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圖媽
來源丨三個媽媽六個娃( ID:pkumum)
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數據,很是震驚。
蘭州大學,一所重點的985大學,現在在校研究生的數量居然遠遠超過了本科生!
按照正常來講,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高學歷的人數應該是呈金字塔狀的,越往高處走,人越少。
可是,如今卻反過來,出現了這種“倒掛”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并非蘭州大學獨有。
早在去年,北京碩博畢業生的人數就首度超過了本科生。所以,很多人預測,研究生數量超過本科生數量,可能將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也很難說這種趨勢是好事還是壞事。
但隨著研究生、博士生的增多,導致的一個最直接的結果可能就是學歷的貶值。
尤其是這兩年,很多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這也讓我們這一代家長不禁思考,在高學歷人數激增的時代,我們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拼一個高學歷?
雖然我不知道問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學歷對于10后來說,一定不像當時對我們80后那樣,有巨大的時代紅利了。
如果我們還非常有執念地給孩子不斷提升學歷,可能會收獲很多失望。
在這個經濟放緩的時代,與其執著于追求高學歷(擅長并熱愛學習的孩子除外),不如也把我們的步子放緩,讓孩子多具備一些更能適應未來的心態和品質。
在未來,
這5種東西可能比學歷更重要
1、心態平和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時候,你敢闖、你敢干、你敢經商、你敢跳槽、你敢從普通的公司去到互聯網公司,你可能都趕上了巨大的時代紅利。
對于我們70后、80后就是這樣,這時候,勇敢不僅僅是個人的優秀品質,它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環境所提倡的品質。
而現在經濟放緩,10后孩子在未來可能不會遇到那么多的時代紅利。
這種情況下,他們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平和的心態,讓他們能夠平靜地過好這一生,或平靜地等待下一個機遇的來臨。
這讓我想起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約瑟夫·坎貝爾。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他帶著妹妹隱居到了森林里,過著非常規律的生活。
每天除了日常事務外,就是讀書、思考、寫作。
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5年。
最后,他帶著英雄之旅的完整理論回歸,并被莎拉勞倫斯學院聘為文學教授。
此外,他撰寫的書籍《千面英雄》更是被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最重要的100本書之一。
所以說,越是在經濟放緩的時候,我們越要擁有定海神針一般的定力,擁有平和的心態,去過好自己的一生。
2、好的身體
聽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小故事。
一天,哈佛幸福課的講師泰勒·本-沙哈爾教授,收到他的前輩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邀請,去到他家里做客。
然后,他們坐在美麗的花園里,聊起積極心理學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更重要的未來。
突然,塞利格曼停下來,對沙哈爾說,“你知道當今心理學的問題是什么嗎?”
然后,沙哈爾問,“是什么?” 并且趕緊拿出筆記本想要記下來。
接著,馬丁·塞利格曼說,“當今心理學的問題在于,我們關注的大多是脖子以上(neck up),而真正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問題都在脖子以下(neck down)”。
什么意思呢?
我們現在太注重如何提升大腦的心智能力了,如何提升思維、邏輯、閱讀等能力,反而忽略了更為根本的身體能力。
要知道,身體和心智是緊密相關的,它們不是割裂的。
那如何提升身體素質和身體能力呢?分享沙哈爾教授在幸福課上提到的一劑靈藥:
每周四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
每周6-7次,每次15分鐘的冥想;
每天8小時的睡眠;
每天12個擁抱。
3、健康的心理
這兩年,“爆滿的精神病院,住滿小學生”“開學一個多月后,兒童精神科爆滿”的聲音不絕于耳。
更有專業的調研結果顯示,嚴重的“四無”現象,充斥著中小學生的內心世界。
學習無動力;
對真實世界無興趣;
社交無能力;
對生命價值無感受。
在這種情況下,擁有健康的心理,對這一代孩子就顯得尤為重要。
怎么做到呢?
關鍵的一點是,要和孩子構建和諧平等的親子關系,而非高壓控制的關系。
之前,在采訪彭凱平教授時,他也聊到,在學習壓力比較大的時代背景下,父母更應該成為孩子的港灣,幫助他們找到調節情緒的辦法。
也可以多和孩子聊聊他感興趣的的話題,游戲、朋友、動漫等等,不要只聊吃喝拉撒和學習。
4、發現屬于自己的小確幸
村上春樹在《蘭格漢斯島的午后》中提出一個極美的概念:小確幸。
意思是“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與滿足”。
他會買來很多來不及穿的內褲,洗得干干凈凈后,一個個像壽司卷那樣卷起來,整整齊齊齊地放在抽屜里;
他還會在獨處時,一邊聽音樂,一邊凝視秋日午后的陽光在白色的紙糊拉窗上描繪樹葉的影子,這對他來說都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發現生活中獨屬于自己的小確幸是一種能力,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學會一點一滴地構筑生活的情趣。
比如,圖圖喜歡在夏天觀看別人切西瓜的手法,覺得利落又帥氣,那就是屬于他的小確幸。
小樹喜歡在公園玩耍時觀察地上的小螞蟻覓食的快樂,那也是屬于他的小確幸。
5、打造能力圈
如果說,好的身體是孩子走向未來最根本的保障,平和的心態是孩子面對世界最基本的人生態度,那么,打造能力圈,則是讓他們擁有立身于世界最重要的資本。
“能力圈”這個概念是巴菲特早年在致股東的信中提出的。
投資者需要的能力是正確評估他所選中的生意,注意“選中(selected)”這個詞:你不必是每一家公司的(生意)專家,甚至無需成為很多家公司的(生意)專家。
你只需要有能力評估那些你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之內的公司。這個圈子的范圍大小并不重要,至關重要是要深刻了解它的邊界。
所以說,明智的做法是,盡早打造好自己的能力圈,然后在能力圈之內進行智慧實踐。
以前,基于未來的大環境和發展機會,我和圖圖爸做過一番非常美好的“想象”,覺得圖圖將來可能更適合做一個懂產品和技術、懂市場需求、商業策略的復合型人才。
那么,圖圖未來可能需要在這個方向和基礎上去打造他的能力圈,這樣,他才能運用自身不斷增強的優勢,去面對千變萬化的外部環境。
最后的話:
以前,對我們70后、80后來說,世界是一座等待攀緣的金字塔或險峻的高峰。
而現在,對10后這一代孩子來說,世界就像一片浩瀚無垠的海洋,充滿了未知。
在大家都看不清未來的時候,打造好自己最底層的能力,那么,當風浪或者機遇來臨的時候,孩子才更有可能乘風破浪,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End---------
繼續閱讀:
作者簡介
三個媽媽六個娃(ID:pkumum),三個北大媽媽,三個職業女性。六個萌娃四男兩女,每家兩只。每天原創分享科學育兒知識、素質教育心得、品質生活理念。探討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吐槽家長里短、社會百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