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報評論員 劉柯
昔日“臭水溝”變為年收入40億元的城市“會客廳”,河邊中外游客悠閑地曬著太陽,河里游泳的、玩槳板的自得其樂,沿河新開的一排排首店,讓人以為身在巴黎塞納河……這就是成為網紅打卡地的北京亮馬河。經過數年的生態修復與文化重塑,現在的亮馬河已經成為北京主城區的“文旅金名片”,也是城市更新的一個生動切片。
這幾天,大家都很關注一個重要會議。每隔十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都會召開一次,每次會議的核心重點都不一樣,但大家對會議都充滿了期許,因為這是政策的風向標。
十年前,城市工作會議重點提及“城市群與區域協調發展”,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培育發展一批城市群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推動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鎮化格局”。這個定調還是在“補量的短板”,城市依舊要做大,只是從東部向西部做,從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做,這與當時房地產處于高速發展的市場環境有很大關系。
今年的城市工作會議重在“城市更新”:“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以前城市要擴張怎么做?主要是外延式擴張,盡量做大,先解決有無問題。而且外延發展的土地資源成本低,建設成果見效快,房地產市場回報相應也比較大。
例如成都就是不斷向東、向南拓展城市規模,各個新城區建設如火如荼,新區房價遠高于中心城區房價。與此同時帶來的問題是,新城區建設與中心城區的建設形成鮮明對比。當風光旖旎的興隆湖成為成都新名片的時候,那些曾經的成都名片比如府南河也承受著迭代更新的壓力。
在新一輪“城市更新”的催化下,預示著未來的城市將與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美麗城市、韌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等多維度建設相關聯,并展示出新的空間與機遇。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城市的發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似乎只能在做增量與提存量之間艱難選擇。而與城市發展緊密相關的房地產市場,更能體會整個行業與城市發展的冷暖。在城市外延式大刀闊斧拓展的時候,各路房企大軍都是一呼百應,拿地開發不亦樂乎。而在房地產市場發展到要提質去庫存的時候,城市的發展動力也必須從外延向內涵轉變,必須轉向新的高質量發展軌道。
于是我們看到,新的城市更新,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棚戶區拆遷改造,而是注重城市存量功能的升級。城市發展更注重地方特色,城市管理更注重科學治理。城市的發展更有內生動力,更有韌性。
城市更新是大有學問的,不是簡單的“拆與建”的關系。數據顯示,全國城鎮現有房屋存量還有662億平方米,市政管網高達360萬公里,更新改造需求非常巨大。對于這種城市更新,有兩筆賬可以算:第一筆賬是市場賬,城市更新改造每年中央和地方年投資超5萬億元,由此帶來產業鏈的遞延效應,2025年預計市場規模突破8.6萬億元,2030年有望達10萬億元;第二筆賬是人文賬,城市治理井井有條,城市設施建設促進居住環境的升級換代,幸福感爆棚之下的城市更新發展才更具可持續性。
從亮馬河到興隆湖,正展現出新的投資機遇:一個蘊含十萬億元級規模的巨大市場。
編輯|王為
責編|陳雨禾
校檢|袁鋼
審核|何穎
本文為金融投資報jrtzb028(微信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金妹兒。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聯系金妹兒:028-8696849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