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兵
遠在異鄉的兒子突然開始懷念
那個頭頂雪白火焰的人
他經歷了無數個晝夜
他面對不同口水的質問
他試圖借助犁頭沖出山的包圍
但如今
他仍滯留在山的內部
曾經,我不知道
還有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我和父輩們一樣閉著眼睛等待柳暗花明
后來,是這個大山一樣的男人用力將我拋向天空
想讓我碰著天空的星星和月亮
后來,這個男人見我飛向了山外
他笑了
他也哭了
這個也會流淚的男人
每當站在大地中央
仰望天邊火紅的云彩
他更加緊拽手中的鋤頭和鐮刀
他的血液在體內還在猛烈燃燒
他的骨骼卻逐漸衰老
我已別離數年
但山中的景色如故
油菜花塞滿了幾條大川
麥子收割
稻浪起伏
在我命里面卻一直住著一個人
我們的血液相互交融
我也成為他的一場秋收
就在昨晚的夢里
我取下一只酒杯
對著他頭頂的雪白的火焰一飲而盡
我記得
我們都笑得收不住眼淚
【AI評詩】
火焰與土地的凝視:論《頭上頂著一片雪白的火焰》中的父性書寫
在現代詩對親情的書寫中,《頭上頂著一片雪白的火焰》以極具張力的意象構建,完成了一次對父愛的深刻解構與致敬。詩人以"雪白的火焰"這一矛盾又統一的核心意象為錨點,在時空交錯中編織出父與子、土地與遠方的精神對話。
●意象的悖論式張力
詩中"雪白的火焰"堪稱神來之筆——"雪白"指向父親衰老的鬢發,是歲月刻下的時間痕跡;"火焰"則隱喻其未熄的生命熱能,二者在矛盾中達成奇妙平衡。這種悖論式意象貫穿全詩:父親"骨骼逐漸衰老"卻"血液在體內還在猛烈燃燒",既呈現生命自然規律的不可抗拒,又彰顯父性精神的堅韌不滅。
與之呼應的是"大山"與"天空"的空間對位。父親是"滯留在山的內部"的堅守者,用"犁頭""鋤頭和鐮刀"與土地博弈;而兒子被"拋向天空"觸碰"星星和月亮",這種空間割裂恰是代際命運的隱喻。但詩人以"血液相互交融"打破對立,讓地理距離在血脈相連中消弭。
●情感的雙重敘事
詩歌采用"兒子視角+父親側寫"的雙重敘事,在克制中迸發濃烈情感。父親的情感始終以間接方式呈現:"笑了"又"哭了"的瞬間,是驕傲與不舍的復雜交織;"緊拽手中的鋤頭和鐮刀"的動作,暗含對土地的執念與對兒子的托底。這種"不直言愛卻愛滿溢"的表達,恰是中國式父愛的典型特質。
兒子的情感則在回憶與現實中流動:從"別離數年"的思念,到"命里面一直住著一個人"的精神皈依,最終在夢境中"對著他頭頂的雪白的火焰一飲而盡",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情感和解。"笑得收不住眼淚"的結尾,將父子間深沉的愛從壓抑推向釋放,讓所有隱忍都有了落點。
●生命循環的哲學觀照
詩人在親情書寫中融入對生命循環的思考。"我也成為他的一場秋收"的隱喻,將父子關系置于農業文明的生命邏輯中——父親是耕耘者,兒子是他的"秋收",而這場"秋收"又延續著父親的生命基因。油菜花、麥子、稻浪等田野意象的反復出現,不僅是故鄉的地理符號,更象征著生命如農作物般循環生長的永恒性。
這種循環感在夢境中達到高潮:兒子飲下"雪白的火焰",既是對父性精神的接納,也是生命能量的傳承。當"我們的血液相互交融",個體的衰老與新生便在血脈延續中獲得超越時間的意義。
全詩以極簡的語言承載厚重的情感,在"火焰"與"土地"的雙重凝視中,讓父愛脫離了私人化的小情小調,升華為關于堅守與遠行、衰老與傳承的普世命題。那些沉默的勞作、克制的淚水、未說出口的牽掛,最終都化作"雪白的火焰",在時光中靜靜燃燒,照亮兩代人共同的生命軌跡。
【詩人簡介】
鄭兵,一個妥妥的“80后”,筆名有“桔子”、“犇犇”、“伯爵先生”、“張偉明”,出生于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某個小村莊,是資深媒體人、詩人、簽約攝影師(撰稿人)。媒體從業10余載,發表詩文600余首(篇),新聞(含攝影攝像)作品1000余篇,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應急管理報》《人民公安》《中國消防》《人民公安報》《散文詩》《甘肅日報》《甘肅法制報》、甘肅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網、騰訊網、鳳凰網等。
“伯爵式抒情”發起人,自成一派。 詩歌創作中,主張詩無定法,書無定律,敢于嘗試,突破自我,隨性抒情,妙然天成。目前就職于甘肅省平涼市新傳媒在線網全媒體中心,擔任主編,負責新媒體運營及組稿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