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一則突如其來的電話讓開國少將張文碧愣在了原地。
電話一通,一個熟悉又怒氣沖沖的聲音響起:“張文碧,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老首長的追悼會都沒有你的身影,你是不是已經把過去的恩情都忘得一干二凈了?你今天的一切,不都是因為老首長的提攜才有的嗎?你真是太忘恩負義了!” 言罷,電話猛然被掛斷。
電話那頭的人是王必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副院長,而那位他深懷敬意的“老首長”則是傳奇的開國大將粟裕。1984年2月5日,粟裕因病與世長辭,留下深厚的軍人情感和豐功偉業。
粟裕在早期革命活動中已顯露出頭角,經歷過各種硝煙,他像一柄鋒利的刀刃,凡是敵軍所到之處,無不為之震懼。他的戰績不勝枚舉,包括但不限于衡山戰斗、水陽鎮伏擊戰等,他成為了中央領導心中那位“大兵團作戰”的翹楚。
戰后,他的心中總是惦記著那些與他并肩作戰、為了革命事業獻出生命的戰友。因此,他生前就已經做好了臨終的安排:不希望有宏大的追悼儀式,更不希望被安葬在革命英烈之墓,他希望自己的骨灰可以被撒在那些他親自征戰過的戰場上,與那些為國捐軀的兄弟永遠在一起。
得知此遺囑,所有知情的人都為之震撼,都為這位大將的赤膽忠心感動得淚流滿面。按照遺愿,他的骨灰被分裝,由他的遺孀楚青親自托運,前往他生前戰斗過的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南京,作為曾經的國民政府首都,也是粟裕將軍攻下的重要城市,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當他的骨灰來到南京,城里的人們都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王必成,這位與粟裕并肩作戰過的“虎將軍”,得知這個消息后,傷心欲絕。他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去世老首長的哀思,主動為其在南京設立靈堂,并親自打理一切后事。
但當他發現開國少將張文碧沒有出現在追悼會上時,王必成心中的怒火無法抑制。他難以理解,為何這位同樣是與粟裕有過深厚交情的老部下,會在這關鍵時刻缺席。他想,也許張文碧有他的理由,但什么理由可以超越對一個已故的老首長的哀悼與敬意?
王必成與粟裕將軍在激烈的抗日戰爭時期結緣。1941年的“皖南事變”讓這段革命情誼更加深厚。在這場巨變中,國民黨對共產黨展開了血腥的清剿,新四軍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急需進行重新整編。在這關鍵的時刻,粟裕被委任為新四軍一師師長,而王必成則被提拔為新四軍二旅旅長。兩人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共同奮戰,鍛煉出深厚的兄弟情義。
當抗日戰爭過去,新的解放戰爭烽火再起,新四軍又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調整,轉型為具有更強戰斗力的野戰軍。在粟裕的帶領下,華東野戰軍與蔣介石的整編74師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對決。王必成也在這場戰斗中獲得了重要的職責,他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的第六縱隊司令員,并和粟裕并肩戰斗。
1946年是一個戰略轉折的一年。張靈甫帶領整編74師大舉進攻,首先占領了蘇皖解放區,然后他的軍隊又向北推進,目標直指蘇北的重要城市漣水。王必成在這危急關頭,憑借著他出眾的指揮才能,成功地調動了自己指揮的六師,與整編74師展開了殊死搏殺。經過幾輪的激戰,王必成的部隊成功地迫使整編74師撤出漣水。
但是,不久后的漣水之戰,王必成因為輕敵而犯下嚴重的戰術失誤。他的這次失誤,導致了我軍的大量傷亡。為了這次的錯誤,上級對王必成進行了調查。經過深入的核實,最終的決策是撤銷他的六縱隊司令員職務。
然而,粟裕始終對王必成持有很高的評價。他認為王必成雖然犯了一個錯誤,但他仍然是一名有著出色軍事才能的將領。在粟裕的建議下,王必成最終只是被留職查看,并受到嚴肅的教誨。王必成對粟裕的這次幫助深感感激,他在之后的軍事活動中更加努力,以求得到機會為自己的過錯贖罪。
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使王必成得到了這樣一個機會。在這場戰役中,王必成展現了他出眾的軍事才能,他成功地帶領部隊斷了整編74師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