校、運動場館等公共場所更廣泛地配置AED,并積極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明確AED配置的責任主體、維護要求和施救者的法律保護,構建更完善的公眾急救保障體系。
加強交流與合作:期待與國內外優秀的急救科普組織、專家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合作,學習先進經驗,籌備成立中國公眾急救推廣聯盟,共同提升我國公眾急救能力建設的水平。
我的核心期待是:讓更多人懂一點簡單急救,讓“敢救、會救”成為社會常態,最終實現“人人會急救,處處能獲救”的美好愿景。這是急救科普志愿服務的終極目標,也是我持續努力的方向。
祝賀我們的優秀“家人”
也感謝王西富老師
為我們上了一節經驗分享課
科普之路也許道阻且長
但正是有許多不畏困難的白衣天使
健康知識才能飛去萬千百姓家
祝愿每一位致力科普事業的人
將來勝過往,不負萬里路
主編 | 施琳玲
責任編輯 | 黃琳 編輯 | 盧文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