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高官科爾比最近捅了馬蜂窩。這位美國防部三號人物不僅明著對英國航母說"印太不歡迎你",還突然要求日本把軍費翻倍到GDP的5%,甚至暗示駐韓美軍應該調轉槍口對準中國。
這套組合拳看似突然,實則暴露出美國戰略困境下的焦躁——當中國崛起撞上美國霸權透支,美國正用菜市場砍價的方式重構全球軍事布局。
(圖1)
美國對歐洲盟友的嫌棄已經懶得掩飾。
科爾比團隊那句"你在印太沒有生意"的粗暴表態,本質上是在做戰略減法。在美國的算盤里,歐洲海軍在南海的象征性巡航,遠不如讓德國多派一個裝甲師到立陶宛更能威懾俄羅斯。
這種算計很現實:英國航母戰斗群(如同1)在臺海晃悠一個月,其政治意義可能還抵不上法國扣押幾批大陸光伏組件。
東亞盟友的處境更微妙。日本突然收到軍費漲價單時,就像被黑社會保護費翻倍的便利店老板。東京方面原本盤算著慢慢漲到2%,結果美國直接掀桌子要5%。
這種要價暴露了美國的強盜邏輯:既然中國軍力增長不可逆,那就讓盟友替美軍填坑。
更陰險的是科爾比對駐韓美軍的重新定義——2.8萬大兵從"防朝鮮盾牌"變成"遏中國棋子",這等于讓韓國也跟著承擔印太戰略成本。美國《國防優先》智庫甚至提議駐韓美軍砍到1萬人,這種"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套路,連特朗普當年勒索100億保護費的吃相都比不上。
(圖2)
但美國的戰略騰挪面臨三重悖論。
其一,歐洲盟友雖然軍事上被踢出亞洲,卻要在經貿科技戰線繼續對華強硬,這種精神分裂式操作正在助長馬克龍式的"戰略自主"思潮。
其二,日本擴軍面臨和平憲法和增稅壓力的雙重制約,就像被逼著穿小鞋跑步,稍有不慎就會跌出"抗中同盟"的隊列。
其三,駐韓美軍(如圖2)轉向中國的提議看似聰明,實則可能制造防御真空。
美軍在沖繩基地的調整計劃更充滿黑色幽默:把部隊撤到關島固然安全,但等導彈飛過時,恐怕臺灣海峽的船早就沉完了。
中國的戰略機遇就藏在這些裂縫里。當美國逼著歐洲在"反俄"和"遏華"之間二選一,中國反而獲得了分化西方的操作空間。中俄北極合作能讓挪威失眠,對塞爾維亞的軍售能讓歐盟對華政策更難協調,這些都是美國戰略收縮引發的連鎖反應。
(圖3)
更精妙的是臺海牌局——美國越是強迫日澳明確軍事介入承諾,就越暴露其聯盟體系的脆弱性。畢竟,當澳大利亞海軍算清楚介入臺海沖突可能損失多少艦艇(如圖3)時,所謂"共同價值觀"往往敵不過計算器的滴答聲。
這場戰略重構的本質,是帝國過度擴張后的被迫調整。
美國像同時下注十桌的賭徒,突然發現籌碼不夠用了。但問題在于,當美國試圖讓盟友為霸權續費時,既不愿分享決策權,又舍不得讓渡利益。這種"美國優先2.0"版本的戰略,正在制造前所未有的聯盟信任危機。
從日本對軍費暴漲的憤怒,到韓國對美軍轉向的憂慮,再到英國堅持派航母的倔強,每個反應都指向同一個真相:沒有哪個國家愿意當付錢觀眾,看美國演獨角戲。而中國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裂縫在關鍵時刻,變成壓垮美國印太戰略的斷層線。
#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