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3年,身處齊國(漢朝諸侯國)相府的曹參收到了一條急報:漢朝相國蕭何去世了。
曹參立刻向手下人交代,要他們趕緊收拾東西,自己要去京城當相國了。下屬們面面相覷,顯然不太相信曹參會未卜先知,但是也沒人敢違抗曹參的命令。
結(jié)果幾天后,京城的使者便來了,果真是要曹參去京城出任相國。
在曹參之前擔(dān)任相國的是蕭何,雖然蕭何和曹參在沛縣的時候感情非常好。然而,隨著二人的地位不斷上升,出現(xiàn)了利益上的分歧,二人開始交惡,關(guān)系不復(fù)當初。
因此,曹參這次出任相國,很多人都認為他會將蕭何以前定下的法度全都推倒重來,以此來貶低蕭何,凸顯自己比蕭何強。
然而,曹參的表現(xiàn)卻讓這些人大跌眼鏡。
曹參上任后,一共就做了兩件事情。
其一,遣散以前相國府的屬官,親自挑選了一批醇厚老實的人擔(dān)任其屬官。
其二,就是整天胡吃海喝。
當時,曹參喜歡喝酒是出了名的,整天都在宴飲。下屬們每次有事向曹參匯報,還沒開口就被拉到桌邊喝酒。
等下屬離去的時候,已經(jīng)醉醺醺的了,而要匯報的事情一個字都沒說出去。
更有甚者,曹參在后花園散步時,隔壁傳來宴飲的喧鬧聲,曹參的家丁說隔壁擾人清靜,希望曹參出門訓(xùn)斥下隔壁的人。
結(jié)果,曹參不僅沒這么做,反而叫人搬來桌椅,在院子里也開始宴飲,與隔壁遙相呼應(yīng),還互相問候。
至于相國府的公務(wù),他基本不插手,都讓手下官吏去做,一切法度都按照蕭何當初安排的執(zhí)行,全然沒有更改的意思。
這就是成語“蕭規(guī)曹隨”的由來。
按理說,曹參整天胡吃海喝不管事,朝政應(yīng)該會一團亂才對。
然而,結(jié)果卻讓人們大跌眼鏡。
曹參擔(dān)任相國的這三年里,漢朝的國力在穩(wěn)步恢復(f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以至于百姓得知曹參去世后,百姓紛紛歌頌曹參的功德。
其實,曹參的胡吃海喝只不過是表象罷了,即使一些以為看穿其用意的人,也只看透了一半罷了。
看透了這一切,就會發(fā)現(xiàn),曹參這人被嚴重低估了。
很多人對于曹參胡吃海喝的解釋是這樣的:為什么曹參整天胡吃海喝?因為他奉行無為而治。
為什么曹參奉行無為而治?因為蕭規(guī)曹隨。
那為什么曹參要蕭規(guī)曹隨呢?他為什么不變更法度呢?因為無為而治最適合當時漢朝的情況。
這么說看上去很合理,實際是事后諸葛亮罷了:既然無為而治這么管用,為什么蕭何沒有搞無為而治?
事實上,所謂的無為而治,就和曹參一樣,只是表面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