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防長鮑里斯·皮斯托里烏斯在接受采訪時揚言,稱德軍已經做好了“殺死俄羅斯軍人”的準備。他表示,二戰的慘痛教訓,使得德國形成了“軍事克制”的文化,但如果有必要,“德軍愿意殺死俄羅斯士兵”;他還強調,德國沒有試圖“恐嚇任何人”,但德國也不是好欺負的,人們不應“認為我們很軟弱”。
對此,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就表示,很難相信這是德國防長說的話,“但不幸的是,事實就是如此”,他指出,“德國正再次變得危險”。作為普京秘書,佩斯科夫這番表態已經很含蓄了,只是委婉地警告德國不要步“二戰后塵”,其他俄羅斯高層領導人可就簡單粗暴多了。
比如說,俄聯邦議員賈巴羅夫就警告,若德國的野心家敢對俄羅斯開戰,“德國將化為灰燼”;俄執政黨主席梅德韋杰夫也曾警告柏林,稱德國“忘記戰敗國地位會付出代價”。因此,德國防長所謂“殺死俄軍士兵”的表態,其實是極具爭議性,極易點燃俄德火藥桶,更何況德國不是說說而已,是真的在采取行動。
比如說,默茨政府上臺之后,就將打造“歐洲最強大常規軍隊”列為了德國的戰略目標,為此設立了5000億歐元的防務基金,并打算在2029年將軍費開支提升到1600多億歐元,占到GDP的3.5%。
此外,德國決定擴軍20萬,組建6個重型戰斗旅,目前德軍也完成了戰后首次海外部署,在俄飛地加里寧格勒附近派駐了一支旅級常駐部隊,以監視俄軍動向。考慮到一戰、二戰德國的驚人表現,以及目前德國在經濟和工業方面強大的實力,德國“重振軍備”,并且明顯將矛頭對準俄羅斯,也難怪俄高層反應會如此劇烈了。
那么問題來了,德國為何要將矛頭對準俄羅斯,大家和和氣氣過日子、做生意不好嗎?其實原因也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俄烏沖突激發了歐洲的不安全感。比如德國就將俄羅斯視為“系統性的威脅”,德國防長直言,“只有憑借實力,才能與俄談和平”。
另一方面,美國為了遏華,已經顧不上歐洲的安全了,這就導致了兩個后果:一是歐洲出現安全漏洞,二是歐洲將出現權力真空。前者自然靠重振軍備,所以各國自愿增加軍費預算。而后者,則引發歐洲大國的競相爭奪,比如英法構建“聯合核威懾”,將來或擴展到對整個歐洲的“核保護傘”;德國沒有核武器,只能靠常規軍力,來爭一爭歐洲“一哥”的位置。
所以簡單地說,德國“重新武裝”,不僅僅是為了“自保”,更多的還是彌補美國戰略轉移之后的權力真空,因為咱們此前也聊過,隨著被迫丟掉美國這根拐杖,歐洲將逐漸成為多極世界的一極,成為重要的區域聯盟,德國一向力主歐盟獨立,現在機會就在眼前,豈能不“爭一爭”主導權?
有人可能表示,你要爭就爭嘛,為啥要扯上俄羅斯?一方面,德國畢竟是二戰元兇,雖然悔罪態度良好,但目前全球都在警惕右翼,如果德國盲目的擴軍備戰,周邊各國怎么想?但是打出“反俄”的旗號那就不一樣了,大家不僅不會反感德國的二次崛起,甚至還會團結在德國的周圍,這是上任德國外長訪日的時候,向日本人取的經,日本就是打著反華的旗號,在軍事上逐步解綁的。
另一方面,德國要充當歐盟的“盟主”,不僅要有強悍的實力,還要有保護盟友的“擔當”。所以,德國防長故意對俄撂狠話,說要殺死俄羅斯士兵,這就是告訴歐洲各國,德國敢于和俄羅斯硬剛,英國、法國敢嗎?這么一來,就能為自己統領歐洲,爭取聲望了。
最后咱們再來捋捋。
為了全面遏華,美國有意戰略東移,歐洲出現防務和權力真空,德國、法國、英國都有意染指。
英法是核武國家,構建了“聯合核威懾”,企圖領導歐洲;德國沒有核武器,只好通過建設歐洲最強常規軍力,來爭一爭歐洲一哥的地位。為了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德國自然將矛頭對準了俄羅斯,批俄是“政治正確”,是“民心所向”。
一個“戰略自主”的歐洲,正在西方冉冉升起。
這充分說明,大國博弈對地緣格局的深刻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